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域高频层序地层体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15850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7:16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时间域高频层序地层体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该方法可以包括:建立时间域地震层位体;建立深度域的测井高频层序地层格架,确定测井高频旋回与岩相或沉积微相之间的对应关系;构建时间域地层层位体,通过时深转换确定时间域地层层位体界面与测井高频旋回界面的对应关系;确定时间域地层层位体中每一个测井高频旋回内对应的地震属性;针对时间域地层层位体进行岩相或沉积微相的平面与垂向连续标定,构建时间域高频层序地层体。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构建时间域高频层序地层体并标定,利用5级层序以上的等时反射界面,充分挖掘测井高频旋回内地震波组中隐含的地质信息,达到预测沉积微相纵横演化规律的目的。达到预测沉积微相纵横演化规律的目的。达到预测沉积微相纵横演化规律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时间域高频层序地层体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油气地球物理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时间域高频层序地层体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技术介绍

[0002]在2000年以前,无论是二维还是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均局限于主要目标层段主要反射界面的追踪解释和成图,受地震分辨率的限制,层间地震波组细节容易忽视,地震波组内部隐含沉积现象与规律难以描述。为进一步描述层间沉积规律,分析研究了影响地震横向分辨率的主要因素,从空间角度讨论了地震垂向与横向分辨率的关系,提出了空间相对分辨率概念,即“基于等时地震切片内的地质体引起地震属性的横向相对变化,以及切片之间引起的地震属性垂向连续变化,达到认识地质体空间展布的能力”。在2005年以后一般采用等比切片的方法研究地震波组内部的反射信息,对储层沉积规律的研究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其中,等比切片又称为地层切片,是指在层序顶、底界面间按等比例进行插值而形成的切片。当前地层框架的精度(等时界面的时间跨度)不能满足生成地层切片的需要,沿层切片仍是做属性分析与储层预测的主要手段。所以,目前的技术手段对地震信息的挖掘仍不够充分。
[0003]近10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相关概念,并在提高构造与储层的解释精度和效率方面进行了技术研究,如相对地质年代体(Relative Geologic Time Volume)最早由Stark在2003年提出,它包含构造信息与地震属性信息,构造信息作为一种地震属性存在;De Groot在2010年提出地层体的概念,是层位体的进一步发展。同时,Fabien Pauget相应研究了基于沉积模型驱动的地层体扫描技术,利用地震反射波获取一系列反射界面组合,并能确保在波组内部获取更高精度的等时反射界面,可最大限度地从地震数据中提取储层反射特征信息,但地层体内部层序含义不明确。所以,目前对地震波组内部的信号分析不够精细,沉积含义的理论解剖仍不够明确。
[0004]地震数据地质含义的解剖在理论与技术上主要经历了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以及地震沉积学几个阶段:
[0005]1、地震地层学是以反射地震资料为基础,进行地层划分对比、判断沉积环境、预测岩相岩性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0006]2、层序地层学是指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以及可与之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有成因联系并具旋回性的地层的年代地层格架内的岩石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
[0007]3、地震沉积学是一门融合了地震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理论,应用地震信息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新兴学科,理论突破在于对地震同相轴穿时性的重新认识,其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与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等其他学科都有所不同,90
°
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和分频解释是地震沉积学中的三项关键技术。
[0008]地震地层学主要预测岩性或岩相、及地震相平面分布,但地质含义模糊;而层序地层学强调的是格架,研究垂向上旋回界面与岩性的成因关系,但平面预测性差;地震沉积学
虽融合了地震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理论优点,但90
°
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和分频解释等技术并不能有效解剖高频层序内地震反射的地质内涵,限制了地震数据的进一步应用。
