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河道口蓝藻智能捕捞脱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20976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体化河道口蓝藻智能捕捞脱水系统,它包括浮于水面上的拦截收集装置和藻水分离设施,检修平台设于V字形拦截装置的V字形尖端外侧,V字形拦截装置的V字形尖端夹角处设有吸藻泵,吸藻泵通过管道与藻水分离设施连通,藻水分离设施设置在浮于水面的平底趸船上,藻水分离设施包括高效纳米浮选装置、叠螺机和尾水处理系统,多套拦截收集装置组装连接在一起形成一道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多道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平行设置在河道口,每道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留有通航口,相邻的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的通航口交错布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高效收集藻水,不产生二次污染,同时满足船只通航及汛期防洪要求。求。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体化河道口蓝藻智能捕捞脱水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蓝藻治理
,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河道口蓝藻智能捕捞脱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蓝藻是一种水生生物,常于夏季在一些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大量繁殖, 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同时还会产生藻毒素,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0003]目前对蓝藻爆发后形成的水华主要是进行集中收集打捞处理,除传统的港口被动打捞及吸藻船湖中打捞方式外,还有高压控藻井灭藻方式。传统的港口被动打捞及吸藻船打捞处理效率较低,同时吸藻船在湖中打捞脱水过程中需加入絮凝剂,脱水过程中仅部分细胞水被脱出,滤液中COD及氮含量极高,易造成二次污染,且含水量高不易搬运上岸。深潜式高压控藻方式只破坏了蓝藻的结构,藻体中的有机物、氮、磷仍大量存在,给水体中带来污染。
[0004]未能及时处理的蓝藻随风向漂浮,有时还会飘向与湖泊相连的河道口,进入城市内河。目前处理进入内河口的蓝藻的方式主要是设置柔性挡藻围隔,其使用寿命短,不美观,而且被阻挡在围隔外的蓝藻无法及时得到处理,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因此需要一种结构性能好,打捞效率高的智能化离岸打捞收集装置,适合布置在河道口,不影响河道的通航及防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一体化河道口蓝藻智能捕捞脱水系统,能够高效拦截及处理蓝藻,不产生二次污染,不影响河道的通航。/>[0006]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一体化河道口蓝藻智能捕捞脱水系统,它包括浮于水面上的拦截收集装置和藻水分离设施,拦截收集装置包括V字形拦截装置和检修平台,检修平台设于V字形拦截装置的V字形尖端外侧,V字形拦截装置的V字形尖端夹角处设有吸藻泵,吸藻泵通过管道与藻水分离设施连通,藻水分离设施设置在浮于水面的平底趸船上,藻水分离设施包括高效纳米浮选装置、叠螺机和尾水处理系统,多套拦截收集装置组装连接在一起形成一道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多道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平行设置在河道口,每道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留有通航口,相邻的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的通航口交错布置,平底趸船停泊在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附近。
[0008]本系统包括三道平行设置的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分别为第一道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第二道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和第三道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第一道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和第三道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的两端连接至河口两侧,其
中间留有通航口,第二道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布置于河道中间,其两端留有通航口。
[0009]在一种优选方案中,V字形拦截装置由HDPE管、不锈钢管或轻质合金钢管组成,V字形拦截装置的底部坠挂有延伸至湖底的拦藻围布,V字形拦截装置的V字形两侧分别安装有与中控系统连接的高清摄像头和蓝藻浓度测定装置。
[0010]进一步的,V字形拦截装置内侧的两侧设置有藻水导流泵,藻水导流泵与吸藻泵联锁启动。
[0011]在本技术中,检修平台上靠近V字形拦截装置的一侧设置有挡浪板,挡浪板上覆盖有延伸至湖底的拦藻围布。
[0012]具体的,检修平台的底部为HDPE管浮筒,相邻HDPE管浮筒之间通过型钢连接,HDPE管浮筒上铺设有网格板。
[0013]在本技术中,通航口的两侧设置有航标灯,V字形拦截装置上设置有蓝、红LED太阳能爆闪警示灯。
[0014]本技术还包括藻泥运输船,脱水后藻泥通过藻泥输送机输送至藻泥运输船。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有:
[0016](1)本技术的V字形拦截装置采用抗紫外光线的HDPE管、不锈钢管或合金管组成底部浮筒,随水位升降自由浮动,无需人工调整,蓝藻的拦截效率高,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由多个V字形拦截装置标准化模块组合,V字形拦截装置的尖端尾部设置检修平台,检修平台能够根据河口周边环境需要设置各种形态造景,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造型美观;
[0017](2)V字形拦截装置尖端夹角处设有吸藻泵,吸藻泵通过管道与藻水分离设施连通,同时配备高清摄像头和蓝藻浓度测定装置,由中控系统接收到的监测信号自动启停吸藻泵,无需人工操作,藻水导流泵与吸藻泵联锁启动,将V字形拦截装置内的藻水引导至吸藻泵,高效收集藻水;
[0018](3)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平行设置在河道口,每道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留有通航口,通航口交错布置,既能够保证船只通航及汛期防洪要求,又对蓝藻进行多次拦截,保证了蓝藻拦截收集的高效性;
[0019](4)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全线安装蓝、红LED太阳能爆闪警示灯,在通航口门两端处配套太阳能供电的航标灯,保证夜间船只通航的安全性;
[0020](5)藻水分离设施布置于钢制平底趸船上,停泊在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附近,无需占用土地指标去建设藻水分离站,藻水经管道输送至后藻水分离设施后进行藻水分离及脱水处理,藻水分离采用高效微纳米浮选设备,具有运行效率高、分离彻底等特点,藻渣采用叠螺机脱水,运行能耗低,脱水藻泥含水率≤90%,降低了运输成本,叠螺机滤液及运行人员所产生的生活污水通过尾水处理系统进行深度处理,尾水达标排放,避免了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中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的布置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中拦截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图2中装置的A向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图2中1

