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22101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为解决在减薄背光模组厚度的情况下,导光板的厚度无法与光源的出光口尺寸很好的匹配的问题。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光源结构和导光板;导光板包括:本体结构和设置在本体结构上并位于靠近光源结构一侧的楔形结构;本体结构包括本体结构入光面;楔形结构包括底表面,楔形面和楔形结构入光面;光源结构包括光源;光源发出的光线分别穿过本体结构入光面和楔形结构入光面进入导光板;在垂直于底表面的方向上,所述本体结构的厚度与所述光源出光面的厚度比值小于88%。出光面的厚度比值小于88%。出光面的厚度比值小于8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液晶显示产品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液晶显示产品主要由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组成。背光模组用于为显示面板提供背光,以保证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功能。
[0003]背光模组一般包括光源和导光板,对于侧入式背光,将光源设置于导光板的侧面,使光源的发出的光线从导光板的侧面射入导光板内。但是目前现有的侧入式背光模组中,存在以下问题:在减薄背光模组厚度的情况下,导光板的厚度无法与光源的出光口尺寸很好的匹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用于解决在减薄背光模组厚度的情况下,导光板的厚度无法与光源的出光口尺寸很好的匹配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源结构和导光板;
[0007]所述导光板包括:本体结构和设置在本体结构上并位于靠近光源结构一侧的楔形结构;
[0008]所述本体结构包括本体结构入光面;所述楔形结构包括底表面,楔形面和楔形结构入光面,所述底表面与所述本体结构呈面接触设置,所述楔形结构入光面,所述楔形面以及所述底表面构成所述本体结构上的隆起,在沿着本体结构延伸并且从所述本体结构入光面远离所述光源结构的方向上,所述楔形结构的厚度呈逐渐减小的趋势;
[0009]所述光源结构包括:光源和承载所述光源的载体;所述本体结构入光面位于所述本体结构朝向所述光源的一侧,所述楔形结构入光面位于所述楔形结构朝向所述光源的一侧;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分别穿过所述本体结构入光面和所述楔形结构入光面进入所述导光板;在垂直于所述底表面的方向上,所述本体结构的厚度与所述光源出光面的厚度比值小于或等于88%。
[0010]可选的,在垂直于所述本体结构的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本体结构的最大厚度d1满足:0.24mm≤d1≤0.32mm;
[0011]所述本体结构入光面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区的边界之间的距离d4≤ 1.65mm。
[0012]可选的,在垂直于所述底表面的方向上,所述楔形结构的最大厚度F满足: F≤0.04mm;
[0013]在垂直于所述本体结构的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导光板的最大厚度d2满足:0.27mm≤d2≤0.33mm;
[0014]所述楔形面的第一边在所述底表面上的正投影的长度d3满足:0.3mm≤ d3≤0.55mm,所述第一边与所述楔形结构入光面之间所呈夹角大于0度;
[0015]所述楔形面与所述底表面之间的夹角Z满足:Z≤4.5
°

[0016]可选的,所述本体结构的出光面上设置有平行于所述本体结构入光面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微型结构,每个所述第一微型结构在所述本体结构的出光面上沿垂直于第一微型结构排列的方向延伸;
[0017]所述第一微型结构在沿着所述第一微型结构排列的方向且垂直于出光面的方向上的截面为第一圆弧形,所述第一圆弧形的半径R1满足:80μm≤R1 ≤100μm;
[0018]相邻的两个第一微型结构的中心之间的距离P1满足:140μm≤P1≤160μm;
[0019]所述第一微型结构在垂直于出光面的方向上的最大高度H1满足:2.2μm ≤H1≤2.6μm。
[0020]可选的,所述楔形面上设置有平行于所述楔形结构入光面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微型结构,所述第二微型结构在楔形面上沿垂直于所述第二微型结构排列的方向延伸;
[0021]所述第二微型结构在沿着所述第二微型结构排列的方向且垂直于楔形面的方向上的截面为第二圆弧形,所述第二圆弧形的半径R2满足:80μm≤R2 ≤100μm;
[0022]相邻的两个第二微型结构的中心之间的距离P2满足:34μm≤P2≤44μm;
[0023]所述第二微型结构在垂直于楔形面的方向上的最大高度H2满足:1.8μm ≤H2≤2.2μm。
[0024]可选的,所述楔形结构入光面和所述本体结构入光面共面,组成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上设置有平行于所述本体结构出光面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三微型结构,所述第三微型结构沿垂直于所述第三微型结构排列的方向延伸;
[0025]所述第三微型结构在沿着所述第三微型结构排列的方向且垂直于入光面的方向上的截面为第三圆弧形,所述第三圆弧形的半径R3满足:90μm≤R3 ≤110μm;
[0026]相邻的两个第三微型结构的中心之间的距离P3满足:340μm≤P3≤360μm;
[0027]所述第三微型结构在垂直于入光面的方向上的最大高度H3满足:29.5μm ≤H3≤30.5μm。
[0028]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光学膜材,支撑黑条和遮光膜;所述光学膜材和所述支撑黑条位于所述本体结构的出光面上,所述支撑黑条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楔形面和所述光学膜材之间;所述遮光膜的第一部分位于所述支撑黑条与所述出光面之间,所述遮光膜的第二部分位于所述光学膜材与所述出光面之间;
[0029]所述光学膜材与所述支撑黑条之间的间距d5满足:0≤d5≤0.1mm;
[0030]所述支撑黑条的厚度d6满足:0.12mm≤d6≤0.15mm;
[0031]所述遮光膜的厚度d7满足:0.013mm≤d7≤0.017mm。
[0032]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0033]反射片,所述反射片位于所述本体结构背向所述出光面的一侧;
