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髋部三角稳定重建理论的髓内固定器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33901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材技术领域,公开了基于髋部三角稳定重建理论的髓内固定器材,包括主钉、锁钉、内侧支撑钉和张力螺钉,主钉包括近端部分、过渡部分和远端部分,近端部分开设有第三调孔,张力螺钉穿设于第三调孔与髋骨骨体连接,张力螺钉为柔性结构,过渡部分开设有第二调孔,内侧支撑钉穿设于第二调孔与髋骨骨体连接,内侧支撑钉为圆柱体结构,内侧支撑钉设有螺旋刀头和螺纹孔,主钉、内侧支撑钉和张力螺钉三者连接构成三角形框架结构,远端部分开设有第一调孔,锁钉穿设于第一调孔与髋骨骨体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用于固定髋部骨折的髓内钉由于老年患者骨质疏松导致内固定不确切、固定后期稳定性不足的问题,适用于髋部骨折的外科治疗。折的外科治疗。折的外科治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髋部三角稳定重建理论的髓内固定器材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材
,具体为一种基于髋部三角稳定重建理论的髓内固定器材。

技术介绍

[0002]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尤其髋部是骨质疏松的好发部位,轻微的外伤或跌伤即可导致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等),因此髋部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部位,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是提高生活质量和康复的关键所在。目前,股骨近端髓内钉是治疗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骨折的理想的内固定材料,先后经历了伽玛钉、重建钉、PFN、PFNA、 Intertan等系列的演变,内固定理念越来越完善,效果也渐趋理想,其失败的主要并发症是内固定断裂、髋关节内翻畸形、螺钉从股骨头切出(cut

out),经过临床经验总结,发现股骨近端髓内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于人体髋部的力学理论认识不准确,不能形成良好的内固定设计理念。
[0003]通过对髋部骨折的细节研究发现,髋部的骨结构成三角形态分布,构成髋部力学的稳定作用。内固定的设计要兼顾髋部的三角形结构形态,从而明显提升骨折端的力学稳定。进一步的医学研究发现髋部三角形态的上侧、外侧壁承担张力,内侧壁承担压力,髋部以两张一压、三力互相制约的模式,构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利用其原理对髋部骨折的稳固效果好,因此,提出一种基于髋部三角稳定重建理论的髓内固定器材,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意在提供一种基于髋部三角稳定重建理论的髓内固定器材,以解决现有技术用于固定髋部骨折的髓内钉由于老年患者骨质疏松导致内固定不确切、固定后期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础技术方案是:基于髋部三角稳定重建理论的髓内固定器材,包括主钉、锁钉、内侧支撑钉和张力螺钉,所述主钉包括近端部分、过渡部分和远端部分,所述近端部分开设有第三调孔,所述张力螺钉穿设于所述第三调孔与髋骨骨体连接,所述过渡部分开设有第二调孔,所述内侧支撑钉穿设于所述第二调孔与髋骨骨体连接,所述内侧支撑钉与所述张力螺钉抵接,所述主钉、所述内侧支撑钉和所述张力螺钉三者连接构成三角形框架结构,所述远端部分开设有第一调孔,所述锁钉穿设于所述第一调孔与髋骨骨体连接。
[0007]基础技术方案的原理:主钉分为近端部分、过渡部分和远端部分使得主钉与髋骨骨体相适配,锁钉穿过第一调孔后将主钉与髋骨骨体固定连接,内侧支撑钉穿过第二调孔后与髋骨骨体固定连接,使得髋部骨体内侧的压力结构重建,张力螺钉穿过第三通孔后与髋骨骨体固定连接,使得髋部的上侧、外侧壁的张力结构重建,其中,进入髋骨骨体的内侧支撑钉和张力螺钉相互交叉抵接,使得主钉、张力螺钉和内侧支撑钉形成闭合的三角形框
架结构,实现髋部固有三角形稳定性结构的仿生重建。
[0008]基础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主钉由多个部分组成,其与髋骨骨体的适配性好,张力螺钉穿过第三通孔与髋骨骨体连接,利用第三调孔可以根据患者髋部骨折情况调节张力螺钉与髋骨骨体的连接夹角,使得张力螺钉重建髋部上侧和外侧壁张力结构,内侧支撑钉穿过第二通孔与髋骨骨体连接,利用第二通孔可以根据患者髋部骨折情况调节内侧支撑钉与髋骨骨体的连接夹角,使得内侧支撑钉重建髋部内侧的压力结构,主钉、张力螺钉和内侧支撑钉形成闭合的三角形框架结构形成髋部的两张一压,三力互相制约的模式,构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其结构合理,力学强度大,应力分布均匀,疲劳耐久性强,不容易再折断,可以满足临床上患者早起下地的力学要求,获得良好治疗效果,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固定髋部骨折的髓内钉由于骨质疏松导致内固定不确切、固定后期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0009]优选地,所述内侧支撑钉为圆柱体结构,所述内侧支撑钉进入髋骨骨体一端部开设有螺旋刀头。
[0010]通过上述设置,在圆柱体结构的内侧支撑钉的端部设置螺旋刀头,便于将内侧支撑钉钻入髋骨骨体的内侧,有益于提高手术的效率。
[0011]优选地,所述内侧支撑钉设有螺纹孔,所述张力螺钉进入髋骨骨体一端设有自攻螺纹,所述自攻螺纹与所述螺纹孔配合设置。
[0012]通过上述设置,张力螺钉的端部设有自攻螺纹有益于将其钻入髋骨骨体的内侧,同时利用自攻螺纹与螺纹孔相互连接,使得张力螺钉与内侧支撑钉之间的连接可靠,确保主钉、张力螺钉和内侧支撑钉形成的三角形框架结构稳定,同时拆装也都十分便捷。
[0013]优选地,所述内侧支撑钉与所述主钉之间的夹角为125
°
~165
°

