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沉管隧道预制式最终接头的顶进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14120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沉管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沉管隧道预制式最终接头的顶进装置,包括至少两组导轨组件,间隔设置于最终接头的下方;每组导轨组件上均滑动安装有至少两个滑轮组,每个滑轮组上各安装一个第一顶推装置;各个第一顶推装置的顶推端均设置有限位块,各个限位块分别嵌在最终接头的侧壁中,且位于同一组导轨组件上的每相邻的两个第一顶推装置之间均连接有支撑横梁;多个第二顶推装置,各个第二顶推装置的顶推端分别抵在最终接头的端壁,且第二顶推装置的顶推方向与第一顶推装置的顶推方向垂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避免现浇混凝土临时支撑梁需要养护以及无法灵活调节的问题,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精度,降低施工风险。风险。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沉管隧道预制式最终接头的顶进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沉管隧道施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沉管隧道预制式最终接头的顶进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沉管隧道作为一种可穿江越海的大型水底隧道,因其工程适用性强,经济性价比高,埋深较浅,断面形状、尺寸设置较灵活,已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最终接头是沉管隧道连通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其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决定着整个隧道施工的防水质量与运营期的安全稳定,所以它的施工是整个沉管隧道中的关键工序之一。
[0003]目前,最终接头工艺主要分为现浇式和预制式,在我国已建成的沉管隧道中,大部分采用现浇式最终接头。与现浇式最终接头相比,预制式最终接头在岸上浇筑,具有质量易于保证、施工速度较快等优点,在日本等国家得到广泛使用,近些年在我国开始得到工程界的重视。预制工法可分为V型块体工法、Key管节工法以及预制推出式工法,其中V型块体工法和Key管节工法均安装精度要求极高且需要大型吊装设备辅助,经济成本较高。预制推出式最终接头指在围堰内浇筑小管节并将其预置于截面尺寸更大的扩大套筒结构内,待相邻管节沉放到位后,再以混凝土支撑梁提供竖向支撑,进而将管节推出、压接,形成最终接头。为保证最终接头工艺的顺利完成,对拉合、推出的精度、摩阻力均有较高要求。
[0004]现有的预制式最终接头在浇筑完成后,需要使用专门的设备拉合至扩大套筒内,再在水下推出管节,在将管节推出、压接的过程中,需要现浇混凝土临时支撑梁提供竖向支撑。但是,由于混凝土的养护等问题,不仅施工效率低,而且由于混凝土表面较为粗糙、摩擦系数较大,因此往往需要二次加工减阻,进而大大增加了施工期,且由于二次加工的减阻措施失效导致管节不稳、摩阻力过大,进而造成管节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卡壳”风险。并且,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现浇混凝土支撑梁的尺寸一旦设计、浇筑完成后,在水下无法进行二次更改。然而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存在收缩、变形、徐变等因素,截面高度、尺寸容易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最终接头在水下推出过程中存在姿态不稳,无法实现精准压接。此外,相邻管节在水底的沉放过程中,易受流场动力、波浪荷载、基础垫层以及回淤的影响,沉放高度、沉放姿态与预期设计存在偏差的可能,此种情况下施工难度较大,且由于现浇混凝土支撑无法灵活调节,导致最终接头在推出后与相邻管节的压接时存在偏差,进而在沉管隧道的接头处容易造成渗漏,严重影响整个沉管隧道的运营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以上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沉管隧道预制式最终接头的顶进装置,以解决现有的预制式最终接头在将管节推出、压接的过程中,采用现浇混凝土临时支撑梁提供竖向支撑,现浇混凝土临时支撑梁需要养护以及二次减阻,导致施工期长,施工风险较大的问题;以及由于现浇混凝土支撑梁无法灵活调节,导致最终接头在推出后与相邻管节的压接时存在偏差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本技术所述用于沉管隧道预制式最终接头的顶进装置,包括:
[0008]至少两组导轨组件,所述导轨组件间隔设置于最终接头的下方;每组导轨组件上均滑动安装有至少两个滑轮组,每个所述滑轮组上各安装一个第一顶推装置;
[0009]多个第一顶推装置,各个所述第一顶推装置的顶推端均设置有限位块,各个所述限位块分别嵌在所述最终接头的侧壁中,且位于同一组导轨组件上的每相邻的两个第一顶推装置之间均连接有支撑横梁;
[0010]多个第二顶推装置,多个所述第二顶推装置安装在最终接头的同一端,各个所述第二顶推装置的顶推端分别抵在所述最终接头的端壁,且所述第二顶推装置的顶推方向与所述第一顶推装置的顶推方向垂直。
[0011]优选地,每个导轨组件上的第一顶推装置的数量相同,且相邻导轨组件上的第一顶推装置一一对应布置,对应的第一顶推装置的连线共线且与最终接头的中心轴线垂直。
[0012]优选地,相邻导轨组件上每两个对应的第一顶推装置之间均连接有拉线式位移传感器。
