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占鹏专利>正文

光催化和微涡流絮凝协同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25140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催化和微涡流絮凝协同处理装置,包括罐体、涡流絮凝单元、斜管澄清单元及污泥浓缩单元,涡流絮凝单元包括第一涡流反应室及第二涡流反应室,第一涡流反应室内的第一涡流反应装置包括设于第一涡流反应室底部的紫外灯,负载于第一涡流反应室内壁的光催化剂,与第一涡流反应室连接的通气管,气泡分散器及涡流形成器,气泡分散器与涡流形成器层叠布置,气泡分散器包括环状支撑框及沿周向分布有若干呈中心辐射状设置的气泡分散柱,气泡分散柱的圆柱壁上密布有细针体,涡流形成器包括环状外壳及沿周向分布有若干沿径向延伸且轴向倾斜设置的折流叶片。光催化和微涡流絮凝协同处理污水,具有降低絮凝剂用量和水处理效果好的优点。理效果好的优点。理效果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催化和微涡流絮凝协同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确切的说是利用光催化和微涡流絮凝协同处理污水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微涡流絮凝反应是当水流穿过微涡流絮凝器壁面的大量孔洞时,形成无数微小旋涡,根据现代混凝理论,微涡旋有利于水中细小颗粒的迁移与碰撞凝聚,提高反应效率。现有存在大量利用微涡流絮凝技术的污水净化设备,且为避免传统污水处理装置的占用面积大等问题,采用如中国专利号为CN 201420660705.1的专利文献中公开的《一种微涡流强化混凝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其采用多级涡流区域实现污水净化处理,但单依靠涡流实现污水处理,其存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絮凝剂的使用量较大,而且多级微小涡流反应处理下,仅依靠水动力驱动,长时间存在水动力减缓较大,影响污水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专利技术目的: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光催化和微涡流絮凝协同处理装置,具有降低絮凝剂用量和水处理效果好的优点。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光催化和微涡流絮凝协同处理装置,包括底部呈锥形的罐体以及涡流絮凝单元,涡流絮凝单元设置在罐体的中轴部位,在罐体内壁与涡流絮凝单元之间的环形区域内设置斜管澄清单元,斜管澄清单元上方设有清水区以及与清水区连接的环形排水槽,罐体的圆锥底部区域设有污泥浓缩单元,罐体上设有与污泥浓缩单元连接的污泥排放管,所述涡流絮凝单元包括第一涡流反应室以及环绕第一涡流反应室的第二涡流反应室,第二涡流反应室的顶部与第一涡流反应室连通,第一涡流反应室内设有第一涡流反应装置,第二涡流反应室内填装有微涡流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涡流反应装置包括设于第一涡流反应室底部的紫外灯,负载于第一涡流反应室的内壁的光催化剂,与第一涡流反应室连接的通气管,气泡分散器以及涡流形成器,气泡分散器与涡流形成器层叠布置,所述气泡分散器包括环状支撑框,环状支撑框内沿周向分布有若干呈中心辐射状设置的气泡分散柱,气泡分散柱的圆柱壁上密布有细针体,所述涡流形成器包括环状外壳,在环状外壳内的沿周向分布有若干沿径向延伸且轴向倾斜设置的折流叶片。
[000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涡流反应室通入用于氧化分解有机物的气体,如氧气或臭氧,气体通入后在污水中形成气泡,气泡经气泡分散柱上的细针体分割打散,从而形成更为微小的气泡,且水流经折流叶片形成涡流,气体冲击于折流叶片上进一步分散呈微小气泡,从而使得气体更为充分的分散于水体中,提高对污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效果,且配合紫外灯及氧化剂,提高氧化效果,之后再经过第二涡流反应室实现微小涡流絮凝反应;在微小涡流反应之前经通气、光催化氧化,有效提高水体处理效果,减少后续投入絮凝剂用量;另外通入的气体产生一定冲击动力,从而提高水处理效果。
[0007]优选的,所述环状支撑框和环状外壳轴向两端均分别设置有插接台阶槽以及套接环,插接台阶槽周侧壁上设有卡孔,套接环上设有与卡孔适配的卡接凸起。该结构设计下,实现气泡分散器和涡流形成器可靠的关联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微涡流反应器为由两个半球瓣扣合形成的多孔空心球笼,半球瓣上密布有通孔,且绕多孔空心球笼的赤道设有一圈通孔,则在半球瓣的扣合端面形成经两个半球瓣扣合形成通孔的半孔槽,以及位于相邻两个半孔槽之间的孔梁,其中一个半球瓣的孔梁端面设有插接凸柱及孔梁外周侧设有扣合台阶槽,另一半球瓣的孔梁端面设有与插接凸柱插接配合的插接孔以及与扣合台阶槽扣合的扣接边。该结构设计下,微涡流反应器的两个半球瓣采用柱状结构和凹孔插接,并配合外边沿的扣合形成,从而避免两个半球瓣胶水固定,达到两个半球瓣牢固可靠的固定,且端面结合平整可靠。
