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墨打印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4431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喷墨打印头,包括:基板,其上贯通形成有供墨通道;喷孔板,设于基板的上方,所述喷孔板与基板之间围设形成与供墨通道相连通的墨水流道以及与墨水流道相连通以用于收集墨水的墨腔,该喷孔板上开设有与墨腔相连通的至少一个喷孔;加热元件,设于基板上并位于墨腔内,用于对墨腔内的墨液加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至少一个收集件,设于基板上并位于墨水流道中,每个收集件具有用于收集气泡的收集腔,所述收集腔的腔壁上开设有朝向墨腔设置的收集口。因此该喷墨打印头结构简单,能减小进入到供墨通道中的气泡体积,以解决打印过程中因气泡或是杂质造成的打印质量下降问题。下降问题。下降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喷墨打印头


[0001]本技术涉及打印机
,特别涉及一种喷墨打印头。

技术介绍

[0002]喷墨打印机主要是让墨水通过细喷嘴,在加热脉冲的作用下,喷墨打印头上的加热元件温度积聚上升,使其附近的油墨溶剂汽化生成数量众多的小气泡,在加热时间内气泡体积不断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时,所产生的压力将使油墨从喷嘴喷射出去,最终到达承印物表面,再现图文信息。喷墨打印头的结构可参考专利号为ZL20042001240.5(授权公告号为CN2675401Y)中所示。
[0003]原有技术中喷孔处进入气泡以及杂质后,由于墨盒内部有负压,气泡或杂质会堆积在墨水供给槽附近。而大的气泡会阻挡墨水流入打印元件,会出现断线的情况,严重影响打印性能;小的气泡也会影响喷射出的液滴,液滴尾部会形成卫星,造成打印重影。而现有清除气泡的方式一般是采用打印几页测试页,在打印测试页的过程中,所有的打印元件启动执行喷墨,此时有一部分小的气泡会排出,但是大的气泡普遍存在于喷墨头之中,通过这样的方式也无法排出,也尝试过向墨盒吹气使气泡排出,但是这样也不能完全清除气泡,并且会浪费大量墨水。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有专利号为ZL97117439.3(授权公告号为CN1177692C)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液体排放方法和液体排放头,该方法中使用具有与液体接触以加热液体的加热表面和设置成面对加热表面并排放液体的排液头的液体排放头,用加热面加热液体,产生的气泡与大气相通并排出液体,从而在从排出口排出过程中,液滴的尾部随着气泡的体积减小而向加热表面移动并与加热表面接触。该方法虽然解决了打印过程中出现卫星的情况,但是由于需要制作单独的液体排放头,制造成本相应地也会上升。为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通过减小进入到供墨通道中的气泡体积以解决气泡引起的打印问题的喷墨打印头。
[0006]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喷墨打印头,包括:
[0007]基板,其上贯通形成有供墨通道;
[0008]喷孔板,设于基板的上方,所述喷孔板与基板之间围设形成与供墨通道相连通的墨水流道以及与墨水流道相连通以用于收集墨水的墨腔,该喷孔板上开设有与墨腔相连通的至少一个喷孔;
[0009]加热元件,设于基板上并位于墨腔内,用于对墨腔内的墨液加热;
[00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0011]至少一个收集件,设于基板上并位于墨水流道中,每个收集件具有用于收集气泡的收集腔,所述收集腔的腔壁上开设有朝向墨腔设置的收集口。
[0012]为了尽可能保证喷墨过程中气泡进入到供墨通道时被分散,优选地,所述收集件至少为两排,并位于所述供墨通道的两侧,每排收集件沿所述基板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
[0013]为了使气泡效果更佳,优选地,每排供墨通道中的各收集件的收集口朝向不同方向。
[0014]优选地,所述收集件的横截面呈C型。
[0015]为了实现气泡更容易分散地进入到收集腔中,所述收集件具有外壁和内壁,所述收集件的外壁和内壁之间为弧形过渡。
[0016]在本技术中,还包括设于基板和喷孔板之间的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上在靠近供墨通道的侧壁上向内凹进形成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墨腔。
