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翻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16368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7: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翻身装置,包括枕头和翻身垫,所述翻身垫前侧面的上部设有上翻身气囊和下翻身气囊,所述上翻身气囊和下翻身气囊均通过独立的气管和电磁阀连接至一主管,所述主管的末端连接有第一气泵;所述枕头前侧设有气囊组件,所述枕头为前低后高的斜坡型结构,所述气囊组件包括第一气囊以及设于所述第一气囊上表面两侧的左侧气囊和右侧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左侧气囊和右侧气囊均通过独立的气管和电磁阀连接至一主气管,所述主气管的末端连接有第二气泵;所述气囊组件的表面通过魔术贴粘结有可拆卸的棉质隔垫。该装置即能调整翻身垫与人体的贴合度,又能提高患者颈部牵引和翻身时的舒适度。翻身时的舒适度。翻身时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翻身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临床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翻身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中,牵引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主要作用是调整和恢复已被破坏的颈椎内外平衡,恢复颈椎的正常功能,适用颈椎间盘脱出,颈椎失稳,根型、颈型、交感型颈椎病,小关节紊乱,寰枢关节移位,椎体脱位,重度椎管狭窄,轻度椎

基动脉供血不足,椎体大型骨赘及骨桥形成等病症。临床上,为保持颈椎前凸的生理曲线及颈椎的相对稳定性,防止头颈部扭曲,传统方法是患者侧卧时头部垫普通枕,平卧时颈部垫方形枕,头的两侧放置沙袋盐袋制动或者佩戴颈托,身体采取侧卧位的三角枕垫固定。
[0003]现有颈托由于材质较硬,在使用过程中若未在颈托与皮肤接触面铺垫毛巾常常会导致接触面皮肤形成压疮,患者舒适度降低,且固定不牢固,治疗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为避免患者身上出现压疮,需要对患者进行侧卧位的翻身,在翻身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搬动进行侧翻,操作费力且容易造成腰部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通过气囊来调整翻身垫与人体的贴合度以及通过气囊牵引颈部来提高患者舒适度的新型翻身装置。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0006]一种新型翻身装置,包括枕头和翻身垫,所述翻身垫前侧面的上部设有上翻身气囊和下翻身气囊,所述上翻身气囊和下翻身气囊均通过独立的气管和电磁阀连接至一主管,所述主管的末端连接有第一气泵;所述枕头前侧设有气囊组件,所述枕头为前低后高的斜坡型结构,所述气囊组件包括第一气囊以及设于所述第一气囊上表面两侧的左侧气囊和右侧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左侧气囊和右侧气囊均通过独立的气管和电磁阀连接至一主气管,所述主气管的末端连接有第二气泵;所述气囊组件的表面通过魔术贴粘结有可拆卸的棉质隔垫。
[0007]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翻身垫的内侧设有气泵腔以及与其相连通的第一气管管道,所述第一气泵设于所述气泵腔内,所述上翻身气囊气管和下翻身气囊气管经过第一气管管道后通过主管与第一气泵相连接。
[0008]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位于所述气囊组件上方位置的枕头上内有容置所述气管的第二气管管道,所述第二气管管道一侧连接有容置槽,所述第二气泵设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第一气囊气管、左侧气囊气管和右侧气囊气管经过第二气管管道后通过主气管与第二气泵相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枕头对应容置槽的侧边设有拉链开口。
[0010]进一步的,所述棉质隔垫表面的下部设有磁疗用的磁片。
[0011]又进一步的,对应所述左侧气囊和右侧气囊之间的第一气囊部分的棉质隔垫表面
设有置药口袋,所述置药口袋的上表面为棉质网袋。
[0012]进一步的,所述气囊组件底部设有魔术贴刺面,所述枕头设有与所述魔术贴刺面相配合的魔术贴毛面。
[0013]进一步的,所述主气管上设有加热腔体,所述加热腔体内设有电阻丝加热网,所述电阻丝加热网的周边包裹有隔热石棉,所述隔热石棉的外周固定于所述加热腔体内壁面上。
[0014]再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腔体的进气侧设有温度传感器。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6]本技术新型翻身装置包括翻身垫和枕头,翻身垫置于侧卧姿势的身体下方,在需要翻身时,对扁平的气囊进行充气,气囊鼓起将人身体拱起进行辅助翻动,该操作简单,保护患者损伤部位,提高翻身的舒适度。