[0013]优选地,所述导轨组件包括间隔布置的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所述滑轮组包括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所述第一滑轮滑动安装在第一导轨上,所述第二滑轮滑动安装在第二导轨上,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连接有横向支撑板。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滑轮的内侧和所述第二滑轮的内侧均设置有第一防脱轨装置,所述第一滑轮的外侧和所述第二滑轮的外侧均设置有第二防脱轨装置。
[0015]优选地,所述第一防脱轨装置和所述第二防脱轨装置均为板状结构,且所述第一防脱轨装置与所述第一滑轮平行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防脱轨装置与所述第二滑轮平行的截面尺寸。
[0016]优选地,所述第一导轨的顶面和所述第二导轨的顶面均为弧形面,所述弧形面与所述第一滑轮或所述第二滑轮相适配。
[0017]优选地,所述第一顶推装置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滑轮组通过轴承安装在所述底座中。
[0018]优选地,所述导轨组件设置有三组,每组导轨组件上均间隔设置有三个滑轮组。
[0019]优选地,所述第一顶推装置为竖向千斤顶,所述第二顶推装置为水平千斤顶。
[002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用于沉管隧道预制式最终接头的顶进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0021]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沉管隧道预制式最终接头的顶进装置,在第一顶推装置的顶推端设置限位块,将限位块嵌在最终接头的侧壁中,通过第一顶推装置顶升最终接头,可根据相邻管节沉放后的位置和高度调整最终接头的位置,将最终接头顶升至可以水力压接的高度。通过最终接头端部的第二顶推装置推动最终接头顶进相邻管节,滑轮组沿导轨组件运动时,将向前的速度通过限位块传递至最终接头,带动最终接头向前运动,且由于滑轮组滑动安装在导轨组件上,使得第二顶推装置仅需较小作用力即可推动最终接头,具有结构简单、安装准确、经济适用、安全可靠的优点,可降低生产成本、减小施工难度、以及提高施工效率。本技术通过第一顶推装置和第二顶推装置的配合实现最终接头的顶进、压接,无需现浇混凝土临时支撑梁提供竖向支撑,可以避免浇筑混凝土临时支撑梁需要养
护的问题,且可在工厂预制化高精度生产,在施工现场安装,且无需二次加工减阻措施,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可以显著提高顶进效率,降低因顶进过程中摩阻力过大或者接触面不平整导致的施工风险;并且,第一顶推装置的顶升高度可调控,方便灵活调节最终接头的位置,避免最终接头在推出后与相邻管节压接时存在偏差,进而在沉管隧道的接头处容易造成渗漏等问题。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用于沉管隧道预制式最终接头的顶进装置施工过程中的俯视示意图;
[002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顶进装置的正视示意图;
[002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顶进装置施工过程中的正视示意图;
[0025]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顶进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0026]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顶推装置的正视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沉管隧道预制式最终接头的顶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组导轨组件,所述导轨组件间隔设置于最终接头的下方;每组导轨组件上均滑动安装有至少两个滑轮组,每个所述滑轮组上各安装一个第一顶推装置;多个第一顶推装置,各个所述第一顶推装置的顶推端均设置有限位块,各个所述限位块分别嵌在所述最终接头的侧壁中,且位于同一组导轨组件上的每相邻的两个第一顶推装置之间均连接有支撑横梁;多个第二顶推装置,多个所述第二顶推装置安装在最终接头的同一端,各个所述第二顶推装置的顶推端分别抵在所述最终接头的端壁,且所述第二顶推装置的顶推方向与所述第一顶推装置的顶推方向垂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沉管隧道预制式最终接头的顶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导轨组件上的第一顶推装置的数量相同,且相邻导轨组件上的第一顶推装置一一对应布置,对应的第一顶推装置的连线共线且与最终接头的中心轴线垂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沉管隧道预制式最终接头的顶进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导轨组件上每两个对应的第一顶推装置之间均连接有拉线式位移传感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沉管隧道预制式最终接头的顶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组件包括间隔布置的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所述滑轮组包括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所述第一滑轮滑动安装在第一导轨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建民倪芃芃单联君李剑锋蔡文俊旷南树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