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进出风模块及通风靠背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3067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通风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进出风模块,用于连接于通风靠背一端,为通风靠背提供吹风功能,其特征在于:进出风模块包括壳体组件,壳体组件内设有风腔,风腔内设有风扇;壳体组件上对应风腔分别开设分列风腔不同侧面的第一进风部和第一出风部;第一进风部形成至少两个成角度的第一进风口。此设计通过在第一进风部上形成至少两个成角度的第一进风口,可以使得进出风模块在受使用者背部挤压的情况下,即使一个第一进风口被完全遮挡,也能通过位于不同角度的其他第一进风口来保证进出风模块可以顺利进风,从而保障进出风模块的进风效率。块的进风效率。块的进风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进出风模块及通风靠背


[0001]本技术涉及通风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进出风模块及通风靠背。

技术介绍

[0002]无论是乘坐车辆抑或是工作等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有比较长的时间是需要坐着的,而部分座椅背后是不通风的,导致使用者坐在座椅上时,身体后部与椅面紧密接触,接触部分空气无法流通,不利于汗液的排除,会使人体感到不舒服。
[0003]针对上述问题,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通风靠背,通风靠背通常由编织的靠背和通风模块组成,通风模块缝合在靠背的背面。这种结构导致涡轮小风扇出来的风无法畅通无阻、均匀地从靠背正面出来,风在靠背里面出不来,导致整个产品的噪音非常大;而且在受使用者背部挤压的情况下,涡轮小风扇进风部也被座椅的织物遮挡,导致进风效率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现有通风靠背在受使用者背部挤压的状态下进出风困难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进出风模块及通风靠背。
[0005]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进出风模块,用于连接于通风靠背一端,为通风靠背提供吹风功能,所述进出风模块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内设有风腔,所述风腔内设有风扇;
[0006]所述壳体组件上对应所述风腔分别开设有分列风腔不同侧面的第一进风部和第一出风部;所述第一进风部形成至少两个成角度的第一进风口。
[0007]优选地,壳体组件对应风腔还开设第二进风部,所述第二进风部与第一进风部位于风腔相对侧,所述第一出风部位于第一进风部和第二进风部之间。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进风部朝远离风腔方向凸出或朝靠近风腔方向凹陷,并在所述第一进风部与壳体组件之间开设与风腔连通的环形间隙,形成第一进风口。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进风部端面上开设有与风腔连通的通孔,形成第一进风口。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进风部的端面上设有进风盖,所述通孔开设在进风盖上,所述进风盖的一面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进风口相连的连接端,还设有围绕所述连接端设置的支撑齿;当所述进风盖盖设于所述第一进风部端面上后,所述支撑齿抵触所述第一进风部所在的壁面;所述壳体组件对应所述第一进风部的壁面为弧面,所述支撑齿的长度与所述弧面相适配。
[0011]优选地,所述第二进风部包括开设于所述壳体组件上的第二进风口和对应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的进风栅栏。
[0012]优选地,所述风腔内对应所述第一出风部设有加热模块或制冷模块用以对从出风部出去的风进行加热或制冷。
[0013]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的另一方案是提供一种通风靠背,包括如上所述的进出风模块,所述通风靠背包括基座,所述进出风模块连接于基座一端用于透过基座向外界吹
风。
[0014]优选地,所述基座包括骨架组件,所述进出风模块还包括设置于骨架中的风管,所述风管上设有第三进风部和第二出风部,所述风管通过所述第三进风部与所述第一出风部连通,并通过第二出风部向外界吹风。
[0015]优选地,所述第二出风部包括出风嘴,所述出风嘴的截面积朝远离所述风管的方向逐渐减小。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进出风模块及通风靠背具有以下优点:
