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乳酸菌和白藜芦醇的联合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507970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1: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微生物制剂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乳酸菌和白藜芦醇的联合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联合制剂内载入白藜芦醇的纳米颗粒和乳酸菌,可提高白藜芦醇的溶解性和稳定性,并将益生菌共同载入微囊中,还可以提高活菌在上消化道中的存活率,并实现白藜芦醇与活菌同时靶向递送至肠道菌群,提高两种药物的联合活性,发挥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对治疗结肠炎具有一定的效果。结肠炎具有一定的效果。结肠炎具有一定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乳酸菌和白藜芦醇的联合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微生物制剂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乳酸菌和白藜芦醇的联合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乳酸菌作为传统益生菌之一,虽具有调节肠道微生态和预防疾病的功能,但长期以来主要用于食品和膳食补充剂中,而距离作为活体生物治疗药品(LBP)的使用尚有一段距离。此外,益生菌摄入后经过含胃酸、胆盐等复杂上消化道环境时极易失活,并受到肠道常驻菌群和黏膜产生的定植抗力影响。采用微囊(微胶囊)包载益生菌是当前国内外提升活菌存活率和黏附定植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包埋益生菌的微囊冻干后,材料之间仍存在大量孔隙,胃酸等小分子可以入侵这些空隙,导致菌体失活。
[0003]白藜芦醇(RSV)是一种天然多酚,可重塑肠道菌群,具有改善慢性疾病的潜力,但白藜芦醇的生物利用度差。
[0004]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乳酸菌和白藜芦醇的联合制剂,内载入白藜芦醇的纳米颗粒和乳酸菌,可提高白藜芦醇的溶解性和稳定性,也可提高活菌在上消化道中的存活率,并实现白藜芦醇与活菌同时靶向递送至肠道,提高两种药物的联合活性,发挥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
[0006]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如上所述的乳酸菌和白藜芦醇的联合制剂的制备方法,方法简单,可以提高白藜芦醇的溶解性和稳定性,还可以提高活菌在上消化道中的存活率,提高两种药物的联合活性。
[0007]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如上所述乳酸菌和白藜芦醇的联合制剂在制备预防或治疗肠道炎症药物中的应用。
[0008]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9]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乳酸菌和白藜芦醇的联合制剂,所述联合制剂包括载体材料以及分布在所述载体材料内部的白藜芦醇纳米颗粒和乳酸菌;
[0010]其中,所述白藜芦醇纳米颗粒包括包覆层以及包覆在所述包覆层内的白藜芦醇;
[0011]所述载体材料和/或所述包覆层为肠溶性材料。
[0012]优选地,所述乳酸菌包括戊糖片球菌、鼠李糖乳酪杆菌、唾液联合乳杆菌、植物乳植杆菌、罗伊氏粘液乳杆菌、瑞士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发酵粘液乳杆菌、干酪乳酪杆菌和副干酪乳酪杆菌中的至少一种。
[0013]优选地,所述包覆层的材料包括卵白蛋白、卡拉胶、明胶、干酪素、甲壳素、果胶、微晶纤维素、微纤维化纤维素、壳聚糖和海藻酸中的至少一种。
[0014]优选地,所述载体材料包括海藻酸、海藻酸丙二醇脂、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钠、琼
脂、淀粉、瓜尔豆胶、黄原胶和果胶中的至少一种。
[0015]优选地,所述联合制剂中,所述乳酸菌的浓度为109~10
11
CFU/mL。
[0016]优选地,所述联合制剂的颗粒的粒径为50~3000μm。
[0017]优选地,所述白藜芦醇与所述载体材料的质量比为1:10~1:1000。
[0018]优选地,所述白藜芦醇与所述包覆层的质量比为1:50~1:5000。
[0019]本专利技术所提供所述的乳酸菌和白藜芦醇的联合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0](a)将白藜芦醇包覆在包覆层内,得到白藜芦醇纳米颗粒;
[0021](b)将白藜芦醇纳米颗粒与乳酸菌共同载入载将白藜芦醇纳米颗粒与乳酸菌共同载入载体材料中,得到颗粒状的乳酸菌和白藜芦醇的联合制剂体材料中,得到颗粒状的乳酸菌和白藜芦醇的联合制剂。
