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防治地质灾害的边坡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6016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7:19
一种用于防治地质灾害的边坡支护结构,包括支护主体、顶部支护件和底部支护件,顶部支护件和底部支护件分别连接于支护主体的上下两端,所述支护主体由自下而上依次连接的多块支护板组成,相邻支护板之间连有锁紧件;所述支护板顶部形成有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支护板底部形成有相对应的第二凸起和第二凹槽,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多块支护板之间的拼接,实现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支护高度,从而对应不同长度和高度的边坡,且支护板顶部形成相对应的挡水面和配合面,使得支护板在连接后形成竖直结构的连接面,防止边坡的水土流失,具有更好的防护效果。防护效果。防护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防治地质灾害的边坡支护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边坡支护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防治地质灾害的边坡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边坡支护是指为保证边坡及其环境的安全,对边坡采取的支挡、加固与防护措施。常用的支护结构型式有:重力式挡墙、扶壁式挡墙、悬臂式支护、板肋式或格构式锚杆挡墙支护、排桩式锚杆挡墙支护、锚喷支护、坡率法。
[0003]由于边坡在不同环境和地点下具有不同的长度,现有的挡墙通常需要根据边坡的实际长度进行个性化定制,这就加大了边坡支护的生产成本,同时影响了整体的支护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拼接式、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的用于防治地质灾害的边坡支护结构。
[0005]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防治地质灾害的边坡支护结构,包括支护主体、顶部支护件和底部支护件,顶部支护件和底部支护件分别连接于支护主体的上下两端;所述支护主体由自下而上依次连接的多块支护板组成,相邻支护板之间连有锁紧件;所述支护板顶部形成有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支护板底部形成有相对应的第二凸起和第二凹槽。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护板顶部形成有向内倾斜的挡水面,支护板底部形成有相对应的配合面。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位于挡水面上,且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沿挡水面的长度方向依次交替排布。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凸起和第二凹槽位于配合面上,且第二凸起和第二凹槽沿配合面的长度方向依次交替排布。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挡水面和配合面上还形成有相对应的螺栓连接孔。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锁紧件包括支撑板和相对设置于支撑板两端的包边。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相对设置的包边之间的间距与支护板的厚度相对应。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板上形成有第一插接件和第二插接件,相邻支护板上形成有与第一插接件或第二插接件相对应的插接孔。
[00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插接孔位于支护板两侧。
[001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插接件、第二插接件、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均为圆柱结构。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多块支护板之间的拼接,实现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支护高度,从而对应不同长度和高度的边坡,且支护板顶部形成相对应的挡水面和配合面,使得支护板在连接后形成竖直结构的连接面,防止边坡的水土流失,具有更好的防护效果。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支护板的主视图;
[0018]图3是支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锁紧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支护主体1,顶部支护件2,底部支护件3,锁紧件4,支撑板4

1,包边4

2,第一插接件4

3,第二插接件4

4,支护板5,第一凸起5

1,第一凹槽5

2,第二凸起5

3,第二凹槽5

4,插接孔5

5,螺栓连接孔5

6,挡水面5

7,配合面5

8。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0022]如图1

4所示,一种用于防治地质灾害的边坡支护结构,包括支护主体1、顶部支护件2和底部支护件3,顶部支护件2和底部支护件3分别连接于支护主体1的上下两端,所述支护主体1由自下而上依次连接的多块支护板5组成,相邻支护板5之间连有锁紧件4;所述支护板5顶部形成有第一凸起5

1和第一凹槽5

2,支护板5底部形成有相对应的第二凸起5

3和第二凹槽5

4。
[0023]支护板5的数量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通过将多块支护板5依次拼接,满足不同长度的边坡需求,顶部支护件2和底部支护件3用于对支护主体1进行支撑,顶部支护件2和底部支护件3为水平设置的板材,分别设置于边坡的顶部和底部,实现对边坡的固定,从而对支护主体1进行支撑定位。
[0024]支护板5顶部形成有向内倾斜的挡水面5

7,支护板5底部形成有相对应的配合面5

8,挡水面5

7竖直设置,在相邻支护板5的连接作用下,将挡水面5

7与配合面5

8紧密贴合,从而实现在挡水面5

7和配合面5

8的作用下实现对边坡中的水分和泥土进行阻挡,确保水土流失。
[0025]第一凸起5

1和第一凹槽5

2位于挡水面5

7上,且第一凸起5

1和第一凹槽5

2沿挡水面5

7的长度方向依次交替排布,第二凸起5

3和第二凹槽5

4位于配合面5

8上,且第二凸起5

3和第二凹槽5

4沿配合面5

8的长度方向依次交替排布。
[0026]在相邻支护板5连接作用下,第一凸起5

1内嵌于第二凹槽5

4内,第二凸起5

3内嵌于第一凹槽5

2内,从而实现在凸起和凹槽的作用下实现对相邻支护板5之间的连接,且交替排布的凹槽和凸起使得相邻支护板5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
[0027]挡水面5

7和配合面5

8上还形成有相对应的螺栓连接孔5

6,螺栓连接孔5

6内可设置螺栓,从而实现在螺栓的作用下对相邻支护板5之间固定连接。
[0028]锁紧件4包括支撑板4

1和相对设置于支撑板4

1两端的包边4

2,相对设置的包边4

2之间的间距与支护板5的厚度相对应,锁紧件4在使用过程中,相对设置的包边4

2夹持
支护板5的相对两侧,锁紧件4同时与支护板5的三个侧面相贴合,从而使得锁紧件4与支护板5之间紧密连接。
[0029]支撑板4

1上形成有第一插接件4

3和第二插接件4

4,相邻支护板5上形成有与第一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防治地质灾害的边坡支护结构,包括支护主体(1)、顶部支护件(2)和底部支护件(3),顶部支护件(2)和底部支护件(3)分别连接于支护主体(1)的上下两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主体(1)由自下而上依次连接的多块支护板(5)组成,相邻支护板(5)之间连有锁紧件(4);所述支护板(5)顶部形成有第一凸起(5

1)和第一凹槽(5

2),支护板(5)底部形成有相对应的第二凸起(5

3)和第二凹槽(5

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防治地质灾害的边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板(5)顶部形成有向内倾斜的挡水面(5

7),支护板(5)底部形成有相对应的配合面(5

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防治地质灾害的边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5

1)和第一凹槽(5

2)位于挡水面(5

7)上,且第一凸起(5

1)和第一凹槽(5

2)沿挡水面(5

7)的长度方向依次交替排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防治地质灾害的边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5

3)和第二凹槽(5

4)位于配合面(5

8)上,且第二凸起(5

3)和第二凹槽(5

4)沿配合面(5

8)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天森田冲田颖陈杰樊小军朱敏杜尊龙丁心科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久核地质生态环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