[0017]1、本技术的进出风模块,用于连接于通风靠背一端,为通风靠背提供吹风功能,其特征在于:进出风模块包括壳体组件,壳体组件内设有风腔,风腔内设有风扇;壳体组件上对应风腔分别开设分列风腔不同侧面的第一进风部和第一出风部;第一进风部形成至少两个成角度的第一进风口。可以理解的,通过让第一进风部以及第一出风部设置于风腔的不同侧面,使得进出风模块可以设置于靠背侧面;与将进出风模块设置于靠背的背面相比,此设计可以有效地避免进出风模块被完全遮挡,利于保证进出风模块的进风效率;而通过在第一进风部上形成至少两个成角度的第一进风口,可以使得进出风模块在受使用者背部挤压的情况下,即使一个第一进风口被完全遮挡,也能通过位于不同角度的其他第一进风口来保证进出风模块可以顺利进风,从而保障进出风模块的进风效率。
[0018]2、本技术的壳体组件对应风腔还开设第二进风部,第二进风部与第一进风部位于风腔相对侧,第一出风部位于第一进风部和第二进风部之间。可以理解的,通过相对设置的第一进风部和第二进风部同时进风,可以进一步保证本进出风模块的进风效率和工作稳定性。
[0019]3、本技术的第一进风部朝远离风腔方向凸出或朝靠近风腔方向凹陷,并在第一进风部与壳体组件之间开设与风腔连通的环形间隙,形成第一进风口。可以理解的,通过凸起或凹陷的结构,让第一进风部的端面与壳体组件之间形成高度差,为环形间隙提供设置空间,此设计使得即使在受使用者背部挤压的情况下,进风盖与壳体组件之间形成的环形间隙也极难被遮挡,利于提高本进出风模块的进风效率和工作稳定性。
[0020]4、本技术的第一进风部凸起端面上开设有与风腔连通的通孔,形成第一进风口。可以理解的,第一进风口的设置方式多种多样,利于丰富本进出风模块的结构多样性。
[0021]5、本技术的第一进风部的端面上设有进风盖,通孔开设在进风盖上,进风盖的一面设有用于与第一进风口相连的连接端,还设有围绕连接端设置的支撑齿;当进风盖盖设于第一进风部端面上后,支撑齿抵触第一进风部所在的壁面;壳体组件对应第一进风部的壁面为弧面,支撑齿的长度与弧面相适配。可以理解的,支撑齿可以为进风盖提供支撑,避免进风盖应收外界挤压而偏移,导致影响进风效率;同时,支撑齿还能将环形间隙分隔为一个个小的进风口,从而避免将外界杂物吸入风腔内。
[0022]6、本技术的壳体组件对应第一进风部的壁面为弧面,支撑齿的长度与弧面相适配。可以理解的,呈弧面状的壁面可以更加贴合座椅以及使用者的背部,利于优化使用体验;而支撑齿的长度与弧面相适配可以避免进风盖错误安装。
[0023]7、本技术的风腔内对应第一出风部设有加热模块或制冷模块用以对从出风部出去的风进行加热或制冷。可以理解的,通过针对第一出风部设置加热模块或制冷模块可以调节本进出风模块的出风温度,增加功能的多样性,使得进出风模块可以适用于更多
的应用场景,利于优化用户体验。
[0024]8、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通风靠背,包括上述的进出风模块,通风靠背包括基座,进出风模块连接于基座一端用于透过基座向外界吹风。可以理解的,因为通风靠背包括上述的进出风模块,因此也具有与上述进出风模块一致的有益效果。
[0025]9、本技术的基座包括骨架组件,进出风模块还包括设置于骨架中的风管,风管上设有第三进风部和第二出风部,风管通过第三进风部与第一出风部连通,并通过第二出风部向外界吹风。可以理解的,通过将风管设置于与骨架中,利于增强通风靠背的结构稳定性。
[0026]10、本技术的第二出风部包括出风嘴;出风嘴的截面积朝远离风管的方向逐渐减小。此设计利于提高通风靠背的出风风速,从而增强通风效果。
【附图说明】
[00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进出风模块,用于连接于通风靠背一端,为通风靠背提供吹风功能,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出风模块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内设有风腔,所述风腔内设有风扇;所述壳体组件上对应所述风腔分别开设分列风腔不同侧面的第一进风部和第一出风部;所述第一进风部形成至少两个成角度的第一进风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进出风模块,其特征在于:壳体组件对应风腔还开设第二进风部,所述第二进风部与第一进风部位于风腔相对侧,所述第一出风部位于第一进风部和第二进风部之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出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部朝远离风腔方向凸出或朝靠近风腔方向凹陷,并在所述第一进风部与壳体组件之间开设与风腔连通的环形间隙,形成第一进风口。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出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部凸起端面上开设有与风腔连通的通孔,形成第一进风口。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进出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部的端面上设有进风盖,所述通孔开设在所述进风盖上,所述进风盖的一面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进风口相连的连接端,还设有围绕所述连接端设置的支撑齿;当所述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匠心非凡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