[0022]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所述的乳酸菌和白藜芦醇的联合制剂在制备治疗肠道炎症药物中的应用。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4](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乳酸菌和白藜芦醇的联合制剂,其内部载入白藜芦醇的纳米颗粒和乳酸菌,可提高白藜芦醇的溶解性和稳定性,还可以提高白藜芦醇的溶解性和稳定性,并将益生菌共载入微囊中;也可提高活菌在上消化道中的存活率,并实现白藜芦醇与活菌同时靶向递送至肠道,提高两种药物的联合活性,发挥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
[0025](2)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上所述的乳酸菌和白藜芦醇的联合制剂的制备方法,方法简单,可以提高白藜芦醇的溶解性和稳定性,还可以提高活菌在上消化道中的存活率,提高两种药物的联合活性。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7]图1为实施例1所制备的白藜芦醇(RSV)/唾液联合乳杆菌Li01微囊外观照片;
[0028]图2为实施例2所制备的白藜芦醇(RSV)/鼠李糖乳酸菌LGG微囊外观照片;
[0029]图3为试验例1中模拟胃酸的测试结果图;
[0030]图4为试验例1中模拟肠液的测试结果图;
[0031]图5为试验例2中模拟胃酸的测试结果图;
[0032]图6为试验例2中模拟肠液的测试结果图;
[0033]图7为试验例2中白藜芦醇/LGG微囊对肠道菌群的调节的测试结果图;
[0034]图8为试验例2中白藜芦醇/LGG微囊对小鼠肠道屏障功能和结肠炎症的调节的测试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应视为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0036]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乳酸菌和白藜芦醇的联合制剂,
[0037]所述联合制剂包括载体材料以及分布在所述载体材料内部的白藜芦醇纳米颗粒和乳酸菌;
[0038]其中,所述白藜芦醇纳米颗粒包括包覆层以及包覆在所述包覆层内的白藜芦醇;
[0039]所述载体材料和/或所述包覆层为肠溶性材料。
[0040]本专利技术通过对白藜芦醇预先包覆,然后在与乳酸菌共同载入在载体材料中,可以提高白藜芦醇的活性,也可以避免胃酸对于益生菌活性的破坏,将白藜芦醇与活菌同时靶向递送至肠道,发挥调节肠道菌群,防治肠道炎症的作用。
[0041]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白藜芦醇纳米颗粒至少部分在所述载体材料内部,也可以有部分在载体材料表面,以防脱落失效。更优选地,载体材料内部的白藜芦醇纳米颗粒的数量并不作为限定要求。
[0042]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乳化法、共沉淀法等对溶液状态下的白藜芦醇进行包覆。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乳酸菌和白藜芦醇的联合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合制剂包括载体材料以及分布在所述载体材料内部的白藜芦醇纳米颗粒和乳酸菌;其中,所述白藜芦醇纳米颗粒包括包覆层和包覆在所述包覆层内的白藜芦醇;所述载体材料和/或所述包覆层为肠溶性材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乳酸菌和白藜芦醇的联合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层的材料包括卵白蛋白、卡拉胶、明胶、干酪素、甲壳素、果胶、微晶纤维素、微纤维化纤维素、壳聚糖和海藻酸中的至少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乳酸菌和白藜芦醇的联合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材料的材料包括海藻酸、海藻酸丙二醇脂、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钠、琼脂、淀粉、瓜尔豆胶、黄原胶和果胶中的至少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乳酸菌和白藜芦醇的联合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乳酸菌包括戊糖片球菌、鼠李糖乳酪杆菌、唾液联合乳杆菌、植物乳植杆菌、罗伊氏粘液乳杆菌、瑞士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发酵粘液乳杆菌、干酪乳酪杆菌和副干酪乳酪杆菌中的至少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乳酸菌和白藜芦醇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卫新姚铭飞费轶秋朱莲张硕波韩圣逸邱波王波娜高岭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同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