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防逃逸捕虫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5104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昆虫采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逃逸捕虫网。该防逃逸捕虫网,一种防逃逸捕虫网,包括网杆,设于所述网杆端部的网框,以及安装在所述网框上的网体;所述网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基部网体和端部网体;所述端部网体包括内网,连接在所述内网端部的标本室,以及套设在所述内网和标本室外的外网;所述内网与所述标本室的连接处设有收缩件;所述标本室端部设有管帽,所述管帽伸出所述外网。主要以高效采集昆虫标本或捕杀害虫为目的,为更有效的阻止昆虫逃逸与叮蜇,将昆虫聚集于标本室中毒杀,因此完全省去了将捕虫网连带昆虫一起放入毒瓶毒杀的过程。外网与基部网体可拆卸的连接,方便更换,可以使捕虫工作持续、高效、安全进行。进行。进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逃逸捕虫网


[0001]本技术属于昆虫采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逃逸捕虫网。

技术介绍

[0002]捕虫网多用于捕捉有翅昆虫,在以昆虫分类或生产安全为目的的野外调查或害虫扑杀等工作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法医昆虫学、害虫防治学等学科需要对蝇类、蜂类与多种农业害虫进行大量野外采集,有机作物的种植也经常需要用捕虫网对害虫进行物理防治,而目前所使用的捕虫网大都是由传统的渔网改造而来,捕虫效果并不理想,且难以胜任持续捕虫工作,因此亟需一种适应昆虫飞行特点与相关人员工作特点的捕虫网。
[0003]传统捕虫网多为简易结构,开口大易使昆虫逃逸,单层纱布易被昆虫叮蜇,为防止昆虫逃逸和叮蜇,采集一定数量的昆虫后需将捕虫网埋入装有足量试剂的大号毒瓶中等待昆虫麻痹或者死亡,对时间和财力造成极大的浪费。
[0004]现有技术CN104206371A主要针对昆虫逃逸和叮蜇对捕虫网作出了改进:改进思路主要为在捕虫网内增设内网,或是将捕虫网用绳索捆扎的方式分段,使昆虫在与捕虫网外口隔层的更小空间内聚集以减少活动范围,因而减小昆虫逃逸和叮蜇几率,为方便取出昆虫在内网增设拉链结构,或在网底增设捆扎结构。也有在捕虫网网框上增设网框盖的方法防止昆虫逃逸。
[0005]上述现有技术增设于内网侧壁的拉链结构不易倾倒昆虫,更难以将活体昆虫向拉链开口方向定向驱赶;增设的网底捆扎结构在解开绳结时易开口过大使昆虫逃逸,如未系劳绳结在挥动捕虫网时会将昆虫甩出;增设的网框盖在捕虫过程中需要反复打开和闭合,大量捕虫时操作繁琐且难以有效阻止昆虫逃逸。以上方法均需将捕虫网埋入毒瓶中处死昆虫,浪费时间,后续倾倒捕虫网收集昆虫标本的过程,势必会使有毒试剂污染捕虫网,对采集人员的健康不利。
[0006]现有技术CN205106110U主要以收集昆虫标本为目的,使捕虫网通电,捕获昆虫后即将昆虫电死。该技术由于不同种类的昆虫耐受电击能力不同,较低电压对一些昆虫可能无法奏效,较高电压可能烧焦昆虫,破坏昆虫结构和光泽,影响鉴定工作。
[0007]现有技术CN105935046A将捕虫网设计为双层结构,在夹层中放入引诱剂或是熏虫剂,诱捕或是熏晕昆虫。上述现有技术将海绵挥发器置于双层纱布的夹层中,与外界直接接触容易造成挥发浪费,就算使用高浓度的刺激气体由于不存在封闭条件,也只能起到熏晕昆虫的目的,难以有效防止昆虫逃逸,可能会使周围的昆虫提前飞离,难以发现目标,也会使采集人员长时间暴露于有害挥发气体的环境中。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防逃逸捕虫网,包括网杆,设于所述网杆端部的网框,以及安装在所述网框上的网体;
[0009]所述网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基部网体和端部网体;
[0010]所述端部网体包括内网,连接在所述内网端部的标本室,以及套设在所述内网和标本室外的外网;
[0011]所述内网与所述标本室的连接处设有收缩件;
[0012]所述标本室端部设有管帽,所述管帽伸出所述外网。
[0013]优选的,所述基部网体包括基布网,所述基布网形状不限。
[0014]具体的,所述基布网撑开后呈圆台状或圆柱状。
[0015]优选的,所述基部网体和端部网体通过拉链结构可拆卸的连接。
[0016]进一步地,所述管帽的材质为轻质塑料。
[0017]优选的,所述标本室为透明塑料材质。
[0018]进一步地,所述收缩件拉紧时,所述标本室为梭形结构。
