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驱动致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2579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09: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变焦驱动致动器,包括:第一载体,包括装载有第一镜头组装体的第一贴装机、设置于第一贴装机的一侧并沿第一方向延长的第一支持部、和设置于第一贴装机的另一侧并沿第一方向延长的第一引导件,第二载体,包括装载有第二镜头组装体的第二贴装机、设置于第二贴装机的一侧并沿第二方向延长的第二支持部、和设置于第二贴装机的另一侧并沿第二方向延长的第二引导件,该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第一通道,设置在第一贴装机与第一支持部之间,供第二引导件插入;第二通道,设置在第二贴装机与第二支持部之间,供第一引导件插入;及第一阻尼器和第二阻尼器,分别设置于第一引导件和第二引导件,限制第一载体与第二载体之间的间隔距离。体之间的间隔距离。体之间的间隔距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焦驱动致动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焦驱动致动器,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通过限制两个载体之间的距离来防止由两个载体之间的相互干涉引起的碰撞的变焦驱动致动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针对影像处理的硬件技术的发展,对影像摄影等使用者需求的提高,在如独立相机装置、手机、智能手机等安装于移动终端的相机模块等,实现了自动聚焦(AF,Auto Focus),防抖补正(OIS,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光学防抖)等功能。
[0003]另外,最近出现了通过放大(Zoom

in)以及缩小(Zoom

out)等调整焦距从而可以多样地改变拍摄对象的大小等的变焦镜头用致动器,还出现了根据实施形式组合性适用多个镜头的相互位置关系从而进一步多样地实现变焦功能的致动器。
[0004]针对这种变焦镜头用致动器,其沿着光轴方向移动的变焦镜头的移动距离(也称为行程(stroke))相比于一般镜头会更延长或者扩张,因此,应设计为确保与其相对应的驱动力。
[0005]然而,为了分别确保多个载体的各个独立的移动空间,现有致动器设计为使驱动载体的物理结构实现为单纯多个的形态。
[0006]因此,现有致动器中致动器本身的大小在增大,因此可以说很难适用于将大小或体积等作为重要问题的智能手机等应用装置上。

