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异物清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19716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8: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输电线路异物清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其结构包括手持杆、壳体、公转驱动组件和异物拆解单元,壳体设于手持杆的上端,所述壳体为C形结构,壳体的一侧设有宽度大于输电线路导线外径的入口,所述壳体内设有C形滑槽,公转驱动组件设于壳体内,所述异物拆解单元设于壳体一端面,所述公转驱动组件带动异物拆解单元转动。通过拆解单元能对缠绕在导线上的塑料膜进行拆解,能便捷高效的清理缠绕在输电导线上的异物;该清理装置的使用方法能减轻劳动强度的同时,提高清理效率,通过手持杆进行操作,提高了操作人员的安全,保证输电线路的安全使用。线路的安全使用。线路的安全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输电线路异物清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输电线路维护
,具体地说是一种输电线路异物清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输电线路的安全直接影响电力安全,在野外,田地中的塑料膜在风力作用下吹起后很容易缠绕在输电线路上,进而对输电线路的安全带来隐患。现有技术中,对输电线路上缠绕的塑料膜进行清理,常用的方式有利用无人机进行喷火清理和手持夹子撕扯;利用无人机喷火处理的方式危险系数高,且容易对输电导线造成损伤;通过手持夹了撕扯的处理方式只适合低处的输电线路上的塑料膜进行清理,无法清理高处输电线上的异物,且人工清理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电线路异物清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塑料膜在输电线路上的缠绕问题。该清理装置结构简单合理,能便捷高效的清理输电线路上的塑料膜,且不会对线路造成损伤,安全便捷,省时省力。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输电线路异物清理装置,其结构包括手持杆、壳体、公转驱动组件和异物拆解单元,所述壳体设于手持杆的上端,所述壳体为C形结构,壳体的一侧设有宽度大于输电线路导线外径的入口,所述壳体内设有C形滑槽,所述公转驱动组件设于壳体内,所述异物拆解单元设于壳体一端面,所述公转驱动组件带动异物拆解单元转动。
[0005]进一步,所述公转驱动组件包括转子、公转电机和齿轮,所述壳体内设有C形滑槽,壳体的一侧设有与滑槽连通的侧孔,所述滑槽内设有C形转子,所述转子沿滑槽转动,所述转子侧壁设有与齿轮啮合的外螺纹,所述公转电机的输出轴与齿轮同轴,公转电机驱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带动转子转动。
[0006]进一步,所述齿轮设有多个,所述壳体侧壁对应每一个齿轮设有齿轮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外部设有耳板,所述公转电机设于壳体外部。
[0007]进一步,所述异物拆解单元包括自转电机、粘附卷和粘纸,所述自转电机的一端与公转驱动组件的转子连接,自转电机的输出轴与粘附卷轴连接,自转电机带动粘附卷转动,所述粘附卷缠绕若粘纸。
[0008]进一步,所述侧孔为C形孔,C形侧孔与壳体内的C形滑槽连通。
[0009]进一步,所述入口贯穿壳体的圆柱形外侧壁及壳体两个端面。
[0010]进一步,所述壳体入口一侧设有刀片,所述刀片与入口内壁平齐。
[0011]输电线路异物清理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2](1)、将壳体放置在输电线路上,输电线路的导线置于壳体入口内,并使得壳体靠近塑料膜;
[0013](2)、通过公转电机驱动拆解单元沿壳体端部的侧孔以壳体轴线为中心的周向转动,直至拆解单元的粘纸与缠绕在导线上的塑料膜接触,进而通过粘纸实现对塑料膜的粘附;
[0014](3)、拆解单元的粘附卷做周向移动的同时,还通过自动电机带动粘附卷绕自身轴线转动,将塑料膜缠绕在粘附卷上。
[0015]进一步,为了实现将塑料膜彻底清理,将输电线路的导线与入口内壁保持紧密接触,然后沿输电线路的导线方向移动壳体,通过刀片将残留在输电线路上的塑料膜进行隔断。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本专利技术的异物清理装置通过在手持杆的上端设置圆柱形壳体,且在圆柱壳体的一侧设置了与输电导线配合的入口,使壳体能与导线紧密配合,通过拆解单元能对缠绕在导线上的塑料膜进行拆解,能便捷高效的清理缠绕在输电导线上的异物;该清理装置的使用方法能减轻劳动强度的同时,提高清理效率,通过手持杆进行操作,提高了操作人员的安全,保证输电线路的安全使用。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正面示意图;
[0019]图2为壳体后视图;
[0020]图3为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将壳体放置在输电线路上的示意图之一;
