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眩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2935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应用于具有相机功能的图像显示装置、且能够不阻碍相机功能地发挥出偏光功能及防眩功能的光学层叠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光学层叠体具备:防眩膜和配置于该防眩膜的单侧的偏振片,且该防眩膜具备:透明基材和配置于该透明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的防眩层,该防眩层由防眩区域与非防眩区域构成,该偏振片包含起偏器,该起偏器具有非偏光部,该防眩膜与该偏振片按照所述防眩膜中的非防眩区域与所述偏振片中的非偏光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层叠。层叠。层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防眩膜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眩膜。

技术介绍

[0002]在移动电话、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PC)等图像显示装置中有时搭载有相机等内部电子零件。为了提高这种图像显示装置的相机性能等,进行了各种研究(例如专利文献1~7)。例如,不断进行以窄边缘化为代表的图像显示装置形状的多样化,且要求能够根据图像显示装置的多样化的形状,充分地发挥出相机性能,为了应对该情况,正在研究部分地具有偏光性能的偏振片。这种偏振片的构成如下:对应于配置相机镜头的位置将偏光功能部分地消除、在该位置处使相机功能发挥,而在其它的位置处作为偏振片发挥功能。但是,在将上述偏振片应用于防眩型图像显示装置时,即在组合上述偏振片与防眩膜来使用时,会产生拍摄图像模糊的问题。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

81315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

241314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4/0212555号说明书
[0008]专利文献4:韩国公开专利第10

2012

0118205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5:韩国专利第10

1293210号公报
[0010]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2

137738号公报
[0011]专利文献7: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4/0118826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思路

[0012]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3]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应用于具有相机功能的图像显示装置、且能够不阻碍相机功能地发挥出偏光功能及防眩功能的光学层叠体。
[0014]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0015]本专利技术的光学层叠体具备防眩膜和配置于该防眩膜的单侧的偏振片,所述防眩膜具备透明基材和配置于该透明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的防眩层,该防眩层由防眩区域与非防眩区域构成,所述偏振片包含起偏器,该起偏器具有非偏光部,所述防眩膜与所述偏振片按照所述防眩膜中的非防眩区域与所述偏振片中的非偏光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层叠。
[001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非防眩区域为上述防眩层的贯通孔。
[001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非防眩区域中,上述防眩层的与上述透明基材成相反侧的表面为平滑面。
[0018]专利技术效果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可提供一种能够应用于具有相机功能的图像显示装置、且能够不阻碍相机功能地发挥出偏光功能及防眩功能的光学层叠体。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的概略剖视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的概略俯视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A.光学层叠体的概要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的概略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的概略俯视图。此外,为了便于观察,图中的各层等的长度、厚度、凹凸的大小等与实际的缩小比例不同。光学层叠体100具备防眩膜110和配置于防眩膜110的单侧的偏振片120。
[0025]防眩膜110具备透明基材10和配置于透明基材10的至少一个面上的防眩层20。防眩层20由防眩区域21与非防眩区域22构成。防眩区域21为具有防眩性而发挥作为防眩层20的功能的区域。另一方面,非防眩区域22为在防眩层20的一部分俯视区域中被排除了作为防眩层20的功能的区域,即为不具有防眩性(或防眩性低于防眩区域)的区域。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防眩区域21与非防眩区域22以雾度值的不同来区分。
[002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非防眩区域22可为防眩层的贯通孔。
[0027]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的概略剖视图。在该光学层叠体200中,在防眩膜110(防眩层20)的防眩区域21中,防眩层20的与透明基材10成相反侧的表面为凹凸面,在非防眩区域22中,防眩层20的与透明基材10成相反侧的表面为平滑面。本说明书中,“平滑面”是指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为0.01μm以下的面。
[0028]上述偏振片120包含起偏器30。偏振片120代表性地包含起偏器30和配置于该起偏器30的至少单侧的保护膜40。起偏器30具有非偏光部31作为不具有偏光功能的部分。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起偏器30具有透过率相对较高的透明部31。具体而言,在起偏器30中形成有透过率高于其它部位的透明部31。透明部31能够作为非偏光部发挥功能。
[0029]防眩膜110中的非防眩区域22及偏振片120中的非偏光部31在俯视下存在于相同位置。更详细地说,在本专利技术中,防眩膜110与偏振片120按照防眩膜110中的非防眩区域22及偏振片120中的非偏光部31的至少一部分(俯视下)重叠的方式层叠。
[0030]虽未图示,但防眩膜110与偏振片120可介由包含任意适当的粘合剂或粘接剂的粘接剂层进行层叠。防眩膜110中的非防眩区域22与偏振片120中的非偏光部31优选它们的位置精度良好地一致。例如在层叠防眩膜110与偏振片120时,能够以非防眩区域22及非偏光部31的偏移量(例如不一致部分的总面积)为基准来进行防眩膜110中的非防眩区域22与偏振片120中的非偏光部31的对位。
[0031]本专利技术的光学层叠体通过将具备非防眩区域的防眩膜与具备非偏光部的偏振片按照非防眩区域与非偏光部重叠的方式层叠,可优选地用于具有相机功能的图像显示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光学层叠体在具有偏光功能与防眩功能的同时不阻碍相机功能的方面是有用
的。非防眩区域及非偏光部能够设置在与应用该光学层叠体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相机镜头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通过设置这种非防眩区域及非偏光部,能够不阻碍相机功能地进行清晰的摄像。另一方面,在防眩区域(也为偏光功能区域)中,能够发挥出所希望的偏光功能及防眩性,故而本专利技术的光学层叠体可优选用于防眩型图像显示装置。
[0032]上述光学层叠体可进一步具备任意的适当的其它层。例如,在非防眩区域为防眩层的贯通孔的实施方式中,防眩膜能够进一步具备外覆层及/或低反射处理层,该外覆层及/或低反射处理层配置于防眩区域中的防眩层的与透明基材成相反的一侧、及非防眩区域中的透明基材的防眩层侧的一面。另外,在非防眩区域为平滑面的实施方式中,防眩膜能够进一步具备外覆层及/或低反射处理层,该外覆层及/或低反射处理层配置于防眩层的与透明基材成相反的一侧。
[0033]上述光学层叠体的厚度优选为45μm~500μm,更优选为65μm~450μm,进一步优选为85μm~400μm。
[0034]B.防眩膜
[0035]上述防眩膜的厚度优选为20μm~200μm,更优选为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光学层叠体,其具备防眩膜和配置于该防眩膜的单侧的偏振片,所述防眩膜具备透明基材和配置于该透明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的防眩层,该防眩层由防眩区域和非防眩区域构成,所述偏振片包含起偏器,该起偏器具有非偏光部,所述防眩膜与所述偏振片按照所述防眩膜中的非防眩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塚本克己望月政和桥本尚树伊崎章典安藤豪彦
申请(专利权)人: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