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组件的制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17236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7:37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极组件的制造装置,包括:第一辊组,用于与极片配合并传输极片;第二辊组,用于与隔膜配合并传输隔膜;卷绕部件,用于接收并卷绕第一辊组传输的极片以及第二辊组传输的隔膜;其中,第一辊组包括间隔分布的第一辊以及第二辊,第一辊与第二辊之间具有电压差且能够分别与极片电接触,以在极片内形成电流并加热极片。本申请提供的制造装置,制造装置能够避免电极组件在成型过程中存在受热不均的问题,使极片与隔膜粘结在一起,进而防止极片间发生错位。保证所成型电极组件的安全性能。性能。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极组件的制造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电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极组件的制造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节能减排是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电动车辆由于其节能环保的优势成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动车辆而言,电池技术又是关乎其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0003]在现有的电极组件制造装置中,电极组件整体先卷绕后再进行加热定型,使极片与隔膜粘结在一起,进而防止极片间发生错位。虽然能够实现电极组件的制造需求,但先卷绕后再进行加热定型存在电极组件外圈温度高、内部温度低,电极组件在加热定型过程中存在受热不均匀的问题,影响所成型电极组件的安全性能。因此,如何缓解电极组件在成型过程中存在受热不均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一项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极组件的制造装置,制造装置能够避免电极组件在成型过程中存在受热不均的问题,保证所成型电极组件的安全性能。
[0005]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极组件的制造装置,包括:第一辊组,用于与极片配合并传输极片;第二辊组,用于与隔膜配合并传输隔膜;卷绕部件,用于接收并卷绕第一辊组传输的极片以及第二辊组传输的隔膜;其中,第一辊组包括间隔分布的第一辊以及第二辊,第一辊与第二辊之间具有电压差且能够分别与极片电接触,以在极片内形成电流并加热极片。
[0006]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电极组件的制造装置包括第一辊组、第二辊组以及卷绕部件,利用第一辊组能够与极片配合并传输极片,利用第二辊组能够与隔膜配合并传输隔膜。由于第一辊组包括第一辊以及第二辊,并且第一辊与第二辊之间具有电压差,当第一辊组向卷绕部件输送极片时,由于极片是导体材料,极片与第一辊以及第二辊接触时,第一辊以及第二辊电压差的存在使得极片内形成电流,导致极片发热,实现对极片的加热并使其外表面的粘接剂软化。在卷绕部件的作用下,使极片与隔膜粘结在一起,进而防止极片间发生错位。同时,利用极片自身过流加热的方式,能够保证极片各处加热的均匀性,保证电极组件整形定位效果。且无需额外增加加热部件,降低制造装置的整体成本。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辊组还包括传输辊,传输辊用于传输极片并与极片绝缘设置。
[0008]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的制造装置,通过使得第一辊组还包括传输辊,能够利用传输辊与第一辊以及第二辊共同配合,向极片提供运行动力,保证极片能够稳定顺畅的向卷绕部件传输,提高极片传输的稳定性,保证卷绕质量。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辊以及第二辊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传输辊。
[001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的制造装置,通过在第一辊以及第二辊之间设置有
至少一个传输辊,可以利用传输辊支撑并运输极片在第一辊以及第二辊之间的区域,便于增加第一辊以及第二辊之间的距离,当第一辊以及第二辊之间的距离增大,意味着二者之间的极片的长度变长,能够增加同步加热的面积以及加热时长,利于将极片加热至预定的温度以在卷绕前保证与隔膜之间的复合强度。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传输辊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传输辊均位于第一辊以及第二辊之间且彼此间隔分布。
[001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的制造装置,通过使得传输辊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且两个以上传输辊均位于第一辊以及第二辊之间,能够有效的增加第一辊以及第二辊之间的距离,延长极片接入第一辊以及第二辊之间的长度,提高极片被加热的面积以及加热时间,有效的保证加热效果。并且,两个以上传输辊的设置,能够对位于第一辊与第二辊之间较长距离的极片进行支撑并提供运行动力,避免在第一辊与第二辊之间的极片发生塌陷或者传输动力不足问题发生。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辊以及第二辊中的一者带正电压且另一者带负电压。
[001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的制造装置,通过使得第一辊以及第二辊中的一者带正电压且另一者带负电压,能够增加第一辊以及第二辊之间的电压差,使得极片与第一辊以及第二辊接触后,利于在极片内形成电流,保证极片的加热效果。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辊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第一辊在第一辊组的传输方向上相继设置,其中一个第一辊被配置为接触极片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一侧,另一个第一辊被配置为接触极片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001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的制造装置,通过使得第一辊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并相继设置,能够通过两个以上第一辊同步向极片提供正电荷,能够增加传到至极片上的正电荷,增加极片两端的电压差。