技术实现思路

[0007]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8]本专利技术作为为了解决所述背景中的问题而作出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焦驱动致动器,该变焦致动器不仅能够更稳定地维持各个载体的驱动,而且更有效地利用致动器的空间。
[0009]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焦致动器,该变焦致动器能够在载体移动时使由于载体与壳体之间接触时的冲击引起的噪音及冲击量最小化。
[0010]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焦致动器,该变焦致动器能够通过限制两个载体之间的距离来防止由两个载体之间的相互干涉引起的碰撞。
[0011]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以及优点可通过以下说明被理解,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能够更明确地知晓。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以及优点可通过权利要求书中出现的结构和其结构的组合来实现。
[0012]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变焦驱动致动器,包括:第一载体,包括装载有第一镜头组装体的第一贴装机、设置于第一贴装机的一侧并沿第一方向延长的第一支持部、和设置于第一贴装机的另一侧并沿第一方向延长的第一引导件,第二载体,包括装载有第二镜头组装体的第二贴装机、设置于第二贴装机的一侧并沿第二方向延长的第二支持
部、和设置于第二贴装机的另一侧并沿第二方向延长的第二引导件,该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第一通道,设置在第一贴装机与第一支持部之间,供第二引导件插入;第二通道,设置在第二贴装机与第二支持部之间,供第一引导件插入;以及第一阻尼器和第二阻尼器,分别设置于第一引导件和第二引导件,限制第一载体与第二载体之间的间隔距离。
[0014]其中,第一引导件包括连接于第一贴装机的第一连接部和从第一贴装机延长的第一延长部,第二引导件包括连接于第二贴装机的第二连接部和从第二贴装机延长的第二延长部。
[0015]此外,第一阻尼器设置在第一连接部的前表面,第二阻尼器设置在第二连接部的前表面。
[0016]此外,第一支持部包括:第一槽部,能够使第二阻尼器移动;以及第一止挡件,限制第二阻尼器的移动。
[0017]此外,第二支持部包括:第二槽部,能够使第一阻尼器移动;以及第二止挡件,限制第一阻尼器的移动。
[0018]此外,第一阻尼器包括第一突起部,该第一突起部向第二支持部侧突出,并安装于第二槽部。
[0019]此外,第二阻尼器包括第二突起部,该第二突起部向第一支持部侧突出,并安装于第一槽部。
[0020]此外,第二支持部还包括与第一阻尼器面对面的第三阻尼器,第一支持部还包括与第二阻尼器面对面的第四阻尼器。
[0021]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驱动致动器还包括: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分别安装于第一支持部和所述第二支持部;以及第一线圈部和第二线圈部,分别与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面对面。
[0022]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驱动致动器还包括壳体,该壳体容纳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并包括第一导轨、第二导轨、第三导轨及第四导轨。
[0023]其中,第一支持部包括与第一导轨面对面的第一滚珠轨道,第一引导件包括与第二导轨面对面的第二滚珠轨道。
[0024]此外,第二支持部包括与第三导轨面对面的第三滚珠轨道,第二引导件包括与第四导轨面对面的第四滚珠轨道。
[0025]专利技术效果
[002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通过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对称地形成多个载体的物理结构,能够充分地确保装载于各载体的各镜头(镜头组装体)的各自独立的移动范围。
[002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通过将物理结构改进为各载体的一部分在相互交叉乃至重叠的形式,不仅能够有效地确保多个载体的各自独立的移动,而且还能够将设备整体的结构和形状实现为更紧凑的空间,从而能够使整个空间最小化,并且使基于此的便携终端的小型化等更加最优化。
[002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以将装载镜头的空间作为基准将各载体分别非彼此对称地形成的方式提供磁体装载空间,从而能够在各在于设置足够大小的磁体,能够更有效地增加每个载体的驱动力。
[002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通过限制两个载体之间的间隔距离,能够防止两个载体
向彼此远离的方向移动而层叠的导轨全部暴露,由此能够防止两个载体之间的相互干涉,而防止两个载体相互碰撞。
附图说明
[0030]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变焦驱动致动器以及相机模块的整体结构的图。
[0031]图2和图3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变焦驱动致动器的整体结构的图。
[0032]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变焦致动器的第一载体及第二载体的分解示意图。
[0033]图5和图6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变焦致动器的第一载体与第二载体之间的相互驱动关系的图。
[0034]图7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变焦致动器中形成于载体的滚珠轨道及形成于壳体的导轨的结构的图。
[0035]图8作为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变焦致动器的比较例的图,是未限制第一载体与第二载体的间隔间距时的图。
[0036]图9是用于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变焦致动器的限制第一载体与第二载体的间隔距离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以下,参考所附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在此之前,不能将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用语或者单词解释为常用或者字典上限定的含义,专利技术人为了将自己的专利技术以最好的方式进行说明,切入对用语概念恰当定义的原则,应当解释成符合本专利技术技术思想的含义和概念。
[0038]另外,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实施例和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焦驱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载体,包括装载有第一镜头组装体的第一贴装机、设置于所述第一贴装机的一侧并沿第一方向延长的第一支持部、和设置于第一贴装机的另一侧并沿第一方向延长的第一引导件,第二载体,包括装载有第二镜头组装体的第二贴装机、设置于所述第二贴装机的一侧并沿第二方向延长的第二支持部、和设置于所述第二贴装机的另一侧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长的第二引导件,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第一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贴装机与所述第一支持部之间,供所述第二引导件插入;第二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二贴装机与所述第二支持部之间,供所述第一引导件插入;以及第一阻尼器和第二阻尼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引导件和所述第二引导件,限制所述第一载体与所述第二载体之间的间隔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驱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件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贴装机的第一连接部和从所述第一贴装机延长的第一延长部,所述第二引导件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贴装机的第二连接部和从所述第二贴装机延长的第二延长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焦驱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前表面,所述第二阻尼器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前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驱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持部包括:第一槽部,能够使所述第二阻尼器移动;以及第一止挡件,限制所述第二阻尼器的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焦驱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持部包括: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熙升李圭珉
申请(专利权)人:磁化电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