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握开智能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3389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握开智能锁,涉及智能锁技术领域,包括锁本体、把手、指纹头和压圈,把手包括连接座和握把,连接座上成型有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容纳槽,锁本体包括安装壳和离合器,离合器具有开锁旋转轴,开锁旋转轴的一端连接有转向块,开锁旋转轴的另一端从安装壳内穿出固定于第二安装槽内,开锁旋转轴的内部具有第一穿线孔,转向块上设置有第二穿线孔和卡槽,通过容纳槽、第一穿线孔、第二穿线孔、卡槽的设置,使得指纹头的电线布线更方便,在更换把手时指纹头的电线可对应收纳于容纳槽和/或第一穿线孔和/或第二穿线孔内,不易产生夹线的情况,且只要为对连接座、开锁旋转轴、转向块进行开槽、开孔,结构简洁、加工方便。结构简洁、加工方便。结构简洁、加工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握开智能锁


[0001]本技术涉及智能锁
,具体为一握开智能锁。

技术介绍

[0002]智能锁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机械锁并在机械锁的基础上改进的、在用户安全性、识别、管理性方面更加智能化简便化的锁具,智能锁通常具备指纹识别、磁卡识别、密码识别等多种功能。
[0003]指纹识别功能只要由指纹头和控制器配合识别用户的指纹后进行开锁,指纹头可以选择安装在面板上或把手上,行业也将指纹头安装在把手上的智能锁称为一握开智能锁,一握开智能锁开锁更方便。虽然一握开智能锁开锁方便,但这种智能锁在更换把手时会出现夹线的情况,即使目前有部分技术人员解决了更换把手时夹线的问题,如专利号为201921324269.X的中国技术“指纹识别防撬一体式门把手”,但结构变得更复杂,且智能锁整体的尺寸也变得更大,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旨在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握开智能锁,包括锁本体和安装于锁本体上的把手,把手包括连接座和与连接座呈角度连接的握把,还包括指纹头和压圈;连接座的两端面上分别成型有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连接座的内部还成型有容纳槽,第二安装槽通过容纳槽与第二安装槽连通;锁本体包括安装壳和安装于安装壳内的离合器,离合器具有一可旋转的开锁旋转轴,开锁旋转轴的一端连接有转向块,开锁旋转轴的另一端从安装壳内穿出且相配合固定于所述连接座的第二安装槽内,开锁旋转轴的内部具有沿开锁旋转轴的轴线设置的第一穿线孔,第一穿线孔与容纳槽连通,转向块上贯穿有与第一穿线孔连通的第二穿线孔,转向块的外侧开设有卡槽,卡槽与第二穿线孔连通;指纹头通过压圈嵌装于第一安装槽内,且指纹头的指纹识别面朝向外侧,指纹头的电线依次穿过容纳槽、第一穿线孔、第二穿线孔、卡槽后与开锁控制器连接。
[0006]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方案:第一安装槽的截面宽度大于容纳槽的截面宽度,第一安装槽与容纳槽形成一阶梯形结构。
[0007]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方案:指纹头通过压圈镶装于第一安装槽内时:指纹头为与第一安装槽的底壁相抵,压圈为嵌套在指纹头的外壳上,指纹头的外壳上对应成型有承托环,承托环和指纹头的外壳以及第一安装槽上靠近开口处的部位构成一嵌槽,压圈对应嵌装于嵌槽内。
[0008]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方案:嵌槽的深度与压圈轴向的厚度一致,且第一安装槽的开口边沿与压圈的端面以及指纹头的端面平齐。
[0009]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方案:连接座的侧面上穿有第一牙孔,开锁旋转轴上对应开设有第二牙孔,开锁旋转轴通过一螺丝螺接在第一牙孔、第二牙孔上而与连接座进行固
定。
[0010]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方案:连接座和握把为一体连接。
[0011]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方案:卡槽位于离合器外且位于安装壳内。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容纳槽、第一穿线孔、第二穿线孔、卡槽的设置,使得指纹头的电线布线更方便,在更换把手时指纹头的电线可对应收纳于容纳槽和/或第一穿线孔和/或第二穿线孔内,不易产生夹线的情况,且只要为对连接座、开锁旋转轴、转向块进行开槽、开孔,结构简洁、加工方便。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图1中A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0015]图3是本技术中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4是本技术中离合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的附图标记及名称如下:
[0018]锁本体

