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稳定性好的红火蚁诱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23779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稳定性好的红火蚁诱捕装置,包括诱捕装置本体、底座和钉栓,底座底端设置有四组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包括开设在底座底端的四组收纳槽、设置在收纳槽内部的转轴、套设在转轴表面上的支撑脚、开设在支撑脚内部的若干组弹簧槽、设置在弹簧槽内部的弹簧、贯穿弹簧槽外侧表面的限位杆和开设在转轴外壁表面上的若干组限位槽;通过设置的支撑结构和钉栓等,有效避免了由于红火蚁的成熟蚁巢是以土壤堆成的土坡,最大高度可达30cm,最大直径可达50cm,内部容纳有超30万只红火蚁,设置在空地上的诱捕装置散发的化学气味难以传播至蚁巢内部,对红火蚁的诱捕效果减弱的问题,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稳定性好的红火蚁诱捕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红火蚁诱捕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稳定性好的红火蚁诱捕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红火蚁是蚂蚁的一种,属于社会性昆虫,在中国红火蚁属于入侵生物,火蚁对人极具有攻击性和重复蜇刺的能力,它影响入侵地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损坏公共设施电子仪器,导致通讯、医疗和害虫控制上的财力损失。
[0003]人体被红火蚁叮蜇后有如火灼伤般疼痛感,其后会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多数人仅感觉疼痛、不舒服,少数人对毒液中的毒蛋白过敏,会产生过敏性休克,有死亡的危险;同时红火蚁取食多种作物的种子、根部、果实等,危害幼苗,造成产量下降,损坏灌溉系统,降低工作效率,侵袭牲畜,造成农业上的损失。
[0004]为了保障农林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安全,一般会使用红火蚁诱捕装置来辅助进行红火蚁防控工作,现有红火蚁诱捕装置一般是通过将诱捕装置设置在蚁丘附近的空地上,通过诱捕装置散发的特殊化学气味来吸引红火蚁,红火蚁进入诱捕装置内部后再通过电网或药剂等方式进行扑杀,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红火蚁的成熟蚁巢是以土壤堆成的土坡,最大高度可达30cm,最大直径可达50cm,内部容纳有超30万只红火蚁,设置在空地上的诱捕装置散发的化学气味难以传播至蚁巢内部,对红火蚁的诱捕效果减弱,装置的实用性不强。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固定在倾斜蚁丘表面上的稳定性好的红火蚁诱捕装置。
[0006]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稳定性好的红火蚁诱捕装置,包括诱捕装置本体、底座、钉栓和四组支撑结构,
[0007]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设于诱捕装置本体底端,四组支撑结构连接所述底座;
[0008]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开设在底座底端的四组收纳槽、设置在收纳槽内部的转轴、套设在转轴表面上的支撑脚、开设在支撑脚内部的若干组弹簧槽、设置在弹簧槽内部的弹簧、贯穿弹簧槽外侧表面的限位杆,以及开设在转轴外壁表面上的若干组限位槽;
[0009]所述限位杆插入所述限位槽内;
[0010]所述收纳槽皆以底座中心为圆心环形开设在底座底端表面上;
[0011]所述弹簧槽皆以转轴中心为圆心环形开设在支撑脚内部;
[0012]所述支撑脚内部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支撑脚表面贯穿有钉栓。
[0013]本技术进一步的优先方案为:所述支撑脚内部表面设置有至少两组的限位杆,所述转轴内壁表面开设有与限位杆数量相同的限位槽。
[0014]本技术进一步的优先方案为:所述限位杆外侧末端皆设置为弧形,所述限位
槽皆设置为与限位杆相互配合的弧形槽。
[0015]本技术进一步的优先方案为: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开设在支撑结构表面上的调节孔、开设在调节孔内壁两侧上的导向槽、内嵌在导向槽内部的导向块、内嵌在导向块上下两端的滚珠、开设在导向槽内壁上下两端表面上的滚珠槽、设置在导向块内侧表面上的连接杆和设置在两组连接杆内侧末端上的套环,所述套环中部皆能够贯穿钉栓;
[0016]所述滚珠皆与滚珠槽内壁接触;
[0017]所述连接杆皆贯穿导向槽内侧表面。
[0018]本技术进一步的优先方案为:所述滚珠槽皆设置为弧形槽,所述导向块皆设置为与导向块相互配合的弧形块。
[0019]本技术进一步的优先方案为:所述导向块皆通过设置在上下两端表面上的滚珠为媒介与滚珠槽接触。
