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强化烟油渗透的雾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11409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1 17: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强化烟油渗透的雾化装置,包括:置于外壳内的多孔陶瓷雾化芯,所述多孔陶瓷雾化芯具有吸液面,所述多孔陶瓷雾化芯与所述吸液面相背离一侧具有呈凸曲面形状的雾化面,所述雾化面表面设有发热元件或者所述多孔陶瓷芯内部在所述吸液面与雾化面之间设有发热元件,所述外壳设有空气进口供外界空气流入,所述雾化面位于所述空气进口下游,且所述雾化面与所述外壳之间的间隙的截面积沿着气流方向渐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提高多孔陶瓷导油速率和雾化装置出雾量。导油速率和雾化装置出雾量。导油速率和雾化装置出雾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强化烟油渗透的雾化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电子雾化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强化烟油渗透的雾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子雾化是指通过加热或超声波震荡的方式将液体雾化为气凝胶小颗粒。随着雾化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目前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活家居领域和医疗领域,如生活中常见的加湿器、香薰机和医学上的雾化治疗等。
[0003]电子雾化装置主要由雾化器和电源装置构成,其中雾化器的核心部件为多孔陶瓷发热芯,烟油从该多孔陶瓷发热芯的吸液面进入并渗透到雾化面,被设置在雾化面附近的加热元件加热雾化,产生烟油蒸气,该烟油蒸气被流经雾化面的空气冷却后形成肉眼可见的烟雾或气溶胶,并被空气携带着随后进入吸嘴中供用户抽吸。目前,市面上现有的多孔陶瓷发热芯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雾化面为平面或多个平面构成的折面,该平面或折面迎着气流通道设置且与气流通道垂直(如图1所示),这样的雾化面对于空气气流存在较大阻力,空气气流流到此会受阻变慢,而后续空气气流速度不变的情况下,遇到前面变慢的空气气流则会趋于绕开该变慢的空气气流,还未接触到雾化面就提前绕流了,存在绕障效应,这就导致一部分烟油蒸气没有接触到该空气而未被冷却成烟雾,或者产生的烟雾没有被空气流及时携带离开雾化面,这均降低了出雾量;二是多孔陶瓷导油速率慢于雾化面雾化速率时会导致加热元件干烧糊芯的问题。一种解决干烧糊芯问题的方法是使用大孔径或大孔隙率的多孔陶瓷以提高导油速率,但大孔径或大孔隙率会导致多孔陶瓷雾化芯漏油概率上升,在提升导油速率和降低漏油率方面存在两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强化烟油渗透的雾化装置,包括:置于外壳内的多孔陶瓷雾化芯,所述多孔陶瓷雾化芯具有吸液面,所述多孔陶瓷雾化芯与所述吸液面相背离一侧具有呈凸曲面形状的雾化面,所述雾化面表面设有发热元件或者所述多孔陶瓷芯内部在所述吸液面与雾化面之间设有发热元件,所述外壳设有空气进口供外界空气流入,所述雾化面位于所述空气进口下游,且所述雾化面与所述外壳之间的间隙的截面积沿着气流方向渐小。
[0005]优选的,所述凸曲面为半圆柱面或半球面或圆锥面。
[0006]优选的,所述多孔陶瓷雾化芯具有烟油槽,所述烟油槽的底面和/或侧面构成所述吸液面。
[0007]优选的,所述发热元件为发热面、发热带或发热丝,贴合在所述雾化面上。
[0008]优选的,所述烟油槽的截面积从槽口到槽底渐小。
[0009]优选的,所述多孔陶瓷雾化芯内还设有与所述吸液面流体连通的烟油储仓。
[0010]优选的,所述雾化面与所述外壳之间的间隙下游连通至出烟口。
[0011]优选的,所述多孔陶瓷的孔隙率为30%~70%,孔径为5μm~100μm,厚度为1mm~
6mm。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3]1.本技术将雾化面设成凸曲面,凸曲面这种流线型的方式显著的减少了气流阻力,明显减弱了绕障效应,有利于空气充分到达雾化面并将雾化面上蒸发出来的烟油蒸气冷却并携带走,提高了出雾量;
[0014]2.雾化面的凸曲面设计使得其与所述外壳之间的间隙的截面积沿着气流方向渐小,根据伯努利原理,截面积变小则气体流速增加,气体压强降低,这导致吸液面与雾化面之间的压差增大,该增大的压差作用在烟油上可提高烟油渗透穿过多孔陶瓷的速率,可在不增加多孔陶瓷孔径和孔隙率的基础上,加大多孔陶瓷导油速率,且不至于增加漏油风险。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传统的多孔陶瓷雾化芯的雾化面与气流通道相对关系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的多孔陶瓷雾化芯的雾化面与气流通道的相对关系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多孔陶瓷雾化芯立体示意图。
[0018]图4是实施例各部件示意图。
[0019]图5是实施例正面截面图。
[0020]图6是实施例侧面截面图。
[0021]图中:1

