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地基加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24505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09: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工程地基加固装置,其结构包括:底座、中心座、承重柱、包围框、固定槽,底座上端中心与中心座底部进行定位连接,承重柱设置于中心座的圆心表层;本发明专利技术由底座边缘进一步改进后,通过基板边缘新增的四组位置块与减震机构能有效的将外界建造所产生的震动进行吸收降解,从而抗震柱所受到的震动力则会持续利用离心力进行持续向下传输最后将震动力从传导体与输出块进行导入位置块当中,最后位置块将震动力直接扩散于土壤内部,从而完成抗震工序,使之能够有效的解决因地基顶上持续建造所产生的震动进行消除,提高地基与加固装置的稳定性,并且断绝了混凝土因持续的内部震动导致的由内向外进行持续破裂的问题。部震动导致的由内向外进行持续破裂的问题。部震动导致的由内向外进行持续破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工程地基加固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房屋地基建造
,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建筑工程地基加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房屋建造过程中需进行地基的打造来实现房屋建造后的牢固性,从而地基在打造过程能添加加固装置进行辅助,使地基受加固装置的加持后可提高自身的整体强度与承重性,为此加固装置则能够保证地基打造过后的稳定性能;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的加固装置主要存在以下缺陷:由于加固装置单纯利用承重柱与支撑件来提升地基的整体强度特点下,其缺少相应的抗震特点,以至于通过加固装置提高地基硬度后,在地基打造后续进行建造房屋过程所产生的震动力则会直接导入加固装置与地基当中,进而因缺少减震功效则加固装置与地基之间的混凝土持续受力后容易产生破裂,最终造成地基周围混凝土会形成由内开始碎裂的不良反应。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实现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工程地基加固装置,其结构包括:底座、中心座、承重柱、包围框、固定槽,所述底座上端中心与中心座底部进行定位连接,所述承重柱设置于中心座的圆心表层,所述包围框焊接于承重柱上端,所述固定槽嵌入于包围框当中并为一体化结构。
[000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设有位置块、基板、载物层、减震机构,所述位置块焊接于基板底部边缘,所述载物层与基板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减震机构贯穿于载物层边缘并与位置块进行定位连接;所述位置块与减震机构在载物层边缘上一共设有四组,所述基板位碳钢材质所制成。
[000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减震机构设有输出块、传导体、加固器、抗震柱、凸块,所述输出块安装于传导体下端圆心,所述传导体通过加固器与抗震柱相连接,所述抗震柱通过传导体与输出块处于同一竖直线上,所述凸块落入于抗震柱的顶上圆心;所述凸块直径小于抗震柱的直径,所述抗震柱与传导体处于同一竖直线上,所述抗震柱内部含有相应的直线弹簧。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固器设有实心环、装配层、支撑件、限位环、穿插槽,所述实心环内侧与装配层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支撑件焊接于装配层内侧并与限位环表层相连接,所述穿插槽贯穿于限位环的圆心部位,所述穿插槽通过限位环与支撑件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实心环为不锈钢材质所制成,所述装配层内部含有多组支撑件并以圆环方位进行分布,所述穿插槽为圆形空心形态。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件设有焊接片、定位块、直杆、插件、侧翼,所述焊接片与定位块为同一圆心,所述定位块下端与直杆进行固定连接,所述插件焊接于直杆底部,所述侧翼设置于插件两侧并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焊接片为金属制品,所述插件与侧翼形成倒三角形状。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心座设有抛光层、实心盘、连接件、螺杆,所述抛光层与实心盘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连接件固定于实心盘的底部中心,所述螺杆焊接于连接件的底部并处于同一圆心;所述连接件位于实心盘底部螺杆上端,所述螺杆为复合金属材质所制成。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件设有外环、垂直块、焊接环、分隔器、磁力块,所述外环与垂直块为同一圆心,所述焊接环与垂直块进行间距配合并为同一圆心,所述分隔器贯穿于焊接环的三个端位,所述磁力块嵌入于分隔器的圆心当中;所述磁力块与分隔器在焊接环当中一共设有三组。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隔器设有贴合体、顶块、限制环、容纳槽,所述贴合体下端中心与顶块为一体化结构,所述顶块贯穿于限制环的上下端,所述容纳槽与限制环内侧相通;所述贴合体与顶块在限制环上下端各设有一组,并且上下端的贴合体底部形状分别为凸弧形与凹弧形形态,所述限制环为碳纤维材质所制成。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由底座边缘进一步改进后,通过基板边缘新增的四组位置块与减震机构能有效的将外界建造所产生的震动进行吸收降解,从而抗震柱所受到的震动力则会持续利用离心力进行持续向下传输最后将震动力从传导体与输出块进行导入位置块当中,最后位置块将震动力直接扩散于土壤内部,从而完成抗震工序,使之能够有效的解决因地基顶上持续建造所产生的震动进行消除,提高地基与加固装置的稳定性,并且断绝了混凝土因持续的内部震动导致的由内向外进行持续破裂的问题。
[0012]2.本专利技术由加固器进一步改进后,通过穿插槽能将抗震柱与传导体进行相互衔接,从而穿插槽边缘的支撑件则能利用焊接片与定位块来与装配层形成焊死效果,达成融为一体的特点,以至于支撑件的插件与侧翼形成的三角形态能将限位环进行支撑,加强限位环的牢固性,防止抗震柱与传导体持续传输震动力所导致的两者圆心相互偏移最终导致断裂的现象。
[0013]3.本专利技术由中心座进一步改进后,通过实心盘的抛光层抛光基础下能有效的提高实心盘与承重柱的装配垂直性,达成完美衔接,防止因磨料粗糙面所导致的倾斜,同时底部连接件的螺杆能在整体加固装置运输过程中进行将中心座拆下,达成相互分离形成便于运输到目的地的效果,最后再进行组装,使之能够提高整体加固装置的运输、组装便利性。
[0014]4.本专利技术由连接件进一步改进后,通过外环内部垂直块能起到在实心盘与螺杆相互装配时迅速寻找中心点的辅助效果,同时边缘的三块磁力块则能将实心盘底部边缘进行吸附达成螺杆与实心盘相互垂直,进而通过分隔器的加持下可将三块磁力块进行相互隔断分离,防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的基础下导致的相互吸附而影响自身的位置情况。
附图说明
[0015]图1属于一种建筑工程地基加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属于一种底座改进后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属于一种减震机构改进后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属于一种加固器改进后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属于一种支撑件改进后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属于一种中心座底部改进后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7属于一种连接件改进后内部解析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8属于一种分隔器改进后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底座

