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08641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2: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系统,包括进水管、布水管和厌氧处理池,其中所述厌氧处理池上端设有过渡室,且所述进水管与所述过渡室连通,所述布水管设于厌氧处理池中部,且所述过渡室流出的水流入所述布水管中,所述厌氧处理池下部形成厌氧区,且污泥泥床沉积于所述厌氧区中,所述厌氧处理池上部形成填料区,且填料区分设于布水管两侧,所述填料区和厌氧区之间通过带有通孔的隔板分开,且隔板下侧的厌氧区内设有三相分离器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厌氧污泥颗粒化过程和厌氧区正常处理过程同时进行,提高了处理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废水生物处理
,具体地说是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污染治理技术,它与化学和物化处理技术相比,不仅处理效果好,而且处理费用低,而厌氧废水处理技术中,颗粒污泥对厌氧反应器处理废水效果有较大影响。
[0003]厌氧颗粒污泥是由产甲烷菌等构成的自凝聚体,其具有良好的沉淀性能和产甲烷活性。厌氧反应器中厌氧污泥颗粒化是一个复杂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过程,一般开始阶段为细菌与基体的吸引粘连过程,而后微生物聚集体形成,最终出现成熟颗粒污泥。厌氧颗粒污泥具有污泥量大、沉降速度快、微生物种类丰富、抗有机负荷冲击能力强以及良好的有毒物质和重金属污染物去除性能,因此在厌氧反应器处理
获得广泛应用。但厌氧污泥颗粒化速度慢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厌氧反应器处理技术的发展,由于厌氧污泥颗粒化速度慢,因此成熟的厌氧颗粒污泥资源少,价格高昂,进而导致成本上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系统,使厌氧污泥颗粒化过程和厌氧区正常处理过程同时进行,提高了处理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6]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系统,包括进水管、布水管和厌氧处理池,其中所述厌氧处理池上端设有过渡室,且所述进水管与所述过渡室连通,所述布水管设于厌氧处理池中部,且所述过渡室流出的水流入所述布水管中,所述厌氧处理池下部形成厌氧区,且污泥泥床沉积于所述厌氧区中,所述厌氧处理池上部形成填料区,且填料区分设于布水管两侧,所述填料区和厌氧区之间通过带有通孔的隔板分开,且隔板下侧的厌氧区内设有三相分离器组件。
[0007]所述三相分离器组件包括三相分离器和对称设于三相分离器上侧的连接板组件,所述连接板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其中第一连接板上端固定于厌氧处理池中,第一连接板下端通过连接螺杆与第二连接板上端连接,并且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形成空隙,第二连接板下端与三相分离器相连。
[0008]所述厌氧处理池内设有安装垛,各个隔板端部和各个连接板组件上端均安装于对应的安装垛上,并且所述隔板与三相分离器组件一一对应。
[0009]所述过渡室内设有弯管,所述厌氧处理池上侧设有布水槽,并且所述弯管出水端以及所述布水管上端均与所述布水槽连通。
[0010]所述布水管下端呈扩口的喇叭状。
[0011]所述厌氧处理池一侧设有循环池,所述过渡室通过一个循环管与所述循环池连
接。
[0012]所述填料区上侧设有出水槽,并且所述出水槽两侧设有浮渣挡板。
[0013]本技术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0014]本技术在厌氧区进行正常厌氧处理的同时,微生物细菌在填料区内生产繁殖聚集形成成熟颗粒污泥,从而使厌氧污泥颗粒化过程和厌氧区正常处理过程同时进行,并且厌氧污泥颗粒能够源源不断地透过隔板落入厌氧区中,从而给厌氧区增加生物量,形成良性循环,提高了处理效率,同时也减少了传统厌氧反应器污泥流失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中的A

A视图,
[0017]图3为图2中三相分离器组件的放大示意图,
[0018]图4为图3中三相分离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9]其中,1为进水管,2为过渡室,3为弯管,4为布水槽,5为布水管,6为厌氧区,7为三相分离器组件,701为三相分离器,702为第一连接板,703为第二连接板,704为连接螺杆,8为隔板,801为安装垛,9为填料区,10为出水槽,11为厌氧处理池,12为循环管,13为循环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
