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充电口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85432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1: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充电口结构,包括:安装壳,包括充电口;盖板机构,与所述安装壳滑动连接,所述盖板机构具有驱使所述充电口闭合的关闭状态和驱使所述充电口打开的开启状态: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安装壳上,且与所述盖板机构传动连接;以及紧急解锁杆,活动设置在所述安装壳上,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壳外;其中,所述盖板机构响应于所述紧急解锁杆的操作而自所述关闭状态朝着所述开启状态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充电口结构能够实现充电口自动滑动式开闭,提高了安全性和便捷性,通过设置紧急解锁杆,当遇到无法自动打开充电口时,可通过移动紧急解锁杆的方式使盖板机构移向开启状态,从而提高突发状况下的适应性,使用户使用体验更佳。使用体验更佳。使用体验更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充电口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充电
,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充电口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电动汽车是通过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的交通工具。这类汽车一般会在车身上设置盖板,盖板可以开启或关闭充电口,充电枪通过充电口向车内电池进行充电。
[0003]现有的盖板通常采用翻转式或者平移滑动式结构以开启或关闭充电口。由于电动汽车充电时间往往较长,采用翻转式结构,盖板裸露在外的时间也较长,容易沾染水和灰尘,当盖上盖板后容易形成短路,且由于盖板在打开时相对车体凸出,容易剐蹭和产生安全事故。而采用平移滑动式结构,其虽能够解决翻转式盖板带来的缺点,但是手动推拉盖板操作不便,而采用电动推拉结构,电动结构存在一定的故障率,当行车电脑或者驱动结构一旦出现故障,将无法使盖板打开,进而导致车辆电能不足无法行驶,这种情况将会对用户造成极大的困扰。
[0004]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充电口结构,减少安全隐患,且提高使用体验。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车辆充电口结构,包括:安装壳,包括充电口;盖板机构,与所述安装壳滑动连接,所述盖板机构具有驱使所述充电口闭合的关闭状态和驱使所述充电口打开的开启状态: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安装壳上,且与所述盖板机构传动连接;以及紧急解锁杆,活动设置在所述安装壳上,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壳外;其中,所述盖板机构响应于所述紧急解锁杆的操作而自所述关闭状态朝着所述开启状态移动。
[0007]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壳包括:充电腔,具有所述充电口;收纳腔,用于收容所述驱动机构;其中,驱动机构可驱动所述盖板机构在所述充电腔和所述收纳腔间往返移动。
[0008]进一步地,所述充电腔的内壁上设有引导所述盖板机构滑动的第一引导槽,所述收纳腔的内壁上设有引导所述盖板机构滑动的第二引导槽,所述盖板机构分别与所述第一引导槽和所述第二引导槽滑动配合。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导槽具有远离所述收纳腔的第一端和靠近所述收纳腔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引导槽朝着远离所述充电口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二引导槽具有靠近所述充电腔的第三端和远离所述充电腔的第四端,在所述第三端至所述第四端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引导槽朝着远离所述充电口的方向倾斜设置。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引导槽包括:弯曲段,具有所述第三端;线性段,具有所述第四
端;其中,所述弯曲段自与所述线性段相接的端部至所述第三端朝向所述充电口弯曲。
[0011]进一步地,所述盖板机构包括:滑动架,包括与所述充电腔滑动配合的前部和与所述收纳腔滑动配合的后部;牵引架,与所述后部相接,所述牵引架与所述驱动机构传动连接;以及活动盖板,设置在所述滑动架上;其中,所述滑动架响应于所述牵引架的牵引而移动至所述开启状态或所述关闭状态。
[0012]进一步地,所述牵引架包括:牵引架本体,位于所述收纳腔中,且与所述后部相铰接;齿条,与所述牵引架本体固定连接;其中,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齿条相啮合。
[0013]进一步地,所述滑动架上固定设置有第一铰接部,所述牵引架上转动设置有第二铰接部,所述第一铰接部和所述第二铰接部转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二铰接部具有限制所述滑动架自所述关闭状态切换至所述开启状态的自锁状态和解除限制的解锁状态,所述第二铰接部响应于所述牵引架的移动而自所述自锁状态切换至所述解锁状态。
[0014]进一步地,所述充电腔朝向所述收纳腔的内壁上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前部对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位置处设有第二连接部,当所述盖板机构处于所述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嵌设配合。
[0015]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件;齿轮组件,分别与所述齿条和所述驱动件传动连接;其中,所述驱动件可驱动所述齿轮组件转动,并带动所述齿条沿其长度方向移动。
