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据线端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4160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0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数据线端头,包括壳体、连接线和数据插头;所述壳体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通过螺丝固定在所述下壳上,并且形成相连的圆柱外壳以及方形外壳;所述方形外壳的一端形成有夹紧口;所述连接线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圆柱外壳内;所述数据插头包括插口和电路板;所述插口设置在夹紧口之间;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方形外壳内,并且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连接线以及所述插口之间。上壳和下壳通过螺丝固定,壳体的安装拆卸方便快捷;壳体由圆柱外壳和方形外壳结合,分别方便拿取及插拔。分别方便拿取及插拔。分别方便拿取及插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数据线端头


[0001]本技术属于数据线端头
,具体涉及一种数据线端头。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数据线的端头部位结构较为复杂,安装工序繁琐,不利于产品的加工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数据线端头。
[0004]本技术为实现其技术效果而采用的解决方案为:
[0005]一种数据线端头,包括壳体、连接线和数据插头;所述壳体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下壳包括第一圆柱段和第一方形段;所述第一圆柱段的内壁设置有第一连接筒;所述第一圆柱段的底部设置有螺孔;所述螺孔与所述第一连接筒连通;所述第一方形段设置在所述第一圆柱段的一端;所述第一方形段的内壁设置有第二连接筒;所述第一方形段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夹口;所述上壳包括第二圆柱段和第二方形段;所述第二圆柱段的内壁设置有第三连接筒;通过螺丝穿过所述螺孔依次旋合在所述第一连接筒和所述第三连接筒内,使所述第二圆柱段和所述第一圆柱段相互盖合形成圆柱外壳;所述第二方形段设置在所述第二圆柱段的一端;所述第二方形段的内壁设置有第一连接条;所述第一连接条插设在所述第二连接筒内,使所述第二方形段与所述第一方形段相互盖合形成方形外壳;所述第二方形段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夹口;所述第二夹口与所述第一夹口形成夹紧口;所述连接线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圆柱外壳内;所述数据插头包括插口和电路板;所述插口设置在夹紧口之间;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方形外壳内,并且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连接线以及所述插口之间。
[0006]优选地,所述第一方形段的内顶部设置有绝缘支撑块;所述插口的底部设置有绝缘垫块;所述绝缘垫块设置在所述绝缘支撑块的顶部。
[0007]优选地,还包括轻触开关;所述轻触开关包括触摸感应芯片和轻触按钮;所述触摸感应芯片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第二方形段上设置有安装口;所述轻触按钮设置在所述安装口内;所述轻触按钮的一侧弹性铰接在所述第二方形段的内侧壁之间,所述轻触按钮的另一侧可转动触碰所述触摸感应芯片。
[0008]优选地,所述插口的顶部设置有绝缘支撑条;所述绝缘支撑条设置在所述轻触按钮的底部。
[0009]优选地,所述上壳的顶部和所述下壳的底部均设置有指槽。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上壳和下壳通过螺丝固定,壳体的安装拆卸方便快捷;壳体由圆柱外壳和方形外壳结合,分别方便拿取及插拔。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数据线端头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数据线端头去上壳示意图;
[001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插口背面示意图;
[001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下壳内部示意图;
[001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下壳背部示意图;
[001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上壳内部示意图。
[0017]标识说明:1

连接线,2

上壳,21

第三连接筒,22

第一连接条,3

下壳,31

第一连接筒,32

螺孔,33

第二连接筒,34

绝缘支撑块,4

插口,41

绝缘垫块,42

绝缘支撑条, 5

电路板,6

触摸感应芯片,7

轻触按钮,8

指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在”或“设置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固定连接在”另一个元件时,它可以是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或胶合连接等常见的固定连接方式。
[0019]请参考图1

6,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数据线端头,包括壳体、连接线1 和数据插头;所述壳体包括上壳2和下壳3;所述下壳3包括第一圆柱段和第一方形段;所述第一圆柱段的内壁设置有第一连接筒31;所述第一圆柱段的底部设置有螺孔32;所述螺孔32与所述第一连接筒31连通;所述第一方形段设置在所述第一圆柱段的一端;所述第一方形段的内壁设置有第二连接筒33;所述第一方形段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夹口;所述上壳2包括第二圆柱段和第二方形段;所述第二圆柱段的内壁设置有第三连接筒21;通过螺丝穿过所述螺孔32依次旋合在所述第一连接筒31和所述第三连接筒21内,使所述第二圆柱段和所述第一圆柱段相互盖合形成圆柱外壳;所述第二方形段设置在所述第二圆柱段的一端;所述第二方形段的内壁设置有第一连接条22;所述第一连接条22插设在所述第二连接筒33内,使所述第二方形段与所述第一方形段相互盖合形成方形外壳;所述第二方形段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夹口;所述第二夹口与所述第一夹口形成夹紧口;所述连接线1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圆柱外壳内;所述数据插头包括插口4和电路板5;所述插口4设置在夹紧口之间;所述电路板5设置在所述方形外壳内,并且所述电路板5设置在所述连接线2以及所述插口5之间。
[0020]具体地,所述第一方形段的内顶部设置有绝缘支撑块34;所述插口的底部设置有绝缘垫块41;所述绝缘垫块41设置在所述绝缘支撑块34的顶部。
[0021]具体地,还包括轻触开关;所述轻触开关包括触摸感应芯片6和轻触按钮7;所述触摸感应芯片6设置在所述电路板5上;所述第二方形段上设置有安装口;所述轻触按钮7 设置在所述安装口内;所述轻触按钮7的一侧弹性铰接在所述第二方形段的内侧壁之间,所述轻触按钮7的另一侧可转动触碰所述触摸感应芯片6。
[0022]具体地,所述插口4的顶部设置有绝缘支撑条42;所述绝缘支撑条42设置在所述轻触按钮7的底部。
[0023]具体地,所述上壳2的顶部和所述下壳3的底部均设置有指槽8。方便人手自然捏住指槽8位置,避免不小心按到轻触按钮7。
[0024]特别地,本技术中的各电器部件间的连接关系为现有通用常见的电性连接关系,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0025]由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
[0026]以上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详细阐述,应该说明的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说明书附图中公开的具体结构也只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所述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其他实施例,任何不脱离本技术创新理念的简单变形或等同替换,均涵盖于本技术,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数据线端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下壳包括第一圆柱段和第一方形段;所述第一圆柱段的内壁设置有第一连接筒;所述第一圆柱段的底部设置有螺孔;所述螺孔与所述第一连接筒连通;所述第一方形段设置在所述第一圆柱段的一端;所述第一方形段的内壁设置有第二连接筒;所述第一方形段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夹口;所述上壳包括第二圆柱段和第二方形段;所述第二圆柱段的内壁设置有第三连接筒;通过螺丝穿过所述螺孔依次旋合在所述第一连接筒和所述第三连接筒内,使所述第二圆柱段和所述第一圆柱段相互盖合形成圆柱外壳;所述第二方形段设置在所述第二圆柱段的一端;所述第二方形段的内壁设置有第一连接条;所述第一连接条插设在所述第二连接筒内,使所述第二方形段与所述第一方形段相互盖合形成方形外壳;所述第二方形段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夹口;所述第二夹口与所述第一夹口形成夹紧口;连接线;所述连接线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圆柱外壳内;数据插头;所述数据插头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茂诚冯松兵刘三光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普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