1、中心座

2、承重柱

3、包围框

4、固定槽

5、位置块

11、基板

12、载物层

13、减震机构

14、输出块

141、传导体

142、加固器

143、抗震柱

144、凸块

145、实心环

a1、装配层

a2、支撑件

a3、限位环

a4、穿插槽

a5、焊接片

a31、定位块

a32、直杆

a33、插件

a34、侧翼...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工程地基加固装置,其结构包括:底座(1)、中心座(2)、承重柱(3)、包围框(4)、固定槽(5),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端中心与中心座(2)底部进行定位连接,所述承重柱(3)设置于中心座(2)的圆心表层,所述包围框(4)焊接于承重柱(3)上端,所述固定槽(5)嵌入于包围框(4)当中并为一体化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地基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设有位置块(11)、基板(12)、载物层(13)、减震机构(14),所述位置块(11)焊接于基板(12)底部边缘,所述载物层(13)与基板(12)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减震机构(14)贯穿于载物层(13)边缘并与位置块(11)进行定位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地基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机构(14)设有输出块(141)、传导体(142)、加固器(143)、抗震柱(144)、凸块(145),所述输出块(141)安装于传导体(142)下端圆心,所述传导体(142)通过加固器(143)与抗震柱(144)相连接,所述抗震柱(144)通过传导体(142)与输出块(141)处于同一竖直线上,所述凸块(145)落入于抗震柱(144)的顶上圆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地基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器(143)设有实心环(a1)、装配层(a2)、支撑件(a3)、限位环(a4)、穿插槽(a5),所述实心环(a1)内侧与装配层(a2)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支撑件(a3)焊接于装配层(a2)内侧并与限位环(a4)表层相连接,所述穿插槽(a5)贯穿于限位环(a4)的圆心部位,所述穿插槽(a5)通过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敏周前兵申励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