[000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光催化和微涡流絮凝协同处理装置的结构简图;
[0011]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气泡分散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涡流形成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微涡流反应器爆炸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参见附图1~4,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光催化和微涡流絮凝协同处理装置,包括底部呈锥形的罐体1以及涡流絮凝单元,涡流絮凝单元设置在罐体1的中轴部位,在罐体1内壁与涡流絮凝单元之间的环形区域内设置斜管澄清单元2,斜管澄清单元2上方设有清水区3以及与清水区连接的环形排水槽4,环形排水槽4经排水管排出,罐体1的圆锥底部区域设有污泥浓缩单元5,罐体1上设有与污泥浓缩单元5连接的污泥排放管,其中斜管澄清单元2、污泥浓缩单元5均可采用现有常规技术,故对其具体结构不再赘述,所述涡流絮凝单元包括第一涡流反应室6以及环绕第一涡流反应室6的第二涡流反应室7,第二涡流反应室7的顶部与第一涡流反应室6连通,第一涡流反应室6内设有第一涡流反应装置,第二涡流反应室7内填装有微涡流反应器9,所述第一涡流反应装置包括设于第一涡流反应室7底部的紫外灯81,负载于第一涡流反应室7的内壁的光催化剂82,与第一涡流反应室6连接的通气管83,气泡分散器84以及涡流形成器85,通气管的出气部件可采用环状部件,以达到更为均匀的进气,气泡分散器84与涡流形成器85层叠布置,所述气泡分散器84包括环状支撑框841,环状支撑框841内沿周向分布有若干呈中心辐射状设置的气泡分散柱842,气泡分散柱842的圆柱壁上密布有细针体843,所述涡流形成器85包括环状外壳851,在环状外壳851内的沿周向分布有若干沿径向延伸且轴向倾斜设置的折流叶片852。第一涡流反应室通入用于氧化分解有机物的气体,如氧气或臭氧,气体通入后在污水中形成气泡,气泡经气泡分散柱上的细针体分割打散,从而形成更为微小的气泡,且水流经折流叶片形成涡流,气体冲击于折流叶片上进一步分散呈微小气泡,从而使得气体更为充分的分散于水体中,提高对污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效果,且配合紫外灯及氧化剂,提高氧化效果,之后再经过第二涡流反应室实现微小涡流絮凝反应;在微小涡流反应之前经通气、光催化氧化,有效提高水体处理效果,
减少后续投入絮凝剂用量;另外通入的气体产生一定冲击动力,从而提高水处理效果。在第一涡流反应室的其余空间内可填装负载纳米TiO2 的立体网状聚丙烯填料;以提高氧化效果。
[0015]为进一步的保证气泡分散器和涡流形成器可靠的关联连接,所述环状支撑框841和环状外壳851轴向两端均分别设置有插接台阶槽8411、8511以及套接环8412、8512,插接台阶槽8411、8511周侧壁上设有卡孔8413、8513,套接环8412、8512上设有与卡孔适配的卡接凸起8414、8514。环状支撑框的插接台阶槽插入环状外壳的套接环,并经卡接凸起和卡孔配合实现卡接。
[0016]通常所述微涡流反应器9为由两个半球瓣91扣合形成的多孔空心球笼,半球瓣91上密布有通孔911,两个半球瓣传统的采用胶水粘合固定,造成微涡流反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催化和微涡流絮凝协同处理装置,包括底部呈锥形的罐体以及涡流絮凝单元,涡流絮凝单元设置在罐体的中轴部位,在罐体内壁与涡流絮凝单元之间的环形区域内设置斜管澄清单元,斜管澄清单元上方设有清水区以及与清水区连接的环形排水槽,罐体的圆锥底部区域设有污泥浓缩单元,罐体上设有与污泥浓缩单元连接的污泥排放管,所述涡流絮凝单元包括第一涡流反应室以及环绕第一涡流反应室的第二涡流反应室,第二涡流反应室的顶部与第一涡流反应室连通,第一涡流反应室内设有第一涡流反应装置,第二涡流反应室内填装有微涡流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涡流反应装置包括设于第一涡流反应室底部的紫外灯,负载于第一涡流反应室的内壁的光催化剂,与第一涡流反应室连接的通气管,气泡分散器以及涡流形成器,气泡分散器与涡流形成器层叠布置,所述气泡分散器包括环状支撑框,环状支撑框内沿周向分布有若干呈中心辐射状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占鹏孙微
申请(专利权)人:占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