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净化排放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22970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净化排放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污水净化排放系统;包括污水净化单元、污泥沉淀单元、污泥驱动单元、污泥浓缩单元和排水单元,污水净化单元对污水进行净化并沉淀;污泥沉淀单元包括污泥浓缩池、污水通入管和过滤架,污泥浓缩池位于所述污水净化单元的一侧,过滤架水平安装于所述污泥浓缩池内,由于过滤架的上下两侧形成污泥腔和清水腔,过滤架可对污泥腔进入清水腔的污水进行过滤,污水通入管固定于所述过滤架上,通过过滤架的过滤作用,可有效减少清水腔内的泥渣量,同时可使泥渣落入污泥腔内,以便于污泥浓缩单元对的污泥进行浓缩,排水单元通过对清水腔内的过滤水进行排放。的过滤水进行排放。的过滤水进行排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污水净化排放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净化
,尤其是涉及一种污水净化排放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水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废水排放之前要经过过滤净化,过滤合格后方可排放,废水中含有泥沙或其它颗粒的,在过滤出前要先经过沉淀。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0003]公开号为CN109173354A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污水沉淀处理装置,包括箱体,箱体内通过三块侧板被分隔为第一池体、第二池体、第三池体和第四池体;第三池体的底部设有两个倒锥形槽,两个倒锥形槽的上开口的侧边固定相连接。
[0004]现有污水沉淀处理装置能够通过两个倒锥形槽可实现对污水中的污泥等大颗粒残渣进行有效的沉淀,为污泥的处理提供方便,但由于一些细小的颗粒残渣仍存在于污水当中难以沉淀,导致该污水沉淀处理装置在对上层污水进行排放时,所排放的污水内部仍存在大量细小颗粒,导致污水排放过程难以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污水净化排放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污水净化排放系统难以使污水达到标准排放要求的技术问题。
[0006]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污水净化排放系统,包括:
[0007]污水净化单元,所述污水净化单元用于对污水进行净化并沉淀;
[0008]污泥沉淀单元,所述污泥沉淀单元包括污泥浓缩池、污水通入管和过滤架,所述污泥浓缩池位于所述污水净化单元的一侧,所述过滤架水平安装于所述污泥浓缩池内,所述过滤架的上下两侧形成污泥腔和清水腔,所述过滤架用于对所述污泥腔进入所述清水腔的污水进行过滤,所述污水通入管固定于所述过滤架上,所述污水通入管的下端位于所述污泥腔内,所述污水通入管的上端朝所述清水腔的方向延伸并与大气连通;
[0009]污泥驱动单元,所述污泥驱动单元用于将所述污水净化单元沉淀的污泥输送至所述污水通入管内;
[0010]污泥浓缩单元,所述污泥浓缩单元与所述污泥腔连通,用于对所述污泥腔的污泥进行浓缩;
[0011]排水单元,所述排水单元与所述清水腔连通,用于将所述清水腔内的过滤水排出。
[0012]可选地,所述污水净化单元包括依序连通的PH调节槽、活性炭吸附槽、絮凝槽和沉淀池,所述PH调节槽、所述活性炭吸附槽和所述絮凝槽内分别添加有石灰乳、活性炭剂和絮凝剂,所述PH调节槽设置有污水通入口,所述污泥驱动单元的一端与所述PH调节槽、所述活性炭吸附槽、所述絮凝槽和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连通,所述污泥驱动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污水通入管连通,以用于将所述PH调节槽、所述活性炭吸附槽、所述絮凝槽和所述沉淀池沉淀
的污泥输送至所述污水通入管。
[0013]可选地,所述污泥驱动单元包括连接管和第一气动隔膜泵和输泥管,所述输泥管的一端与所述PH调节槽、所述活性炭吸附槽、所述絮凝槽和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连通,所述输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污水通入管连通,所述第一气动隔膜泵安装于所述输泥管上。
[0014]可选地,输泥管设置于所述PH调节槽、所述活性炭吸附槽、所述絮凝槽和所述沉淀池的管口为密封结构,所述输泥管的表面设置有若干连通所述PH调节槽、所述活性炭吸附槽、所述絮凝槽和所述沉淀池的第一泥渣过滤孔。
[0015]可选地,所述第一泥渣过滤孔的孔径在9~11mm之间。
[0016]可选地,所述清水腔的侧壁设置有清水容纳槽,所述清水容纳槽与所述清水腔连通,所述排水单元与所述清水容纳槽连通。
[0017]可选地,所述清水容纳槽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二泥渣过滤孔,所述清水容纳槽与所述清水腔铜鼓所述第二泥渣过滤孔连通。