并且,两个以上第一辊中其中两个第一辊分布在极片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两侧,能够保证流至极片内正电荷的均匀性,保证对极片的加热效果。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辊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第二辊在第一辊组的传输方向上相继设置,其中一个第二辊被配置为接触极片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一侧,另一个第二辊被配置为接触极片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0018]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的制造装置,通过使得第二辊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并相继设置,能够通过两个以上第二辊同步向极片提供正电荷,能够增加传到至极片上的负电荷,增加极片两端的电压差。并且,两个以上第二辊中其中两个第二辊分布在极片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两侧,能够保证流至极片内负电荷的均匀性,保证对极片的加热效果。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辊以及第二辊的数量分别为两个以上且数量相同,两个以上第一辊与与两个以上第二辊沿第一辊组的传输方向交替设置,每个第一辊与其中一个第二辊形成加热组,至少两组加热组的电压差存在差值。
[002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的制造装置,通过上述设置,同样能够满足对极片的加热需求,并且可以根据加热需求选择同步开启或者开启部分加热组,满足对极片的按需加热。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制造装置还包括接地辊,第一辊组的下游且卷绕部件的上游设置有接地辊,接地辊用于导出被第一辊组加热后的极片内的电流。
[002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造装置,通过设置接地辊,使得极片在被卷绕部件卷绕前,
能够将电流导出释放,避免形成的电极组件带电,保证电极组件的性能。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制造装置还包括第一采集器以及控制器,第一采集器被配置为采集位于卷绕部件上游的极片加热后的第一温度参数,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第一温度参数超过预设阈值范围时调节第一辊以及第二辊之间的电压差。
[002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的制造装置,通过使其包括第一采集器可以控制器,可以根据第一采集器采集极片的温度,使得极片始终保持在预设阈值范围内,避免温度过高破坏极片的特性,同时还能够避免温度过低导致极片表面的粘结剂软化程度不够影响与隔膜之间的连接强度。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第一温度参数高于预设阈值范围时调节第一辊以及第二辊之间的电压差减小,并根据第一温度参数低于预设阈值范围时调节第一辊以及第二辊之间的电压差增大。
[0026]本申请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极组件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辊组,用于与极片配合并传输所述极片;第二辊组,用于与隔膜配合并传输所述隔膜;卷绕部件,用于接收并卷绕所述第一辊组传输的所述极片以及所述第二辊组传输的所述隔膜;其中,所述第一辊组包括间隔分布的第一辊以及第二辊,所述第一辊与所述第二辊之间具有电压差且能够分别与所述极片电接触,以在所述极片内形成电流并加热所述极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组还包括传输辊,所述传输辊用于传输所述极片并与所述极片绝缘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传输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辊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传输辊均位于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之间且彼此间隔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中的一者带正电压且另一者带负电压。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第一辊在所述第一辊组的传输方向上相继设置,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辊被配置为接触所述极片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一侧,另一个所述第一辊被配置为接触所述极片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和/或,所述第二辊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第二辊在所述第一辊组的传输方向上相继设置,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辊被配置为接触所述极片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一侧,另一个所述第二辊被配置为接触所述极片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的数量分别为两个以上且数量相同,两个以上所述第一辊与两个以上所述第二辊沿所述第一辊组的传输方向交替设置,每个所述第一辊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辊形成加热组,至少两组所述加热组的电压差存在差值。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造装置还包括接地辊,所述第一辊组的下游且所述卷绕部件的上游设置有所述接地辊,所述接地辊用于导出被所述第一辊组加热后的所述极片内的电流。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造装置还包括第一采集器以及控制器,所述第一采集器被配置为采集位于所述卷绕部件上游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彬杰陈威邹启凡许文竹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