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围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2031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09: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坑围护结构,包括:先开挖区和后开挖区,其中,后开挖区位于基坑的中心区域,所述先开挖区位于后开挖区的周围区域;设置在先开挖区的外围的钻孔灌注桩和三轴搅拌桩,其中,所述钻孔灌注桩和三轴搅拌桩相邻设置,三轴搅拌桩在钻孔灌注桩的外侧;设置在后开挖区的外围的钢管桩;设置在钢管桩和钻孔灌注桩之间的立柱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施工质量稳定、桩基成桩质量较好;施工便捷,工期短,施工进度快;围护造价低,利用预留土区域,具有较大的经济性;施工可行性、可操作性强,对本场地和类似地层的适应性强。对本场地和类似地层的适应性强。对本场地和类似地层的适应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坑围护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基坑围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地下工程正大规模开展,要求性能越来越高,对于深层土体的研究,以及对地下空间开发与改造的需求越来越高。地下建筑结构施工形式无疑都最终取决于其结构与周围岩土介质的相互作用。而基坑工程为地下工程的顺利施工创造条件,现有的软土地区深大基坑围护形式主要以板式支护体系围护墙与支撑结构相结合。而此类工艺在软土地区深大基坑围护中往往存在施工难度大,工程量大,造价高,围护效果差等问题。
[0003]板式支护体系支护墙主要有:地下连续墙、灌注桩排桩、型钢水泥土搅拌桩、钢板桩及混凝土板桩等结构形式。支撑结构主要采用钢支撑、钢筋混凝土支撑或钢支撑与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组合。
[0004](1)钢支撑体系是在基坑内将钢构件焊接或螺栓拼接起来的结构体系。具有构造简单,节点形式相对统一,同时架设和拆除速度快,可重复循环使用等优势,但目前其主要适用于开挖深度一般、形状规则类型的基坑。钢支撑刚度相对较小,单方向钢筋支撑过长,使得拼接节点多易累积形成较大的施工位移,不利于控制大面积基坑变形和保护周边环境。
[0005](2)钢筋混凝土支撑具有刚度大、整体性好,而且可采取灵活的平面布置形式等特点。但其支撑形式往往具有支撑杆件密集、工程量大、以及出土空间小,速度慢等问题。同时,对施工单位的管理与技术能力要求相对较高。
[0006](3)钢与混凝土的组合支撑采用的是钢与混凝土组合的支撑形式,充分利用两种材料的特性,因此此类支撑形式在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其复杂支撑节点现场施工难度大、工程造价大、现场的浇筑和养护使施工质量不易控制,在应用的范围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0007]现有的支撑形式在用于深厚软土地区深基坑时,常规的按照整个基坑平面布置支撑与立柱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量,同时施工工期长,对节点处施工要求高,会产生应力集中的情况,使得支持结构受弯发生较大的挠度变形。因此寻求一种新型深厚软土地区超大面积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坑围护结构。
[0009]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基坑围护结构,包括:
[0010]先开挖区和后开挖区,其中,后开挖区位于基坑的中心区域,所述先开挖区位于后开挖区的周围区域;
[0011]设置在先开挖区的外围的钻孔灌注桩和三轴搅拌桩,其中,所述钻孔灌注桩和三
轴搅拌桩相邻设置,三轴搅拌桩在钻孔灌注桩的外侧;
[0012]设置在后开挖区的外围的钢管桩;
[0013]设置在钢管桩和钻孔灌注桩之间的立柱桩。
[0014]进一步的,上述基坑围护结构中,还包括:
[0015]设置在钻孔灌注桩的顶部的内侧的围檩;
[0016]设置在所述钢管桩的顶部的混凝土压顶梁;
[0017]支撑梁,所述支撑梁的一端连接所述围檩,所述支撑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钢筋混凝土压顶梁,将所述支撑梁的中部连接所述立柱桩的顶部。
[0018]进一步的,上述基坑围护结构中,还包括:
[0019]设置在所述钢管桩的靠近所述先开挖区侧的型钢传力带;
[0020]基础底板,所述基础底板的一端与所述钻孔灌注桩一端与所述钻孔灌注桩连接,所述基础底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型钢传力带连接,其中,所述基础底板平行设置于所述支撑梁的下部;