[0017]为保证喷墨效果,所述喷孔位于所述加热元件的正上方。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在墨水流道中设置收集件,从而在负压作用而使墨腔内的气泡回流至供墨通道中,一部分的气泡通过收集件上开设的收集口进入到收集腔中而被收集,另外一部分的气泡则由于收集件而被分散成多个小的气泡,最终堆积到供墨通道中。因此该喷墨打印头结构简单,能减小进入到供墨通道中的气泡体积,以解决打印过程中因气泡或是杂质造成的打印质量下降问题。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喷墨打印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图1中喷墨打印头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省略喷孔板);
[0021]图3为图1的分解图;
[0022]图4为图1的剖视图;
[00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收集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5]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喷墨打印头包括基板1、喷孔板2、加热元件4和收集件5。
[0026]其中基板1上贯通形成有供墨通道11,如图1所示该供墨通道11设于基板1的中部;喷孔板2设于基板1的上方,喷孔板2与基板1之间围设形成与供墨通道11相连通的墨水流道6以及与墨水流道6相连通以用于收集墨水的墨腔3,该喷孔板2上开设有与墨腔3相连通的至少一个喷孔21;加热元件4设于基板1上并位于墨腔3内,用于对墨腔3内的墨液加热;每个收集件5均设于基板1上并位于墨水流道6中,每个收集件5具有用于收集气泡的收集腔51,收集腔51的腔壁上开设有朝向墨腔3设置的收集口52。
[0027]喷墨打印头还包括设于基板1和喷孔板2之间的分隔板7,上述墨腔3的形成结构为:分隔板7上在靠近供墨通道11的侧壁上向内凹进形成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墨腔3。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分隔板7为两块,分别设于基板1的两侧,每个分隔板7上成型有多个墨腔3,每个墨腔3内分别设有一个加热元件4,另外喷孔板2上开设的喷孔21个数与加热元件4个数相同,且每个喷孔21一一对应设于其中一个加热元件4的正上方。
[0028]为提高气泡收集效果,收集件5至少为两排,并位于所述供墨通道11的两侧,每排
收集件5沿基板1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收集件5为两排,每排供墨通道11中的各收集件5的收集口52朝向不同方向,这样能更好的收集气泡。
[0029]另外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收集件5的横截面呈C型,收集件5具有外壁53和内壁54,收集件5的外壁53和内壁54之间(即对应为C型收集件5的收集口52边缘55处)为弧形过渡,该弧形过渡也可以为倒角或者倾斜处理,这样通过弧形过渡能使气泡更容易分散地进入到收集腔51中。
[0030]另外本实施例中分隔板7是由一层TMMF聚合物干膜压合之后进行显影曝光所得,在此基础上通过修改光刻图形,保留了部分光刻胶形成该收集件5,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且不增加成本。
[0031]本实施例中的喷墨打印头工作过程为:
[0032]当该喷墨打印头在打印测试页的动作时,打印元件开始启动,有选择地驱动加热元件4进行加热,加热元件4产生的热量能使墨腔3内形成气泡,此时墨水开始流动,墨水从供墨通道11中流入并通过墨水流道6进入到墨腔3中(如图4所示箭头所示),由于墨盒内部有负压,墨腔3内的气泡会回流至供墨通道11中,在墨水流动过程中一部分的气泡能经过收集口52被收集到收集件5的收集腔51内,在墨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弯月面,而将气泡封闭在收集件5的收集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喷墨打印头,包括:基板(1),其上贯通形成有供墨通道(11);喷孔板(2),设于基板(1)的上方,所述喷孔板(2)与基板(1)之间围设形成与供墨通道(11)相连通的墨水流道(6)以及与墨水流道(6)相连通以用于收集墨水的墨腔(3),该喷孔板(2)上开设有与墨腔(3)相连通的至少一个喷孔(21);加热元件(4),设于基板(1)上并位于墨腔(3)内,用于对墨腔(3)内的墨液加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至少一个收集件(5),设于基板(1)上并位于墨水流道(6)中,每个收集件(5)具有用于收集气泡的收集腔(51),所述收集腔(51)的腔壁上开设有朝向墨腔(3)设置的收集口(5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件(5)至少为两排,并位于所述供墨通道(11)的两侧,每排收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志杰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得力微机电芯片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