多孔陶瓷雾化芯、2

外壳、3

密封套、4

上座体、5

封油套、6

下座体、11
‑ꢀ
烟油槽、12

吸液面、13

雾化面、14

发热元件、21

空气进口、22

出烟口、23

烟油储仓、 41

容置空间、42

过气窗口、51

出气通道、61

雾化腔、62

下座体进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以方便技术人员理解。
[0023]由图1

6可知,在本实施例中:
[0024]一种强化烟油渗透的雾化装置,最外部为外壳2,外壳2内部包括下座体6、设置于下座体6上的多孔陶瓷雾化芯1、套设于多孔陶瓷雾化芯1上的密封套3、设置于下座体6上方并抵压在密封套3上的上座体4以及套设在上座体4上的封油套5,密封套3实现多孔陶瓷雾化芯1与上座体4、下座体6之间的密封,下座体6以与上座体4上的凸起位形成卡扣配合。
[0025]多孔陶瓷雾化芯1中的多孔陶瓷的孔隙率为30%~70%,孔径为5μm~100μm,厚度为1mm~6mm。多孔陶瓷雾化芯1具有烟油槽11,烟油槽11的底面和/或侧面构成吸液面12,与吸液面12相背离一侧具有呈凸曲面形状的雾化面13,凸曲面为半圆柱面或半球面或圆锥面,本实施例采用半圆柱面。雾化面13表面设有发热元件14或者所述多孔陶瓷芯1内部在所述吸液面12与雾化面13之间设有发热元件14,发热元件14为发热面、发热带或发热丝,贴合在雾化面13上。
[0026]外壳2设有空气进口21供外界空气流入,雾化面13位于所述空气进口21下游,且雾化面13与外壳2之间的间隙的截面积沿着气流方向渐小。外壳2还设有出烟口22,雾化面13 与所外壳2之间的间隙下游连通至出烟口22。
[0027]下座体6的底部与多孔陶瓷雾化芯1之间有一定的间隔,该间隔形成雾化腔61,下
座体 6的底部设有下座体进气口62,下座体进气口62与外壳2上的空气进口21联通,空气从空气进口21进入并通过下座体进气口62进入雾化腔61并和油烟蒸汽冷凝形成烟雾或气溶胶,然后随着空气继续流动。
[0028]下座体6的横截面为呈椭圆形的扁柱状,其底面内凹形成有两个容置槽63,容置槽63 内容置电极元件7,电极元件7的材质为易车铁,下座体6与外壳2卡扣连接,下座体6上还设有供发热元件14各引线穿出的引线槽。
[0029]密封套3为中空结构,内壁尺寸等于或小于多孔陶瓷雾化芯1的外壁尺寸,从而紧密地套设在多孔陶瓷雾化芯1的外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强化烟油渗透的雾化装置,其包括置于外壳(2)内的多孔陶瓷雾化芯(1),所述多孔陶瓷雾化芯(1)具有吸液面(12),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陶瓷雾化芯(1)与所述吸液面(12)相背离一侧具有呈凸曲面形状的雾化面(13),所述雾化面(13)表面设有发热元件(14)或者所述多孔陶瓷雾化芯(1)内部在所述吸液面(12)与雾化面(13)之间设有发热元件(14),所述外壳(2)设有空气进口(21)供外界空气流入,所述雾化面(13)位于所述空气进口(21)下游,且所述雾化面(13)与所述外壳(2)之间的间隙的截面积沿着气流方向渐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曲面为半圆柱面或半球面或圆锥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春嵘赖桂生钟妙伟包正兵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长能汇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