1,把手

2,指纹头

3,压圈

4,开锁控制器

5,转向块

6,安装壳

11,离合器

12,连接座

21,握把

22,指纹头的电线

31,承托环

32,第二穿线孔

61,卡槽

62,开锁旋转轴

121,第一穿线孔

122,螺丝

123,第一安装槽

211,第二安装槽

212,容纳槽

213,嵌槽

214,第一牙孔

215,存放线空间

216。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

4,一握开智能锁,包括锁本体1和安装于锁本体1上的把手2,把手2包括连接座21和与连接座21呈角度连接的握把22,还包括指纹头3和压圈4。连接座21的两端面上分别成型有第一安装槽211、第二安装槽212,连接座21的内部还成型有容纳槽213,第二安装槽212通过容纳槽213与第二安装槽212连通。
[0021]锁本体1包括安装壳11和安装于安装壳11内的离合器12,离合器12具有一可旋转的开锁旋转轴121,开锁旋转轴121的一端连接有转向6,开锁旋转轴121的另一端从安装壳11内穿出且相配合固定于所述连接座21的第二安装槽212内,开锁旋转轴121的内部具有沿开锁旋转轴121的轴线设置的第一穿线孔122,第一穿线孔122与容纳槽213连通,转向块6上贯穿有与第一穿线孔122连通的第二穿线孔61,转向块6的外侧开设有卡槽62,卡槽62与第二穿线孔61连通。
[0022]指纹头3通过压圈4嵌装于第一安装槽211内,且指纹头3的指纹识别面朝向外侧,指纹头的电线31依次穿过容纳槽213、第一穿线孔122、第二穿线孔61、卡槽62后与开锁控制器5连接。亦即指纹头的电线为穿过把手中心、以及穿过离合器的组件中心后从转向块的卡槽处穿出。通过容纳槽213、第一穿线孔122、第二穿线孔61和卡槽62的设置,使得指纹头的电线31布线更方便,在更换把手2时指纹头的电线31可对应收纳于容纳槽213和/或第一穿
线孔122和/或第二穿线孔61内,不易产生夹线的情况,且只要为对连接座21、开锁旋转轴121进行开槽、开孔,结构简洁、加工方便。
[0023]优选地,卡槽62位于离合器12外且位于安装壳11内,避免指纹头3的电线外露。
[0024]把手2安装于锁本体1上的方式优选为在连接座21的侧面上穿有第一牙孔215,开锁旋转轴121上对应开设有第二牙孔,开锁旋转轴121通过一螺丝123螺接在第一牙孔215、第二牙孔上而与连接座21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握开智能锁,包括锁本体和安装于锁本体上的把手,把手包括连接座和与连接座呈角度连接的握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指纹头和压圈;连接座的两端面上分别成型有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连接座的内部还成型有容纳槽,第二安装槽通过容纳槽与第二安装槽连通;锁本体包括安装壳和安装于安装壳内的离合器,离合器具有一可旋转的开锁旋转轴,开锁旋转轴的一端连接有转向块,开锁旋转轴的另一端从安装壳内穿出且相配合固定于所述连接座的第二安装槽内,开锁旋转轴的内部具有沿开锁旋转轴的轴线设置的第一穿线孔,第一穿线孔与容纳槽连通,转向块上贯穿有与第一穿线孔连通的第二穿线孔,转向块的外侧开设有卡槽,卡槽与第二穿线孔连通;指纹头通过压圈嵌装于第一安装槽内,且指纹头的指纹识别面朝向外侧,指纹头的电线依次穿过容纳槽、第一穿线孔、第二穿线孔、卡槽后与开锁控制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握开智能锁,其特征在于,第一安装槽的截面宽度大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勋涛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晶将锁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