[0020]本技术进一步的优先方案为:所述套环顶端的高度皆高于支撑脚顶端,所述套环顶端设置有使用弹性材质制成的缓冲部。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22]1、通过设置的支撑结构和钉栓等,有效避免了由于红火蚁的成熟蚁巢是以土壤堆成的土坡,最大高度可达30cm,最大直径可达50cm,内部容纳有超30万只红火蚁,设置在空地上的诱捕装置散发的化学气味难以传播至蚁巢内部,对红火蚁的诱捕效果减弱的问题,通过转动支撑脚,使支撑脚在转轴的限制下从收纳槽内部转出,同时弹簧推动限位杆插入限位槽内部,支撑脚的位置被限制,再移动钉栓,使支撑脚通过钉栓固定在倾斜的蚁丘表面上,从而达到将诱捕装置本体设置在倾斜的蚁丘表面上,减少的化学气味在传播过程中的损坏目的,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0023]2、通过设置的限位结构等,有效避免了由于蚁丘的内部结构呈蜂窝状,当需要使用钉栓贯穿蚁丘表面来对诱捕装置本体进行安装时,需要使用较大的力气才能将钉栓打入,钉栓可能会与支撑脚表面发生碰撞,导致支撑脚表面发生形变的问题,通过推动套环,使套环通过连接杆带动导向块在导向槽内部移动,套环移动至合适位置后,再将钉栓贯穿套环中部,使套环在打入钉栓的过程中能够对钉栓施加的冲击力进行缓冲,从而达到避免钉栓与支撑脚表面发生距离碰撞导致支撑脚表面变形的目的,提高了装置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0024]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0025]图1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使用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收置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使用状态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收置状态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0]图6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图4中A处地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1]图7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图5中B处地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2]其中:1、诱捕装置本体;2、底座;3、支撑结构;31、收纳槽;32、转轴;33、支撑脚;34、弹簧槽;35、弹簧;36、限位杆;37、限位槽;4、限位结构;41、调节孔;42、导向槽;43、导向块;44、滚珠;45、滚珠槽;46、连接杆;47、套环;5、钉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34]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能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35]本实施例主要对一种能够固定在倾斜蚁丘表面上的一种稳定性好的红火蚁诱捕装置进行阐述,具体如下:
[0036]如图1~7所示,一种稳定性好的红火蚁诱捕装置,包括诱捕装置本体1,诱捕装置本体1底端设置有底座2,底座2底端设置有四组转动安装的支撑结构3,支撑结构3包括开设在底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稳定性好的红火蚁诱捕装置,包括诱捕装置本体、底座、钉栓和四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设于诱捕装置本体底端,四组支撑结构连接所述底座;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开设在底座底端的四组收纳槽、设置在收纳槽内部的转轴、套设在转轴表面上的支撑脚、开设在支撑脚内部的若干组弹簧槽、设置在弹簧槽内部的弹簧、贯穿弹簧槽外侧表面的限位杆,以及开设在转轴外壁表面上的若干组限位槽;所述限位杆插入所述限位槽内;所述收纳槽皆以底座中心为圆心环形开设在底座底端表面上;所述弹簧槽皆以转轴中心为圆心环形开设在支撑脚内部;所述支撑脚内部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支撑脚表面贯穿有钉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性好的红火蚁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脚内部表面设置有至少两组的限位杆,所述转轴内壁表面开设有与限位杆数量相同的限位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性好的红火蚁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杆外侧末端皆设置为弧形,所述限位槽皆设置为与限位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月红张莉丽徐晓芳盛仙俏胡倩芸潘康蓉
申请(专利权)人:金华市植物保护站金华市植物检疫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