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装配式自复位摩擦梁柱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8225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7: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装配式自复位摩擦梁柱节点,包括钢筋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和梁柱连接组件,所述梁柱连接组件的一端通过设置槽钢与钢筋混凝土柱连接,梁柱连接组件的另一端通过高强度摩擦耗能螺栓与钢筋混凝土梁连接;所述梁柱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限位板,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设置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设置有若干SMA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右端均设置有限位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构造简单,所有构件均可在预制厂加工完成并在现场组装,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且性能优越,因此可广泛应用于多发地震带的装配式框架结构的梁柱节点处,尤其适用于不便于震后修复的位置。便于震后修复的位置。便于震后修复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装配式自复位摩擦梁柱节点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装配式自复位摩擦梁柱节点,应用在建筑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公知的,摩擦耗能是现代建筑中常用的减震耗能方式,摩擦耗能构件具有安装方便,容易替换,可调节刚度等特点,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通过摩擦的形式将能量进行消散,而且可以经受多次地震,对结构本身没有损坏。在建筑的加固及修缮过程中有很高的适用价值。有公告号为CN201710587664.6的技术公开了一种半刚性节点摩擦耗能器,解决了摩擦耗能器在摩擦力控制方面的局限性;另有公告号为CN111395567A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转动摩擦耗能器,该专利技术的转动摩擦耗能器能够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受到转动变形时,使紧固件沿着圆弧通孔滑动,耗散地震能量,减轻工程结构损伤。然而以上专利及现有的其他装配式摩擦耗能梁柱节点多未进行震后自复位性能的设计,同时,当装配式梁柱节点处安装了耗能器后会使得节点由刚性连接转为半刚性连接,从而导致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变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装配式自复位摩擦梁柱节点,通过SMA杆来降低框架结构中安装耗能器后层间位移角放大的问题,从而增强节点的抗震性能与整体性,并通过节点处高强度螺栓提供预紧力,使得产生的摩擦力大于静摩擦力时,摩擦板间发生相对位移,发挥摩擦耗能作用,使得结构在地震作用后降低核心节点区的损伤程度并有一定的自复位能力。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新型装配式自复位摩擦梁柱节点,包括钢筋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和梁柱连接组件,所述梁柱连接组件的一端通过设置槽钢与钢筋混凝土柱连接,梁柱连接组件的另一端通过高强度摩擦耗能螺栓与钢筋混凝土梁连接;所述梁柱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限位板,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设置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设置有若干SMA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右端均设置有限位板,限位板内侧通过设置摩擦片配合高强度摩擦耗能螺栓与钢筋混凝土梁连接。
[0006]所述槽钢两侧的翼板上均开设有若干螺栓孔,槽钢通过在螺栓孔内设置螺栓与钢筋混凝土柱固定连接,槽钢的右侧壁与梁柱连接组件的左端头固定连接。
[0007]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呈上下对称结构设置,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侧板,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侧板。
[0008]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呈左右对称结构设置,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向的侧壁面上均开设有若干个用于插设SMA杆的预留孔,SMA杆的两端分别通过预留孔与第一侧板和
第二侧板连接。
[0009]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右端设置有两个限位板,两个限位板均与第一连接件一体连接,两个限位板呈前后对称设置,两个限位板上均设置有若干滑动孔。
[0010]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右端设置有两个限位板,两个限位板均与第二连接件一体连接,两个限位板呈前后对称设置,两个限位板上均设置有若干滑动孔。
[0011]所述限位板的内侧均活动连接有摩擦片,摩擦片上开设有与限位板相适配的螺栓滑槽,螺栓滑槽的直径大于高强度摩擦耗能螺栓的直径。