[0034]所述载体的第一部分位于所述本体结构背向所述出光面的一侧,所述载体的第一部分在所述本体结构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反射片在所述本体结构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d8满足:0.1mm≤d8≤0.3mm。
[0035]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0036]壳体,所述光源结构,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反射片均位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壳体的开口朝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所述壳体底部的厚度d9满足: 0.065mm≤d9≤0.075mm;
[0037]胶框,所述胶框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光源结构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同一侧,所述胶框与所述壳体粘结,所述胶框的中间部分的平整度小于0.15mm,所述胶框的边缘部分的平整度小于0.35mm。
[0038]可选的,所述本体结构与所述楔形结构为一体结构。
[0039]可选的,所述楔形结构入光面与所述本体结构入光面为连续表面。
[0040]可选的,所述载体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本体结构背向所述底表面的一侧。
[0041]可选的,所述本体结构的厚度与所述光源的整体厚度比值小于或等于75%。
[0042]可选的,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侧,所述光源出光面突出于所述楔形结构;和/或,在所述导光板与出光侧相对的非出光侧,所述光源出光面突出于所述本体结构。
[0043]可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结构和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本体结构和设置在本体结构上并位于靠近光源结构一侧的楔形结构;所述本体结构包括本体结构入光面;所述楔形结构包括底表面,楔形面和楔形结构入光面,所述底表面与所述本体结构呈面接触设置,所述楔形结构入光面,所述楔形面以及所述底表面构成所述本体结构上的隆起,在沿着本体结构延伸并且从所述本体结构入光面远离所述光源结构的方向上,所述楔形结构的厚度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所述光源结构包括:光源和承载所述光源的载体;所述本体结构入光面位于所述本体结构朝向所述光源的一侧,所述楔形结构入光面位于所述楔形结构朝向所述光源的一侧;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分别穿过所述本体结构入光面和所述楔形结构入光面进入所述导光板;在垂直于所述底表面的方向上,所述本体结构的厚度与所述光源出光面的厚度比值小于或等于8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本体结构的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本体结构的最大厚度d1满足:0.24mm≤d1≤0.32mm;所述本体结构入光面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区的边界之间的距离d4≤1.65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底表面的方向上,所述楔形结构的最大厚度F满足:F≤0.04mm;在垂直于所述本体结构的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导光板的最大厚度d2满足:0.27mm≤d2≤0.33mm;所述楔形面的第一边在所述底表面上的正投影的长度d3满足:0.3mm≤d3≤0.55mm,所述第一边与所述楔形结构入光面之间所呈夹角大于0度;所述楔形面与所述底表面之间的夹角Z满足:Z≤4.5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结构的出光面上设置有平行于所述本体结构入光面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微型结构,每个所述第一微型结构在所述本体结构的出光面上沿垂直于第一微型结构排列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微型结构在沿着所述第一微型结构排列的方向且垂直于出光面的方向上的截面为第一圆弧形,所述第一圆弧形的半径R1满足:80μm≤R1≤100μm;相邻的两个第一微型结构的中心之间的距离P1满足:140μm≤P1≤160μm;所述第一微型结构在垂直于出光面的方向上的最大高度H1满足:2.2μm≤H1≤2.6μ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面上设置有平行于所述楔形结构入光面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微型结构,所述第二微型结构在楔形面上沿垂直于所述第二微型结构排列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微型结构在沿着所述第二微型结构排列的方向且垂直于楔形面的方向上的截面为第二圆弧形,所述第二圆弧形的半径R2满足:80μm≤R2≤100μm;相邻的两个第二微型结构的中心之间的距离P2满足:34μm≤P2≤44μm;所述第二微型结构在垂直于楔形面的方向上的最大高度H2满足:1.8μm≤H2≤2.2μm。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结构入光面和所述本体结构入光面共面,组成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上设置有平行于所述本体结构出光面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三微型结构,所述第三微型结构沿垂直于所述第三微型结构排
列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微型结构在沿着所述第三微型结构排列的方向且垂直于入光面的方向上的截面为第三圆弧形,所述第三圆弧形的半径R3满足:90μm≤R3≤110μm;相邻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耀东张罗郑仰利张晓萍任健刘芳怡高晓娟周震国印思琪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