[0022]图5为将壳体放置在输电线路上的示意图之二;
[0023]图6为将塑料膜从输电线路上拆解的示意图;
[0024]图7为粘附卷的示意图;
[0025]图8为壳体上设置刀片的侧视图;
[0026]图9为壳体上设置刀片的后视图;
[0027]图中:
[0028]1手持杆,2壳体,21滑槽,22侧孔,23耳板,24入口,25安装槽,3自转电机,31粘附卷,32粘纸,4转子,5公转电机,51齿轮,6塑料膜,7输电线路,8刀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9]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输电线路异物清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作以下详细说明。
[0030]如图1至图8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输电线路异物清理装置,其结构包括手持杆1、壳体2、公转驱动组件和异物拆解单元,手持杆可设置为伸缩杆,适用不同高度的输电线路,所述壳体2设于手持杆1的上端,所述壳体为C形结构,壳体2可以看作一个完整的圆柱体去除一个入口24得到,入口24宽度大于输电线路导线外径的入口,便于将入口与导线卡入。所述入口贯穿壳体的圆柱形外侧壁及壳体两个端面。所述壳体2内设有C形滑槽21,所述公转驱动组件设于壳体内,所述异物拆解单元设于壳体一端面,所述公转驱动组件带动异物拆解单元转动,实现拆解单元与导线上缠绕的塑料膜接触。
[0031]所述公转驱动组件包括转子4、公转电机5和齿轮51,所述壳体内设有 C形滑槽21,壳体的一侧设有与滑槽连通的侧孔22,所述侧孔为C形孔,C 形侧孔22与壳体内的C形滑槽21连通。所述滑槽内设有C形转子4,所述转子4沿滑槽21转动,所述转子4侧壁设有与齿轮51啮合的外螺纹,所述公转电机5的输出轴与齿轮51同轴,公转电机5驱动齿轮51转动,齿轮转动带动转子转动。
[0032]所述齿轮51设有多个,如图3所示,在壳体2侧壁上设有三个齿轮51,所述壳体2侧壁对应每一个齿轮设有齿轮安装槽25,所述安装槽25外部设有耳板23,所述公转电机5设于壳体外部,齿轮51安装在安装槽25内,公转电机5驱动齿轮51转动。齿轮的安装位置和数量可根据转子4的大小设置多个,每个齿轮均配置一个公转电机。
[0033]所述异物拆解单元包括自转电机3、粘附卷31和粘纸32,所述自转电机 3的一端穿过壳体一端的侧孔22后与公转驱动组件的转子4连接,转子4的转动带动拆解单元转动,使拆解单元与导线上的塑料膜接触;自转电机3的输出轴与粘附卷31轴连接,自转电机带动粘附卷31转动,通过粘附卷的转动将塑料膜缠绕在粘纸32上。
[0034]为了实现将残留在导线上的塑料膜彻底清理,如图9所示,所述壳体入口一侧设有刀片8,所述刀片与入口内壁平齐,通过刀片将残留在输电线路上的塑料膜进行割断。
[0035]输电线路异物清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36](1)、使用时将壳体放置在输电线路上,并使得输电线路的导线置于壳体入口内,并使得壳体靠近塑料膜。
[0037](2)、通过公转电机的转动带动齿轮和转子转动,转子的转动驱动拆解单元沿壳体端部的侧孔以壳体轴线为中心的周向转动,直至拆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输电线路异物清理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手持杆、壳体、公转驱动组件和异物拆解单元,所述壳体设于手持杆的上端,所述壳体为C形结构,壳体的一侧设有宽度大于输电线路导线外径的入口,所述壳体内设有C形滑槽,所述公转驱动组件设于壳体内,所述异物拆解单元设于壳体一端面,所述公转驱动组件带动异物拆解单元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电线路异物清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公转驱动组件包括转子、公转电机和齿轮,所述壳体内设有C形滑槽,壳体的一侧设有与滑槽连通的侧孔,所述滑槽内设有C形转子,所述转子沿滑槽转动,所述转子侧壁设有与齿轮啮合的外螺纹,所述公转电机的输出轴与齿轮同轴,公转电机驱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带动转子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电线路异物清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齿轮设有多个,所述壳体侧壁对应每一个齿轮设有齿轮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外部设有耳板,所述公转电机设于壳体外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电线路异物清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异物拆解单元包括自转电机、粘附卷和粘纸,所述自转电机的一端与公转驱动组件的转子连接,自转电机的输出轴与粘附卷轴连接,自转电机带动粘附卷转动,所述粘附卷缠绕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成柱翁永清徐卫国刘龙刘雪艳刘静黄晓俐刘强王建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