[0009]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时间域高频层序地层体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0010]公开于本专利技术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一般
技术介绍
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11]本专利技术首次提出了高频层序地层体的概念,实现了一种时间域高频层序地层体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利用地层体蕴涵的地震地层与层序地层信息,结合空间相对分辨率的理论,充分挖掘地震反射波组内蕴涵的微观储层地质信息。高频层序地层体的概念与构建有别于传统的二维连井层序格架空间推测以及基于地震的平面岩性预测,是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与测井地质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外延,是指同时利用地震反射生成的层位体与测井高频层序格架经过交互标定生成具有地质意义的三维高频层序地层体,在三维高频层序空间所限定的地震波组内,可实现利用5级以上高频层序的等时反射界面,充分挖掘测井高频旋回内地震波组中隐含的地质信息,从而达到进一步精细解剖5级层序以上的垂向沉积演化规律与预测沉积相带横向变迁规律的目的。
[0012]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时间域高频层序地层体构建方法,包括:
[0013]建立时间域地震层位体;
[0014]建立深度域的测井高频层序地层格架,确定测井高频旋回与岩相或沉积微相之间的对应关系;
[0015]构建时间域地层层位体,通过时深转换确定时间域地层层位体界面与测井高频旋回界面的对应关系;
[0016]确定所述时间域地层层位体中每一个测井高频旋回内对应的地震属性;
[0017]针对所述时间域地层层位体进行岩相或沉积微相的平面与垂向连续标定,构建时间域高频层序地层体。
[0018]优选地,建立所述时间域地震层位体包括:
[0019]加载地震数据,通过地层体扫描技术,建立所述时间域地震层位体。
[0020]优选地,所述地层体扫描技术以地层沉积模型为指导,通过价值函数计算全局链接点来确定面元的链接与错断方式,进而获取最优的地层界面模型,即为所述时间域地震层位体。
[0021]优选地,通过价值函数计算全局链接点:
[0022][0023]其中,p代表整个小向量面片,N代表向量面片中的点数,p(i)与p(j)代表相邻面片中各个点Dst(V
i
,V
j
)代表两个向量面片的距离,Cost成本函数代表基于全局模型的地层层位界面链接可信度。
[0024]优选地,构建时间域地层层位体,通过时深转换确定时间域地层层位体界面与测
井高频旋回界面的对应关系包括:
[0025]时深转换,即利用测井合成记录波组标定与时间域地震层位体内波组的唯一对应关系;
[0026]根据所述测井合成记录波组与所述时间域地震层位体内波组的唯一对应关系,实现测井高频层序地层格架界面与时间域地震层位体界面的一一对应;
[0027]利用测井高频层序地层格架标定所述时间域地震层位体,构建所述时间域地层层位体。
[0028]优选地,确定所述时间域地层层位体中每一个测井高频旋回内对应的地震属性包括:
[0029]确定所述时间域地层层位体中每一个测井高频旋回界面对应的地震波时间范围;
[0030]根据所述地震波时间范围,确定所述时间域地层层位体中每一个测井高频旋回内对应的地震属性。
[0031]优选地,还包括:
[0032]根据时间域高频层序地层体所限定的连续地震属性,结合测井旋回纵向演化与井点平面微相分布规律,利用地震高频旋回内的动态地震属性研究沉积纵横时空演化规律。
[0033]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时间域高频层序地层体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立时间域地震层位体;建立深度域的测井高频层序地层格架,确定测井高频旋回与岩相或沉积微相之间的对应关系;构建时间域地层层位体,通过时深转换确定时间域地层层位体界面与测井高频旋回界面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时间域地层层位体中每一个测井高频旋回内对应的地震属性;针对所述时间域地层层位体进行岩相或沉积微相的平面与垂向连续标定,构建时间域高频层序地层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时间域高频层序地层体构建方法,其中,建立所述时间域地震层位体包括:加载地震数据,通过地层体扫描技术,建立所述时间域地震层位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时间域高频层序地层体构建方法,其中,所述地层体扫描技术以地层沉积模型为指导,通过价值函数计算全局链接点来确定面元的链接与错断方式,进而获取最优的地层界面模型,即为所述时间域地震层位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时间域高频层序地层体构建方法,其中,通过价值函数计算全局链接点:其中,p代表整个小向量面片,N代表向量面片中的点数,p(i)与p(j)代表相邻面片中各个点Dst(V
i
,V
j
)代表两个向量面片的距离,Cost成本函数代表基于全局模型的地层层位界面链接可信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时间域高频层序地层体构建方法,其中,构建时间域地层层位体,通过时深转换确定时间域地层层位体界面与测井高频旋回界面的对应关系包括:时深转换,即利用测井合成记录波组标定与时间域地震层位体内波组的唯一对应关系;根据所述测井合成记录波组与所述时间域地震层位体内波组的唯一对应关系,实现测井高频层序地层格架界面与时间域地震层位体界面的一一对应;利用测井高频层序地层格架标定所述时间域地震层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海王光付孙建芳张忠民季敏高君张德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