[0014]通过上述设置,在确保三角形框架结构的前提下根据患者的髋部骨折情况确定合适的夹角,实现个性化定制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0015]优选地,所述内侧支撑钉的长度为9~11cm,所述内侧支撑钉的直径为0.7 ~0.8cm。
[0016]通过上述设置,根据患者髋部的长度及骨折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内侧支撑钉的长度和直径,个性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0017]优选地,所述张力螺钉与所述头钉之间的夹角为25
°
~45
°

[0018]通过上述设置,在确保三角形框架结构的前提下根据患者的髋部骨折情况确定合适的夹角,实现个性化定制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0019]优选地,所述张力螺钉为柔性结构,所述张力螺钉的长度为8~10cm,所述张力螺钉的直径为0.4~0.6cm。
[0020]通过上述设置,柔性结构的张力螺钉可抵抗张力,不抵抗压力,使得髋部上侧和外侧壁张力结构重建,根据患者髋部的长度及骨折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张力螺钉的长度和直径,个性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0021]优选地,所述张力螺钉靠近髋骨骨体内侧壁部分的直径小于靠近髋骨骨体外侧壁部分的直径。
[0022]通过上述设置,主钉的下侧远端部分利用锁钉将其与髋骨骨体连接,张力螺钉设置直径差可以使得主钉的上侧近端部分利用张紧螺钉将其与髋骨骨体连接,进一步提高主钉与髋骨骨体的固定连接效果。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基于髋部三角稳定重建理论的髓内固定器材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基于髋部三角稳定重建理论的髓内固定器材内侧支撑钉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基于髋部三角稳定重建理论的髓内固定器材张力螺钉的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中的对应标记的名称为:
[0027]近端部分1、过渡部分2、远端部分3、锁钉4、内侧支撑钉5、张力螺钉6、髋骨骨体7、第一调孔8、第二调孔9、第三调孔10、螺纹孔11、自攻螺纹12、螺旋刀头13。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9]如图1至图3所示,基于髋部三角稳定重建理论的髓内固定器材,包括主钉、锁钉4、内侧支撑钉5和张力螺钉6,主钉从上向下依次分为近端部分1、过渡部分2和远端部分3,近端部分1开设有第三调孔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髋部三角稳定重建理论的髓内固定器材,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钉、锁钉(4)、内侧支撑钉(5)和张力螺钉(6),所述主钉包括近端部分(1)、过渡部分(2)和远端部分(3),所述近端部分(1)开设有第三调孔(10),所述张力螺钉(6)穿设于所述第三调孔(10)与髋骨骨体(7)连接,所述过渡部分(2)开设有第二调孔(9),所述内侧支撑钉(5)穿设于所述第二调孔(9)与髋骨骨体(7)连接,所述内侧支撑钉(5)与所述张力螺钉(6)抵接,所述主钉、所述内侧支撑钉(5)和所述张力螺钉(6)三者连接构成三角形框架结构,所述远端部分(3)开设有第一调孔(8),所述锁钉(4)穿设于所述第一调孔(8)与髋骨骨体(7)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髋部三角稳定重建理论的髓内固定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支撑钉(5)为圆柱体结构,所述内侧支撑钉(5)进入髋骨骨体(7)一端部开设有螺旋刀头(1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髋部三角稳定重建理论的髓内固定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支撑钉(15)设有螺纹孔(11),所述张力螺钉(6)进入髋骨骨体(7)一端设有自攻螺纹(1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佩福张里程李建涛徐高翔尹鹏滨崔翔谢雍姜矞恒赵晶鑫吕厚辰李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