[0019]优选的,所述标本室和管帽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标本室设有内螺纹,所述管帽设有外螺纹。
[0020]优选的,所述标本室内填充有试剂吸收物,用于毒虫。
[0021]优选的,所述网杆为可伸缩结构。
[0022]进一步地,所述网杆包括分节设置的若干网柄,分节处由连接件连接,所述网柄包括至少3节,能够在所述网杆内伸缩移动。
[0023]进一步地,所述网杆的一端设有防滑纹。
[0024]优选的,所述网杆为空心金属杆或硬质塑料杆。
[0025]优选的,所述网框为可折叠空心金属结构。
[0026]优选的,所述基部网体、外网和内网的材质均为尼龙纱。
[0027]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28]1、本捕虫网的端部网体内含标本室,可使捕虫与毒虫的过程同时进行,省去了将捕虫网埋入毒瓶中等待昆虫麻痹或死亡的步骤;端部网体可拆卸更换的设计,又省去了将昆虫标本转移到其他容器的步骤,将若干个收集有足够数量昆虫标本的端部网体带至实验室集中处理,也可有效降低采集人员的毒物接触和暴露程度,减少采集人员在可能含有炎热、危险等条件的采集场地的暴露时间。
[0029]2、本捕虫网的标本室为梭型结构,体积较小,方便清理且能节省毒剂的使用,质量轻阻力小且手持方便。标本室的一端为套索结构,可根据昆虫数目和体型自由调节松紧度,与另一端的管帽共同保证了标本室的密封性;管帽与标本室为塑料材质,避免了捕虫人员肢体与捕虫网外表面的直接接触,因此减小了被叮蜇的风险。另外,标本室与内网直接相连,可有效隔离内网与外网、标本室与外网之间形成的的狭窄区域,防止该区域卡住昆虫或者杂物。
[0030]3、标本室内放置提前泡有毒虫试剂的棉球,可以起到缓冲作用,有效减少标本室内标本因碰撞造成的损坏;同时也起到粘附、清理标本室杂物的作用,取出标本时可以用镊子一并夹出棉球,更换方便。
[0031]4、本捕虫网通过二次聚集有效防止昆虫叮蜇和逃逸:昆虫首先被挥动捕虫网造成的离心力甩至圆锥形的内网,由于内网与外网几乎没有接触,而降低了昆虫叮蜇能力;打开套索后再次挥动捕虫网使昆虫灌入标本室,由于标本室为轻质透明塑料,易于观察且封闭良好,使昆虫完全丧失了叮蜇和逃逸能力,也减小了毒剂挥发造成的浪费。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33]附图标记说明:1

基部网体,2

端部网体,3

拉链结构,4

网框,5

网杆,6

基布网,7
‑ꢀ
外网,8

内网,9

收缩件,10

标本室,11

管帽。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35]实施例1
[0036]如图1所示的一种防逃逸捕虫网,包括网杆5,设于所述网杆5端部的网框4,以及安装在所述网框4上的网体;
[0037]所述网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基部网体1和端部网体2;
[0038]所述端部网体2包括内网8,连接在所述内网8端部的标本室10,以及套设在所述内网 8和标本室10外的外网7;...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逃逸捕虫网,其特征在于,包括网杆(5),设于所述网杆(5)端部的网框(4),以及安装在所述网框(4)上的网体;所述网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基部网体(1)和端部网体(2);所述端部网体(2)包括内网(8),连接在所述内网(8)端部的标本室(10),以及套设在所述内网(8)和标本室(10)外的外网(7);所述内网(8)与所述标本室(10)的连接处设有收缩件(9);所述标本室(10)端部设有管帽(11),所述管帽(11)伸出所述外网(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逃逸捕虫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网体(1)和端部网体(2)通过拉链结构(3)可拆卸的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逃逸捕虫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杆(5)的一端设有防滑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逃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禹王江峰胡更旺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