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评价缝洞型油藏调流效果的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11926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09: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评价缝洞型油藏调流效果的方法,包括:收集待评价井的动态单井资料,并确定与当前调流效果评价相关的各项关键参数,以及计算每项关键参数的实际评价系数;根据不同区域的缝洞型油田开发数据库,建立调流效果评价系数网络,评价系数网络包含每项关键参数在不同评价等级下的评价标准系数;基于调流效果评价系数网络和每项关键参数的实际评价系数,构建多元系数初始矩阵,并采用灰色关联法,将多元系数初始矩阵中不同评价等级下的系数进行归一处理,形成由各评价等级下的综合影响系数构成的加权矩阵,从而得到用来表征待评价井调流效果的单井评价系数。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对缝洞型油藏调流道的调流效果进行定量评价。评价。评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评价缝洞型油藏调流效果的方法及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缝洞型油藏调流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评价缝洞型油藏调流效果的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油藏,其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和溶洞,并且其基质部分基本不具有流体的渗流能力,储层中流体的流动主要依赖于裂缝与溶洞、溶洞与溶洞以及裂缝与裂缝之间的沟通。由于裂缝、溶洞的随机分布,一般情况下不会形成很好的裂缝

溶洞系统,因此,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非均质性特别强。
[0003]与砂岩油藏类似,缝洞型油藏通常采用注水施工来进行地层能量补充,水驱控制储量规模大,占比高,是长期稳产的主要资源基础。以塔河油田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塔河油田老区塔河四、六区水驱规模逐渐增大,2019年底控制储量为8175万吨,占地质储量的74%,如图1和图2所示,是老区长期稳产的主要资源基础。缝洞型油藏水驱开发后,随着水驱控制程度的增加,水驱控制储量也逐步加大。但此时,却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水驱控制的那部分储量并不一定会完全动用,往往由于缝洞型油藏强烈的非均质性,水驱动用储量很低,如:塔河四、六区的水驱未动用储量占比52%,如图3所示。如图3所示,大部分水驱控制储量未动用。分析这一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水驱过程中,注入水并不是向理想设计的路线进行驱替,往往由于地下裂缝或是断裂的发育,一般横向驱替的比例还是很低,平面分水量低。
[0004]从缝洞型油藏的地质背景和缝洞结构上来说,注入水未能有效驱替原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注入水沿断裂/暗河汇入底水,注入水垂向波及高(注入水无效体积大),平面波及低,平面波及效率低;

、一注一采时,注采井组的主通道为优势水流通道,容易发生水窜,因而造成次级通道未波及;