[0021]型钢换撑,所述型钢换撑的一端与所述钻孔灌注桩连接,所述型钢换撑的另一端与所述基础底板连接。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首先针对支护桩,内支撑和挖土分区布置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分坑的方法在基坑内设置大于50m见方的留土区以替代大面积内支撑。接下来再进行先行区的土方开挖、基础底板和换撑结构的施工。之后拆除水平内支撑。接下来进行后实施区的土方开挖、钢管桩回收和基础底板的施工和养护等工作。最后完成地下室结构的回筑和临时换撑的拆除工作。
[0023]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24](1)施工质量稳定、桩基成桩质量较好;
[0025](2)施工便捷,工期短,施工进度快;
[0026](3)围护造价低,利用预留土区域,具有较大的经济性;
[0027](4)施工可行性、可操作性强,对本场地和类似地层的适应性强。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基坑先行区土方开挖阶段基坑支护结构平面示意图;
[0029]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基坑后实施区土方开挖阶段基坑支护结构平面示意图;
[0030]图3为图1和图2的基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1]其中:1、钻孔灌注桩,2、三轴搅拌桩,3、钢管桩,4、立柱及立柱桩,5、围檩,6、钢筋混凝土压顶梁,7、支撑梁,8、先开挖区,9、型钢传力带,10、型钢换撑,11、基础底板,12、坑内留土后开挖区,13、钢筋混凝土传力带,14、地下室一层楼板,15、墙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3]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基坑围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
[0034]步骤S1,将基坑分为先开挖区8和后开挖区12,其中,后开挖区位于基坑的中心区域,所述先开挖区8位于后开挖区12的周围区域;
[0035]步骤S2,在先开挖区8的外围设置相邻的钻孔灌注桩1和三轴搅拌桩2,其中,三轴搅拌桩2在钻孔灌注桩1的外侧;在后开挖区的外围设置钢管桩3;在钢管桩3和钻孔灌注桩1之间的区域设置立柱桩4;
[0036]在此,钻孔灌注桩1、三轴搅拌桩2、钢管桩3和立柱桩4组成支护墙,
[0037]步骤S3,在钻孔灌注桩1的顶部的内侧设置围檩5,在所述钢管桩3的顶部设置钢筋混凝土压顶梁6,将支撑梁7的一端连接所述围檩5,将所述支撑梁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钢筋混凝土压顶梁6,将所述支撑梁7的中部连接所述立柱桩4的顶部;
[0038]在此,挖土到待形成的围檩5及钢筋混凝土压顶梁6和水平内支撑7的底标高处后,施工由围檩5、支撑梁7和钢筋混凝土压顶梁6组成的钢筋混凝土水平内支撑体系,并养护达到设计强度的80%,实现留土的后开挖区12、钢管桩3和支撑梁7等能共同作用,支撑基坑外围灌注桩1。优选的,支护墙与钢筋混凝土水平内支撑体系的各个节点处均采用钢筋绑扎焊接和混凝土共同浇筑的模式进行刚性连接。
[0039]步骤S4,开始先行开挖是先开挖区8的土方,待先开挖区8的土方开挖至基底标高后,在所述钢管桩3的靠近所述先开挖区8侧设置型钢传力带9,将基础底板11的一端与所述钻孔灌注桩一端与所述钻孔灌注桩1连接,将所述基础底板11的另一端与所述型钢传力带9连接,其中,所述基础底板11平行设置于所述支撑梁7的下部;
[0040]在此,待围檩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先开挖区和后开挖区,其中,后开挖区位于基坑的中心区域,所述先开挖区位于后开挖区的周围区域;设置在先开挖区的外围的钻孔灌注桩和三轴搅拌桩,其中,所述钻孔灌注桩和三轴搅拌桩相邻设置,三轴搅拌桩在钻孔灌注桩的外侧;设置在后开挖区的外围的钢管桩;设置在钢管桩和钻孔灌注桩之间的立柱桩。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钻孔灌注桩的顶部的内侧的围檩。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钢管桩的顶部的钢筋混凝土压顶梁。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坑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梁,所述支撑梁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海忠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