[0012]所述SMA杆采用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制成。
[0013]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1、本技术采用了SMA杆的形式实现梁柱节点的自复位,采用高强度摩擦耗能螺栓实现梁柱节点的耗能能力,材料性能优良,能为节点提供有效的约束、耗能和自复位作用。
[0015]2、SMA杆使用形状记忆合金,耗能和自复位能力好,构造和施工工艺简单,允许变形范围大,震后节点无需修复,耐久性和抗疲劳性能好,综合经济效益高;且节点具有较好的承载力,当地震发生时,所产生摩擦力大于静摩擦力,摩擦片间产生相对滑移,同时使SMA杆棒材分别处于受拉和受压状态并消耗地震能量;若节点处于适用环境温度中,由于形状记忆合金自身特性,在地震作用卸除后,SMA杆回复到原位,节点无残余变形。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0018]1、钢筋混凝土柱;2、钢筋混凝土梁;3、梁柱连接组件;31、第一连接件;32、第二连接件;33、第一侧板;34、第二侧板;35、限位板;4、槽钢;41、螺栓孔;5、滑动孔;6、预留孔;7、SMA杆;8、摩擦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
[0020]参见图1所述的一种新型装配式自复位摩擦梁柱节点,包括钢筋混凝土柱1、钢筋混凝土梁2和梁柱连接组件3,所述梁柱连接组件3的一端通过设置槽钢4与钢筋混凝土柱1连接,梁柱连接组件3的另一端通过高强度摩擦耗能螺栓与钢筋混凝土梁2连接;所述梁柱连接组件3包括第一连接件31、第二连接件32、第一侧板33、第二侧板34和限位板35,在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之间设置第一侧板33和第二侧板34,第一侧板33和第二侧板34之间设置有若干SMA杆7,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的右端均设置有限位板35,限位板35内侧通过设置摩擦片8配合高强度摩擦耗能螺栓与钢筋混凝土梁2连接。
[0021]所述槽钢4两侧的翼板上均开设有若干螺栓孔41,槽钢4通过在螺栓孔41内设置螺栓与钢筋混凝土柱1固定连接,槽钢4的右侧壁与梁柱连接组件3的左端头固定连接。
[0022]所述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呈上下对称结构设置,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侧板33,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侧板34。
[0023]所述第一侧板33和第二侧板34呈左右对称结构设置,第一侧板33和第二侧板34相向的侧壁面上均开设有若干个用于插设SMA杆7的预留孔6,SMA杆7的两端分别通过预留孔6与第一侧板33和第二侧板34连接,在固定SMA杆7时,可先将SMA杆7在一侧预留孔6处通过固定环固定,另一侧采用液压钳施加预紧力,之后加压固定环完成固定。
[0024]所述第一连接件31的右端设置有两个限位板35,两个限位板35均与第一连接件31一体连接,两个限位板35呈前后对称设置,两个限位板35上均设置有若干个滑动孔5。
[0025]所述第二连接件32的右端设置有两个限位板35,两个限位板35均与第二连接件32一体连接,两个限位板35呈前后对称设置,两个限位板35上均设置有若干个滑动孔5。
[0026]所述限位板35的内侧均活动连接有摩擦片8,摩擦片8上开设有与限位板35相适配的螺栓滑槽,螺栓滑槽的直径大于高强度摩擦耗能螺栓的直径,以保证在地震作用时,高强度摩擦螺栓可以在螺栓滑槽中移动,且高强度摩擦螺栓提供的预紧力可以产生腹板之间的摩擦耗能。
[0027]所述SMA杆7采用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制成,优选采用镍

钛合金,SMA杆7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装配式自复位摩擦梁柱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筋混凝土柱(1)、钢筋混凝土梁(2)和梁柱连接组件(3),所述梁柱连接组件(3)的一端通过设置槽钢(4)与钢筋混凝土柱(1)连接,梁柱连接组件(3)的另一端通过高强度摩擦耗能螺栓与钢筋混凝土梁(2)连接;所述梁柱连接组件(3)包括第一连接件(31)、第二连接件(32)、第一侧板(33)、第二侧板(34)和限位板(35),在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之间设置第一侧板(33)和第二侧板(34),第一侧板(33)和第二侧板(34)之间设置有若干SMA杆(7),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的右端均设置有限位板(35),限位板(35)内侧通过设置摩擦片(8)配合高强度摩擦耗能螺栓与钢筋混凝土梁(2)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装配式自复位摩擦梁柱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槽钢(4)两侧的翼板上均开设有若干螺栓孔(41),槽钢(4)通过在螺栓孔(41)内设置螺栓与钢筋混凝土柱(1)固定连接,槽钢(4)的右侧壁与梁柱连接组件(3)的左端头固定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装配式自复位摩擦梁柱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呈上下对称结构设置,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侧板(33),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的右端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祁皑李俊锴王碧珍朱凌颜学渊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中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