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具备该马达的送风装置及具备该送风装置的吸尘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14186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马达、具备该马达的送风装置及具备该送风装置的吸尘器。该马达具备:绕中心轴旋转的转子;在径向上与上述转子对置的定子;以及从径向外侧包围上述转子和上述定子的壳体,上述定子包括经由绝缘体在齿部卷绕导线而成的线圈,上述壳体具有沿径向延伸的气流的旁通部,在上述绝缘体的至少与上述旁通部在径向上对应的部位设置有凹部。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实现结构紧凑,提高冷却性能等的技术效果。术效果。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马达、具备该马达的送风装置及具备该送风装置的吸尘器


[0001]本技术涉及马达、具备该马达的送风装置及具备该送风装置的吸尘器。

技术介绍

[0002]在干湿两用的吸尘器中,以往为了使冷却了马达内部的空气流通而在壳体上设置有气流的旁通部。并且,为了使冷却了马达内部的空气能够顺场地流出,会使绝缘体与气流的旁通部错开配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但是,使绝缘体与气流的旁通部错开配置,导致马达整体的长度变长,不利于整体的紧凑化。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课题,本技术的第一方案提供如下马达,其具备:绕中心轴旋转的转子;在径向上与上述转子对置的定子;以及从径向外侧包围上述转子和上述定子的壳体,上述定子包括经由绝缘体在齿部卷绕导线而成的线圈,上述壳体具有沿径向延伸的气流的旁通部,在上述绝缘体的至少与上述旁通部在径向上对应的部位设置有凹部。
[0005]本技术的第二方案提供如下马达,从径向上观察,上述凹部与上述旁通部位相同的形状,或者比上述旁通部大。
[0006]本技术的第三方案提供如下马达,上述凹部的数量为上述旁通部的数量以上。
[0007]本技术的第四方案提供如下马达,上述凹部在上述绝缘体的周向上等间距地配置。
[0008]本技术的第五方案提供如下马达,上述凹部在与上述绝缘体中的轴向上端面相交的部分具有倾斜面。
[0009]本技术的第六方案提供如下马达,上述倾斜面为平面状、或者曲面状。
[0010]本技术的第七方案提供如下送风装置,其具备第一方案至第六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
[0011]本技术的第八方案提供如下吸尘器,其具备第七方案所述的送风装置。
[0012]本技术的第九方案提供如下吸尘器,上述吸尘器为干湿两用的吸尘器。
[0013]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如下。
[0014]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实现结构紧凑,提高冷却性能等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送风装置100的剖视图。
[0016]图2是表示本技术的定子16的立体图。图2(a)与图2(b)为不同角度的立体图。
[0017]图3是表示从径向观察的图1中的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18]图4是表示图1中的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19]图中:
[0020]11—旋转轴,12—叶轮,13—扩散器,14—壳体,15—转子,16—定子,100—送风装置,141—旁通部,161—绝缘体,162—齿部,1611—凹部,A—主气流,B—冷却马达用的气流。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将与图1所示的送风装置100的旋转轴11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图1所示的送风装置100的旋转轴11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绕送风装置100的旋转轴11的方向称为“周向”。
[0022]此外,在轴向上,将图1中的叶轮12一侧称为“上方”,将图1中的马达(转子15和定子16)一侧称为“下方”;在径向上,将旋转轴11一侧称为“内侧”,外周侧称为“外侧”;在周向上,将从轴向上方观察的方向定义为“顺时针方向”以及“逆时针方向”。
[0023](送风装置100的整体结构)
[0024]参照图1,对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0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送风装置100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送风装置100在其中心具备由转子15和定子16构成的马达的旋转轴11。并且,送风装置100还具备:绕旋转轴11进行旋转的转子15;固定于转子15的叶轮12;配置于叶轮12的下方的扩散器13;以及具有包围扩散器13和由转子15和定子16构成的马达的径向外侧的壳体14。
[0025]在此,送风装置100的主气流A如箭头所示,从叶轮12上方的进气口进入之后沿着,叶轮12、扩散器13以及壳体14的顺序经过了送风装置100的内部之后从其侧面流出。
[0026]除了上述的主气流A,另一部分气流B如图所示地从送风装置100的下侧流入,从下至上经由马达内部并对其进行冷却,然后通过形成于壳体14的旁通部141流出至送风装置100的侧面,最终从其上方流出。
[0027]但是,现有技术中由于出于防水等的考虑,定子16的绝缘体161(参照图2)与壳体14在轴向上重叠,绝缘体161(参照图2)成为一种“罩”,导致从壳体14的旁通部141流通的气流不顺畅,使得空气阻力变大,导致冷却性能受到影响。
[0028]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这种技术问题,往往会使壳体14与定子16的绝缘体在轴向上错开,从而使气流能够顺场地从壳体14的旁通部141流出。但是,这种结构会使马达以及送风装置的整体长度边长,不利于紧凑化。
[0029]为了解决这些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施方式在定子16的绝缘体161上设置多个凹部1621(参照图2)来防止因重叠部分而引起的空气阻力的变大的问题,使得冷却性能得到改善。设置于定子16的绝缘体161的凹部1621在后面将参照图2~图4进行详细说明。
[0030](马达的结构)
[0031]参照图1至图4,对具备设置于定子16的绝缘体161的凹部1621的马达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本技术的定子16的立体图。图2(a)与图2(b)为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从径向观察的图1中的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表示图1中的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32]如图所示,马达具备:绕旋转轴11旋转的转子15;在径向上与转子15对置的定子16;以及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15和定子15的壳体14。其中,定子16包括经由绝缘体161在齿部162卷绕导线而成的线圈17,在壳体14具有沿径向延伸的气流的旁通部141。
[0033]如图2所示,定子16具备大致圆筒形的中空的绝缘体161,在绝缘体161的中空部位等间距地具备三个用于卷绕导线的齿部162。另外,在绝缘体161上等间距地形成有三处凹部1611,在本实施方式中三处凹部1611形成于各个齿部162之间的部位。这里,三处凹部1611之中,至少一处凹部1611与壳体14的旁通部141(参照图1)对置(连通)。也就是说,形成于绝缘体161的凹部1611的数量为壳体14的旁通部141(参照图1)的数量以上。
[0034]参照图3以及图4,对壳体14的旁通部141与绝缘体161的凹部1611的对应关系进行详细说明。如图所示,旁通部141为圆筒形的通道,而凹部1611以圆弧形状凹陷,并且旁通部141与凹部1611在径向上的形状一致。通过这种结构,能够使冷却了马达内部的气流B通过绝缘体161的凹部1611之后无阻碍地直接通向壳体14的旁通部141,从而无需使壳体14与绝缘体161在轴向上错开,能够使马达以及送风装置更加紧凑。并且,能够减少空气阻力,从而改善马达的冷却性能。
[0035]如图3中由虚线D包围的部位所示,凹部1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具备:绕中心轴旋转的转子;在径向上与上述转子对置的定子;以及从径向外侧包围上述转子和上述定子的壳体,上述定子包括经由绝缘体在齿部卷绕导线而成的线圈,上述壳体具有沿径向延伸的气流的旁通部,在上述绝缘体的至少与上述旁通部在径向上对应的部位设置有凹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从径向上观察,上述凹部与上述旁通部位相同的形状,或者比上述旁通部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部的数量为上述旁通部的数量以上。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内亮二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