[0016]进一步地,所述紧急解锁杆包括:杆体部,活动设置在所述安装壳上;推动件,设置在所述杆体部上,并朝着所述牵引架延伸;以及拉动部,与所述杆体部相接,并位于所述安装壳外;其中,所述牵引架上设有引导斜面,所述推动件与所述引导斜面相接触,所述引导斜面可将所述杆体部移动方向上的作用力转换为所述牵引架移动方向上的推力,所述牵引架响应于所述杆体部的活动,而带动所述滑动架移向所述收纳腔。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中盖板机构以滑动方式实现开启或者关闭,在充电过程中盖板机构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不易因盖板机构开启而引起剐蹭和产生安全事故;盖板机构通过驱动机构实现自动打开或者关闭,操作便捷,盖板机构开启和关闭动作更加准确,也防止人为手动操作不当的情况发生;此外,由于设置了紧急解锁杆,当遇到驱动机构或者行车电脑故障而导致盖板机构无法打开时,通过移动紧急解锁杆,能够使盖板机构自关闭状态向着开启状态移动,以便于打开充电口,从而提高突发状况下的适应性,使用户使用体验更佳。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车辆充电口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车辆充电口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0020]图3是图2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1]图4是本技术中安装壳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本技术中壳体与齿条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是本技术中盖板机构和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是图6在另一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8是本技术中牵引架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9是本技术车辆充电口结构与车壳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
[0028]1、安装壳;11、壳体;11a、底侧;11b、第一侧;11c、第二侧;11d、第三侧;11e、第四侧;111、隔板;112、充电腔;113、收纳腔;114、第一引导槽;1141、第一端;1142、第二端;115、第二引导槽;1151、第三端;1152、第四端;1153、弯曲段;1154、线性段;116、第一导向部;117、第二导向部;118、第一连接部;12、固定盖板;121、充电口;2、盖板机构;21、滑动架;211、前部;212、后部;213、柱脚;214、第二连接部;215、第一铰接部;216、铰接轴;22、牵引架;221、牵引架本体;2211、引导斜面;2212、第二铰接部;2213、抵持部;222、齿条;23、活动盖板;24、密封件;3、驱动机构;31、驱动件;32、齿轮组件;321、主动轮;322、第一从动轮;323、第二从动轮;324、第三从动轮;4、紧急解锁杆;41、杆体部;42、推动件;43、拉动部;5、充电头;6、车壳;61、避让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充电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壳(1),包括充电口(121);盖板机构(2),与所述安装壳(1)滑动连接,所述盖板机构(2)具有驱使所述充电口(121)闭合的关闭状态和驱使所述充电口(121)打开的开启状态:驱动机构(3),设置在所述安装壳(1)上,且与所述盖板机构(2)传动连接;以及紧急解锁杆(4),活动设置在所述安装壳(1)上,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壳(1)外;其中,所述盖板机构(2)响应于所述紧急解锁杆(4)的操作而自所述关闭状态朝着所述开启状态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充电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1)包括:充电腔(112),具有所述充电口(121);收纳腔(113),用于收容所述驱动机构(3);其中,驱动机构(3)可驱动所述盖板机构(2)在所述充电腔(112)和所述收纳腔(113)间往返移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充电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腔(112)的内壁上设有引导所述盖板机构(2)滑动的第一引导槽(114),所述收纳腔(113)的内壁上设有引导所述盖板机构(2)滑动的第二引导槽(115),所述盖板机构(2)分别与所述第一引导槽(114)和所述第二引导槽(115)滑动配合。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充电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槽(114)具有远离所述收纳腔(113)的第一端(1141)和靠近所述收纳腔(113)的第二端(1142),在所述第一端(1141)至所述第二端(1142)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引导槽(114)朝着远离所述充电口(121)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二引导槽(115)具有靠近所述充电腔(112)的第三端(1151)和远离所述充电腔(112)的第四端(1152),在所述第三端(1151)至所述第四端(1152)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引导槽(115)朝着远离所述充电口(121)的方向倾斜设置。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充电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导槽(115)包括:弯曲段(1153),具有所述第三端(1151);线性段(1154),具有所述第四端(1152);其中,所述弯曲段(1153)自与所述线性段(1154)相接的端部至所述第三端(1151)朝向所述充电口(121)弯曲。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充电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机构(2)包括:滑动架(21),包括与所述充电腔(112)滑动配合的前部(211)和与所述收纳腔(113)滑动配合的后部(212);牵引架(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拓张康纳
申请(专利权)人:沃柏模塑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