[0021]如图1~4所示,本技术包括进水管1、布水管5和厌氧处理池11,其中所述厌氧处理池11上端设有过渡室2,且所述进水管1一端与水解池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过渡室2连通,所述布水管5设于厌氧处理池11中部,且所述过渡室2流出的水流入所述布水管5中,所述厌氧处理池11下部形成厌氧区6,且污泥泥床沉积于所述厌氧区6中,所述厌氧处理池11上部形成填料区9,且填料区9分设于布水管5两侧,所述填料区9和厌氧区6之间通过带有通孔的隔板8分开,且隔板8下侧的厌氧区6内设有三相分离器组件7。本技术工作时,废水依次经过所述进水管1、过渡室2和布水管5流入厌氧处理池11的厌氧区6中,并且废水自下而上流动与厌氧区6内的污泥泥床充分接触后,再通过三相分离器组件7进行气、水、泥的分离,其中废水经过三相分离器组件7后经由所述隔板8的通孔进入填料区9,微生物细菌在填料区9的填料上附着并生长繁殖,经过累积后会形成厌氧污泥颗粒,并源源不断地透过隔板8落入厌氧区6中,从而给厌氧区6增加生物量,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效率同时也降低了成本。所述填料区9中的填料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且为市购产品,本实施例中的填料生产厂家为宜兴蓝水,另外本实施例中,所述隔板8上的通孔直径为2cm,而微生物细菌生长形成的厌氧污泥颗粒一般直径不超过30微米,可以顺利通过隔板8通孔落入厌氧区6,本实施例中采用产甲烷菌或厌氧氨氧菌等微生物菌种,其能够附着在填料上生长,此为本领域公知技术。
[0022]如图2~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三相分离器组件7包括三相分离器701和对称设于三相分离器701上侧的连接板组件,所述连接板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702和第二连接板703,其中第一连接板702上端固定于厌氧处理池11中,第一连接板702下端通过连接螺杆704与第二连接板703上端连接,并且第一连接板702与第二连接板703之间形成空隙,第二连接板703下端与三相分离器701相连。本技术工作时,废水一方面经由三相分离器701
上升流入上方,另一方面经由第一连接板702和第二连接板703之间的空隙流入三相分离器701上方,如图3所示,由于连接板组件对称设于三相分离器701上方两侧,可阻挡污泥落在厌氧区6中,仅使废水流入。
[0023]所述三相分离器701为本领域公知技术,比如CN212246401U专利中就公开了一种集三相分离器于一体的厌氧反应污水处理装置,如图4所示,所述三相分离器701内部设有多个锥形或倒三角形的滑泥板7011。本技术工作时,微生物细菌生长形成的厌氧污泥颗粒先穿过隔板8的通孔,然后再由三相分离器701各个滑泥板7011之间的空隙落入厌氧区6下部的污泥泥床上,同时三相分离器701两侧的连接板组件对称呈倒三角形设置,也促使厌氧污泥颗粒向下滚动至三相分离器701处,不会在连接板之间存留。
[0024]如图3所示,所述厌氧处理池11内设有安装垛801,各个隔板8端部和各个连接板组件上端均安装于对应的安装垛801上,并且所述隔板8与三相分离器组件7一一对应。
[0025]如图1所示,所述过渡室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管(1)、布水管(5)和厌氧处理池(11),其中所述厌氧处理池(11)上端设有过渡室(2),且所述进水管(1)与所述过渡室(2)连通,所述布水管(5)设于厌氧处理池(11)中部,且所述过渡室(2)流出的水流入所述布水管(5)中,所述厌氧处理池(11)下部形成厌氧区(6),且污泥泥床沉积于所述厌氧区(6)中,所述厌氧处理池(11)上部形成填料区(9),且填料区(9)分设于布水管(5)两侧,所述填料区(9)和厌氧区(6)之间通过带有通孔的隔板(8)分开,且隔板(8)下侧的厌氧区(6)内设有三相分离器组件(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厌氧颗粒污泥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分离器组件(7)包括三相分离器(701)和对称设于三相分离器(701)上侧的连接板组件,所述连接板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702)和第二连接板(703),其中第一连接板(702)上端固定于厌氧处理池(11)中,第一连接板(702)下端通过连接螺杆(704)与第二连接板(703)上端连接,并且第一连接板(702)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光刘旭马庆平吕苏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光大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