、一注多采时,注入水沿优势通道方向发生水窜,劣势通道方向未波及,类似于一注一采情况。鉴于此,一般需要对注入水进行流道调整,提高注入水的平面波及效率,增大平面分水量,但是注入调流剂时,调流剂的用量是多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0005]鉴于此,一般需要对注入水进行流道调整,提高注入水的平面波及效率,增大平面分水量。针对平面上优势水流通道的形成与流道调整技术的缺乏矛盾,缝洞型油藏流道调整技术是提高缝洞型油藏水驱采收率的关键技术,调流道的目的就是要控制水驱的优势流道,从而解决注入水沿优势流道无效循环的问题,进而扩大水驱波及体积。在调流道试验前期,许多学者主要是借用砂岩油藏堵水调剖的思路,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室内实验和矿场试验,证实了流道调整的有效性。但是流道调整后,效果如何以及如何定量评价调流道的效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0006]因此,现有技术需要提供一种适用于缝洞型油藏的调流道调流效果评价方案,以解决上述一个或几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评价缝洞型油藏调流效果的方法,包括:收集待评价井的动态单井资料,并确定与当前调流效果评价相关的各项关键参数,以及计算每项关键参数的实际评价系数;根据不同区域的缝洞型油田开发数据库,建立调流效果评价系数网络,所述评价系数网络包含每项关键参数在不同评价等级下的评价标准系数;基于所述调流效果评价系数网络和所述每项关键参数的实际评价系数,构建多元系数初始矩阵,并采用灰色关联法,将所述多元系数初始矩阵中不同评价等级下的系数进行归一处理,形成由各评价等级下的综合影响系数构成的加权矩阵,从而得到用来表征所述待评价井的调流效果的单井评价系数。
[0008]优选地,所述动态单井资料包括单井基本参数、动态生产资料、钻井数据和录井数据;所述关键参数包括自然递减率、含水率、分水量比、水驱缝洞储量控制程度、水驱缝洞储量动用程度和压力保持水平。
[0009]优选地,获取当前待评价井的动态生产曲线,利用所述动态生产曲线拟合预设的丙型水驱特征曲线,以确定水驱缝洞的控制储量,从而计算拟合曲线的斜率;获取与当前待评价井相关联的缝洞区域的体积,参考当前拟合曲线斜率,计算所述水驱缝洞储量控制程度的实际评价系数;获取当前缝洞区域的最终采出程度,基于此,根据当前缝洞区域的体积和所述当前拟合曲线斜率,计算所述水驱缝洞储量动用程度的实际评价系数。
[0010]优选地,利用如下表达式分别计算所述水驱缝洞储量控制程度的实际评价系数和所述水驱缝洞储量动用程度的实际评价系数:
[0011][0012][0013]其中,E
c
表示所述水驱缝洞储量控制程度的实际评价系数,E
M
表示所述水驱缝洞储量动用程度的实际评价系数,k表示当前拟合曲线斜率,V表示当前缝洞区域的体积,R
gm
表示当前缝洞区域的最终采出程度。
[0014]优选地,设定时间步步长,并按照所述步长将待评价井的生产时间划分为若干个时间连续的时间步;分别计算每个时间步内的自然递减率变化数据、含水率变化数据、分水量比变化数据;统计各类变化数据为正值、负值和零值的数量,根据统计结果分别计算所述自然递减率的实际评价系数、所述含水率的实际评价系数、和所述分水量比的实际评价系数。
[0015]优选地,根据待评价井在当前生产时刻下的地层压力、以及原始地层压力,计算所述压力保持水平的实际评价系数,其中,利用如下表达式计算所述压力保持水平的实际评价系数:
[0016][0017]其中,η表示所述压力保持水平的实际评价系数,p表示当前地层压力,p
i
表示原始地层压力。
[0018]优选地,将所述多元系数初始矩阵依次进行均值化算子计算处理、计算矩阵的标
准指标绝对差的处理、基于绝对差的极值加权放大技术、和列元素加权归一处理后,得到所述加权矩阵。
[0019]优选地,采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将所述加权矩阵中最大综合影响系数元素作为所述单井评价系数,并利用预设的等级系数评价标准网络,确定当前单井评价系数对应的评价等级。
[0020]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用于评价缝洞型油藏调流效果的系统,包括:实际评价系数计算模块,其配置为收集待评价井的动态单井资料,并确定与当前调流效果评价相关的各项关键参数,以及计算每项关键参数的实际评价系数;评价标准系数建立模块,其配置为根据不同区域的缝洞型油田开发数据库,建立调流效果评价系数网络,所述评价系数网络包含每项关键参数在不同评价等级下的评价标准系数;单井评价系数生成模块,其配置为基于所述调流效果评价系数网络和所述每项关键参数的实际评价系数,构建多元系数初始矩阵,并采用灰色关联法,将所述多元系数初始矩阵中不同评价等级下的系数进行归一处理,形成由各评价等级下的综合影响系数构成的加权矩阵,从而得到用来表征所述待评价井的调流效果的单井评价系数。
[0021]优选地,所述动态单井资料包括单井基本参数、动态生产资料、钻进钻井数据和录井数据;所述关键参数包括自然递减率、含水率、分水量比、水驱缝洞储量控制程度、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评价缝洞型油藏调流效果的方法,包括:收集待评价井的动态单井资料,并确定与当前调流效果评价相关的各项关键参数,以及计算每项关键参数的实际评价系数;根据不同区域的缝洞型油田开发数据库,建立调流效果评价系数网络,所述评价系数网络包含每项关键参数在不同评价等级下的评价标准系数;基于所述调流效果评价系数网络和所述每项关键参数的实际评价系数,构建多元系数初始矩阵,并采用灰色关联法,将所述多元系数初始矩阵中不同评价等级下的系数进行归一处理,形成由各评价等级下的综合影响系数构成的加权矩阵,从而得到用来表征所述待评价井的调流效果的单井评价系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单井资料包括单井基本参数、动态生产资料、钻井数据和录井数据;所述关键参数包括自然递减率、含水率、分水量比、水驱缝洞储量控制程度、水驱缝洞储量动用程度和压力保持水平。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当前待评价井的动态生产曲线,利用所述动态生产曲线拟合预设的丙型水驱特征曲线,以确定水驱缝洞的控制储量,从而计算拟合曲线的斜率;获取与当前待评价井相关联的缝洞区域的体积,参考当前拟合曲线斜率,计算所述水驱缝洞储量控制程度的实际评价系数;获取当前缝洞区域的最终采出程度,基于此,根据当前缝洞区域的体积和所述当前拟合曲线斜率,计算所述水驱缝洞储量动用程度的实际评价系数。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如下表达式分别计算所述水驱缝洞储量控制程度的实际评价系数和所述水驱缝洞储量动用程度的实际评价系数:量控制程度的实际评价系数和所述水驱缝洞储量动用程度的实际评价系数:其中,E
c
表示所述水驱缝洞储量控制程度的实际评价系数,E
M
表示所述水驱缝洞储量动用程度的实际评价系数,k表示当前拟合曲线斜率,V表示当前缝洞区域的体积,R
gm
表示当前缝洞区域的最终采出程度。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设定时间步步长,并按照所述步长将待评价井的生产时间划分为若干个时间连续的时间步;分别计算每个时间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龙林会喜王强尚根华杨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