[0017]本技术的枕头则在人躺卧时通过第一气囊、左右侧气囊充气对颈部进行牢固的牵引固定,使颈带能够通过第一气囊充气、放气的方式可调节高度,避免因枕头颈带部分的高度不合适为使用者带去二次伤害的现象;棉质隔垫可拆卸替换,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气囊,同时通过磁片和便捷式安装的药袋对颈部进行治疗,可放置一些消炎杀菌、镇静止痛、扩张血管的药包;此外,进一步通过加热充气气体的技术特征来提高疗效。设置的温度传感器时刻监测电阻丝网的加热温度,当温度超过预设值时,通过控制器调低电阻丝温度或关闭电阻丝,来缓解患者颈部的不适。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实施例1的新型翻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实施例2的枕头的示意图;
[0020]图3为实施例3的加热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一种新型翻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有关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技术的范畴,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各权利要求限定。
[0022]实施例1
[0023]图1示出了本技术新型翻身装置的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0024]本实施例一种新型翻身装置,包括枕头1和翻身垫2,所述翻身垫2 前侧面的上部设有上翻身气囊20和下翻身气囊21,所述上翻身气囊20和下翻身气囊21均通过独立的气管和电磁阀连接至一主管23,所述主管23 的末端连接有第一气泵22;所述枕头1前侧设有气囊组件3,所述枕头1 为前低后高的斜坡型结构,所述气囊组件3包括第一气囊30以及设于所述第一气囊30上表面两侧的左侧气囊31和右侧气囊32;所述第一气囊30、左侧气囊31和右侧气囊32均通过独立的气管和电磁阀连接至一主气管33,所述主气管33的末端连接有第二气泵4;所述气囊组件3的表面通过魔术贴粘结有可拆卸的棉质隔垫5。棉质隔垫可定期进
行拆卸更换,操作简单。
[0025]翻身垫置于侧卧姿势的身体下方,在需要翻身时,对扁平的气囊进行充气,气囊鼓起将人身体拱起进行辅助翻动,即保护了患者损伤部位,又提高了翻身的舒适度。
[0026]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翻身垫2的内侧设有气泵腔24以及与其相连通的第一气管管道25,所述第一气泵22设于所述气泵腔24内,所述上翻身气囊20气管和下翻身气囊21气管经过第一气管管道25后通过主管23与第一气泵22相连接。
[0027]枕头的第一气囊通过充气、放气的方式调节高度,避免因枕头颈带部分的高度不合适为使用者带去二次伤害的现象。左侧气囊和右侧气囊则稳固的对颈部进行牵引,而通过左侧气囊和右侧气囊还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充其量,适应性更强。
[0028]实施例2
[0029]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枕头进行了下述改进。
[0030]图2所示,位于所述气囊组件3上方位置的枕头1上内有容置所述气管的第二气管管道10,所述第二气管管道10一侧连接有容置槽11,所述第二气泵4设于所述容置槽11内,所述第一气囊30气管、左侧气囊31气管和右侧气囊32气管经过第二气管管道10后通过主气管33与第二气泵4 相连接。
[0031]所述枕头1对应容置槽11的侧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枕头(1)和翻身垫(2),所述翻身垫(2)前侧面的上部设有上翻身气囊(20)和下翻身气囊(21),所述上翻身气囊(20)和下翻身气囊(21)均通过独立的气管和电磁阀连接至一主管(23),所述主管(23)的末端连接有第一气泵(22);所述枕头(1)前侧设有气囊组件(3),所述枕头(1)为前低后高的斜坡型结构,所述气囊组件(3)包括第一气囊(30)以及设于所述第一气囊(30)上表面两侧的左侧气囊(31)和右侧气囊(32);所述第一气囊(30)、左侧气囊(31)和右侧气囊(32)均通过独立的气管和电磁阀连接至一主气管(33),所述主气管(33)的末端连接有第二气泵(4);所述气囊组件(3)的表面通过魔术贴粘结有可拆卸的棉质隔垫(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身垫(2)的内侧设有气泵腔(24)以及与其相连通的第一气管管道(25),所述第一气泵(22)设于所述气泵腔(24)内,所述上翻身气囊(20)气管和下翻身气囊(21)气管经过第一气管管道(25)后通过主管(23)与第一气泵(22)相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气囊组件(3)上方位置的枕头(1)上内有容置所述气管的第二气管管道(10),所述第二气管管道(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梦梦梁惠聪胡会芳吴相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