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设备用智能安装托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10234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1 17: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力设备用智能安装托举装置,属于电力设备技术领域,解决了电力设备在托举过程中固定不牢稳的技术问题。其包括基座,基座的上表面固定设有多个竖直向上延伸的导杆,导杆上滑动连接有底座,底座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凹槽的内底面上且贴附凹槽的前、后、左、右四侧壁固定设有竖直向上延伸的侧板。其中后侧板上固定安装有红外传感器,左侧板上固定设有第一电动推杆,右侧板上固定设有与第一电动推杆相对应的第二电动推杆。第一电动推杆的右端固定设有第一挤压板,第二电动推杆的左端固定设有第二挤压板,且第一挤压板与第二挤压板相对的侧面上均设有若干球状凸起。底座上连接有用于驱动底座沿导杆做上下移动的驱动装置。动装置。动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力设备用智能安装托举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力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电力设备用智能安装托举装置。

技术介绍

[0002]19世纪首先成功地实现了直流输电,后因受电压提不高的限制,输电容量大体与输电电压的平方成比例,19世纪末为交流输电所取代。交流输电的成功,迎来了20世纪电气化时代。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直流输电又有新发展,与交流输电相配合,形成交直流混合的电力系统。输电线路按结构形式可分为架空输电线路和地下输电线路。前者由线路杆塔、导线、绝缘子等构成,架设在地面上;后者主要用电缆,敷设在地下或水下。电能的传输,它和变电、配电、用电一起,构成电力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输电,把相距甚远的可达数千千米的发电厂和负荷中心联系起来,使电能的开发和利用超越地域的限制。和其他能源的传输,如输煤、输油等相比,输电的损耗小、效益高、灵活方便、易于调控、环境污染少。在电力设备安装或者运输搬运过程中,对于较重的电力设备,现有技术中是通过多名工人合作,对电力设备进行搬运。非常消耗人力,而且效率低,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另外,如果需要将电力设备搬运到较高的位置则要用到托举装置,现有的托举装置的托举底板是一整块平面,电力设备托举时需要用绳子将电力设备捆扎牢固,捆扎速度很慢,且尽管捆扎了很多的绳子,在托举过程中电力设备依然容易发生晃动,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电力设备用智能安装托举装置,解决了电力设备在托举过程中固定不牢稳的技术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力设备用智能安装托举装置,其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上表面固定设有多个竖直向上延伸的导杆,所述导杆上滑动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底面上且贴附凹槽的前、后、左、右四侧壁固定设有竖直向上延伸的侧板,后侧板上固定安装有红外传感器,左侧板上固定设有第一电动推杆,右侧板上固定设有与所述第一电动推杆相对应的第二电动推杆,第一电动推杆的右端固定设有第一挤压板,第二电动推杆的左端固定设有第二挤压板,且所述第一挤压板与第二挤压板相对的侧面上均设有若干球状凸起;所述底座上连接有用于驱动底座沿所述导杆做上下移动的驱动装置。
[0005]进一步的,所述导杆为四个,所述底座的左侧壁上固定设有两个左套箍,所述左套箍滑动套接在两个位于底座左方的导杆上;所述底座的右侧壁上固定设有两个右套箍,所述右套箍滑动套接在两个位于底座右方的导杆上;所述第一电动推杆为三个且并排设置,所述第二电动推杆为三个且并排设置,所述第一挤压板为柔性材质且呈长方体状,三个第一电动推杆的右端均与第一挤压板的左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挤压板为柔性材质且呈长方体状,三个第二电动推杆的左端均与第二挤压板的右侧壁固定连接。
[0006]进一步的,所述基座的上表面且位于两个右导杆的右方固定设有竖直向上延伸的
两个竖杆,所述竖杆前后方向并排排布;所述底座的两个右套箍之间设有横杆,所述横杆的前、后两端分别与两个右套箍的侧壁固定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横杆上的拉绳;两个右导杆之间固定设有第一杆,所述第一杆的前、后两端分别与两个右导杆的上端侧壁固定连接,第一杆上滑动套设有第一滑轮,两个竖杆之间固定设有第二杆,所述第二杆与第一杆相对应设置,第二杆上滑动套设有第二滑轮,两个竖杆之间且位于第二杆的下方设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竖杆、后竖杆转动连接,所述转轴上固定套设有收线筒;所述拉绳依次绕过第一滑轮、第二滑轮并连接在收线筒上。
[0008]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基座上表面的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通过联轴器连接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另一端与前竖杆转动连接,传动轴上固定设有第一带轮;所述转轴上固定设有与所述第一带轮相对应的第二带轮,第一带轮与第二带轮之间通过传动带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基座的上表面固定设有电控装置,所述电控装置与所述电机电连接;所述电控装置与所述红外传感器电连接,红外传感器采用的型号为INIR