[0018]可选地,所述排水单元包括排水管、巴氏流量槽和超声波流量计,所述排水管与所述清水容纳槽连通,所述巴氏流量槽安装于所述排水管上,所述超声波流量计安装于所述巴氏流量槽上,用于监测所述巴氏流量槽的水流量。
[0019]可选地,所述污泥腔为倒锥形结构。
[0020]可选地,所述污泥浓缩单元包括污泥输出管、第二气动隔膜泵和板框压滤机,所述板框压滤机位于所述污泥浓缩池的一侧,所述污泥输出管的一端与所述污泥腔连通,所述污泥输出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板框压滤机连通,所述第二气动隔膜泵安装于所述污泥输出管上,用于将所述污泥腔的污泥驱动至所述板框压滤机。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污水净化排放系统有益效果包括:该污水净化排放系统通过设置污水净化单元、污泥沉淀单元、污泥驱动单元、污泥浓缩单元和排水单元,污水净化单元对污水进行净化并沉淀;污泥沉淀单元包括污泥浓缩池、污水通入管和过滤架,所述污泥浓缩池位于所述污水净化单元的一侧,过滤架水平安装于所述污泥浓缩池内,由于过滤架的上下两侧形成污泥腔和清水腔,过滤架可对污泥腔进入清水腔的污水进行过滤,污水通入管固定于所述过滤架上,污水通入管的下端位于所述污泥腔内,污水通入管的上端朝所述清水腔的方向延伸并与大气连通;污泥驱动单元将污水净化单元沉淀的污泥输送至所述污水通入管内,污泥从污进入污泥腔,污泥腔内的污泥在过滤架的过滤下进入清水腔,通过过滤架的过滤作用,可有效减少清水腔内的泥渣量,同时可使泥渣落入污泥腔内,以便于污泥浓缩单元对的污泥进行浓缩,排水单元通过对清水腔内的过滤水进行排放,使得污水净化排放系统对污水的排放可以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净化排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3]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0024]10—污水净化单元
ꢀꢀꢀꢀꢀꢀ
11—PH调节槽
ꢀꢀꢀꢀꢀꢀꢀꢀꢀ
12—活性炭吸附槽
[0025]13—絮凝槽
ꢀꢀꢀꢀꢀꢀꢀꢀꢀꢀꢀꢀ
14—沉淀池
ꢀꢀꢀꢀꢀꢀꢀꢀꢀꢀꢀ
20—污泥沉淀单元
[0026]21—污泥浓缩池
ꢀꢀꢀꢀꢀꢀꢀꢀ
22—污水通入管
ꢀꢀꢀꢀꢀꢀꢀ
23—过滤架
[0027]24—污泥腔
ꢀꢀꢀꢀꢀꢀꢀꢀꢀꢀꢀꢀ
25—清水腔
ꢀꢀꢀꢀꢀꢀꢀꢀꢀꢀꢀ
30—污泥驱动单元
[0028]31—第一气动隔膜泵
ꢀꢀꢀꢀ
32—输泥管
ꢀꢀꢀꢀꢀꢀꢀꢀꢀꢀꢀ
40—污泥浓缩单元
[0029]41—污泥输出管
ꢀꢀꢀꢀꢀꢀꢀꢀ
42—第二气动隔膜泵
ꢀꢀꢀ
43—板框压滤机
[0030]50—排水单元
ꢀꢀꢀꢀꢀꢀꢀꢀꢀꢀ
51—排水管
ꢀꢀꢀꢀꢀꢀꢀꢀꢀꢀꢀ
52—巴氏流量槽
[0031]53—超声波流量计
ꢀꢀꢀꢀꢀꢀ
26—清水容纳槽
ꢀꢀꢀꢀꢀꢀꢀ
111—污水通入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净化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水净化单元,所述污水净化单元用于对污水进行净化并沉淀;污泥沉淀单元,所述污泥沉淀单元包括污泥浓缩池、污水通入管和过滤架,所述污泥浓缩池位于所述污水净化单元的一侧,所述过滤架水平安装于所述污泥浓缩池内,所述过滤架的上下两侧形成污泥腔和清水腔,所述过滤架用于对所述污泥腔进入所述清水腔的污水进行过滤,所述污水通入管固定于所述过滤架上,所述污水通入管的下端位于所述污泥腔内,所述污水通入管的上端朝所述清水腔的方向延伸并与大气连通;污泥驱动单元,所述污泥驱动单元用于将所述污水净化单元沉淀的污泥输送至所述污水通入管内;污泥浓缩单元,所述污泥浓缩单元与所述污泥腔连通,用于对所述污泥腔的污泥进行浓缩;排水单元,所述排水单元与所述清水腔连通,用于将所述清水腔内的过滤水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净化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净化单元包括依序连通的PH调节槽、活性炭吸附槽、絮凝槽和沉淀池,所述PH调节槽、所述活性炭吸附槽和所述絮凝槽内分别添加有石灰乳、活性炭剂和絮凝剂,所述PH调节槽设置有污水通入口,所述污泥驱动单元的一端与所述PH调节槽、所述活性炭吸附槽、所述絮凝槽和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连通,所述污泥驱动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污水通入管连通,以用于将所述PH调节槽、所述活性炭吸附槽、所述絮凝槽和所述沉淀池沉淀的污泥输送至所述污水通入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净化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驱动单元包括连接管和第一气动隔膜泵和输泥管,所述输泥管的一端与所述PH调节槽、所述活性炭吸附槽、所述絮凝槽和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连通,所述输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污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明玉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奥斯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