1剖面图;
[0025]图5为本技术中藻水分离设施的布置示意图;
[0026]图中:1

拦截收集装置;2

中控系统;3

吸藻泵;4

高清摄像头;5

蓝藻浓度测定装置;6

藻水导流泵;7

钢桩;8

钢缆;9

拦藻围布;10

检修平台;11

挡浪板;12

通航口;13

航标灯;14

蓝、红LED太阳能爆闪警示灯;15

平底趸船;16

高效纳米浮选装置;17

藻渣箱;18

螺标泵;19

叠螺机;20

贮泥槽;21

藻泥输送机;22

尾水处理系统;23

V字形拦截装置;24

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25

第一道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26

第一道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27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河道口蓝藻智能捕捞脱水系统,其特征是它包括浮于水面上的拦截收集装置(1)和藻水分离设施,所述拦截收集装置(1)包括V字形拦截装置(23)和检修平台(10),所述检修平台(10)设于所述V字形拦截装置(23)的V字形尖端外侧,所述V字形拦截装置(23)的V字形尖端夹角处设有吸藻泵(3),所述吸藻泵(3)通过管道与所述藻水分离设施连通,所述藻水分离设施设置在浮于水面的平底趸船(15)上,所述藻水分离设施包括高效纳米浮选装置(16)、叠螺机(19)和尾水处理系统(22),多套所述拦截收集装置(1)组装连接在一起形成一道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24),多道所述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24)平行设置在河道口,每道所述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24)留有通航口(12),相邻的所述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24)的通航口(12)交错布置,所述平底趸船(15)停泊在所述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24)附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河道口蓝藻智能捕捞脱水系统,其特征是本系统包括三道平行设置的所述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24),分别为第一道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25)、第二道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26)和第三道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27),所述第一道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25)和第三道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27)的两端连接至河口两侧,其中间留有所述通航口(12),所述第二道蓝藻智能化捕捞收集设施(26)布置于河道中间,其两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盘生周敏洹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金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