ME传感器。
[0010]进一步的,所述导杆的上端侧壁上固定设有用于限制所述底座上升最大高度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下表面固定设有橡胶层。
[0011]进一步的,所述基座的上表面且位于所述底座的下方设置有缓冲装置。
[0012]进一步的,所述缓冲装置包括开设在所述基座上表面的槽口,所述槽口的内部固定设有竖直向上延伸的弹簧,所述弹簧的上端固定盖设有缓冲帽,所述缓冲帽的下端侧壁固定设有滑头;所述槽口的内壁上开设有与所述滑头相对应的滑槽,所述滑头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
[0013]进一步的,所述基座的左下端设有两个轮子,基座的右上表面固定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下端设有两个万向轮,连接部的侧壁上固定设有手拉杆。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在底座的上表面开设凹槽,并沿着凹槽的内侧壁设置竖直向上的侧板,凹槽用于放置待托举的电力设备,侧板的作用是防护电力设备从侧边脱落,在侧板上设置红外传感器,第一电动推杆和第二电动推杆以及两个挤压板,当电力设备放置到凹槽内部以后,红外传感器感应到有物体存在,第一电动推杆和第二电动推杆开始伸长,两个挤压板相向对运动,第一挤压板和第二挤压板把电力设备夹在中间并夹紧使其牢稳。同时通过在两个挤压板相对的侧面上设置凸起,凸起的作用是增加挤压板与电力设备之间的摩擦力,使电力设备在托举的过程中更加牢固、平稳。在电力设备托举时无需用绳子将电力设备捆扎,待托举的电力设备放置凹槽内以后,第一挤压板和第二挤压板对电力设备进行自动夹紧,夹持速度快,无需人工参与,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图1中收线筒左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图1中第一杆右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底座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底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底座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缓冲装置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图7中A放大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图1中B放大图。
[0016]图中:1、基座
ꢀꢀ
2、导杆
ꢀꢀ
3、底座
ꢀꢀ
4、凹槽
ꢀꢀ
5、侧板
ꢀꢀ
6、红外传感器
ꢀꢀ
7、第一电动推杆
ꢀꢀ
8、第二电动推杆
ꢀꢀ
9、第一挤压板
ꢀꢀ
10、第二挤压板
ꢀꢀ
11、凸起
ꢀꢀ
12、左套箍
ꢀꢀ
13、右套箍
ꢀꢀ
14、竖杆
ꢀꢀ
15、横杆
ꢀꢀ
16、拉绳
ꢀꢀ
17、第一杆
ꢀꢀ
18、第一滑轮
ꢀꢀ
19、第二杆
ꢀꢀ
20、第二滑轮
ꢀꢀ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力设备用智能安装托举装置,包括基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的上表面固定设有多个竖直向上延伸的导杆(2),所述导杆(2)上滑动连接有底座(3),所述底座(3)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4),所述凹槽(4)的内底面上且贴附凹槽(4)的前、后、左、右四侧壁固定设有竖直向上延伸的侧板(5),后侧板(5)上固定安装有红外传感器(6),左侧板(5)上固定设有第一电动推杆(7),右侧板(5)上固定设有与所述第一电动推杆(7)相对应的第二电动推杆(8),第一电动推杆(7)的右端固定设有第一挤压板(9),第二电动推杆(8)的左端固定设有第二挤压板(10),且所述第一挤压板(9)与第二挤压板(10)相对的侧面上均设有若干球状凸起(11);所述底座(3)上连接有用于驱动底座(3)沿所述导杆(2)做上下移动的驱动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设备用智能安装托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杆(2)为四个,所述底座(3)的左侧壁上固定设有两个左套箍(12),所述左套箍(12)滑动套接在两个位于底座(3)左方的导杆(2)上;所述底座(3)的右侧壁上固定设有两个右套箍(13),所述右套箍(13)滑动套接在两个位于底座(3)右方的导杆(2)上;所述第一电动推杆(7)为三个且并排设置,所述第二电动推杆(8)为三个且并排设置,所述第一挤压板(9)为柔性材质且呈长方体状,三个第一电动推杆(7)的右端均与第一挤压板(9)的左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挤压板(10)为柔性材质且呈长方体状,三个第二电动推杆(8)的左端均与第二挤压板(10)的右侧壁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设备用智能安装托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的上表面且位于两个右导杆(2)的右方固定设有竖直向上延伸的两个竖杆(14),所述竖杆(14)前后方向并排排布;所述底座(3)的两个右套箍(13)之间设有横杆(15),所述横杆(15)的前、后两端分别与两个右套箍(13)的侧壁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设备用智能安装托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横杆(15)上的拉绳(16);两个右导杆(2)之间固定设有第一杆(17),所述第一杆(17)的前、后两端分别与两个右导杆(2)的上端侧壁固定连接,第一杆(17)上滑动套设有第一滑轮(18),两个竖杆(14)之间固定设有第二杆(19),所述第二杆(19)与第一杆(1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佳宇张占营王鑫席晟哲田雨元亮胡明迪王远王琪闫娇孙文强孙浩然赵悠悠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安阳供电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