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循环系统的脱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07249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1: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冷却循环系统的脱气装置,接入冷却循环系统的回液管路,所述冷却循环系统的脱气装置包括:沿竖直方向轴向嵌套设置的内管及外管,所述内管沿竖直方向部分嵌入外管,内管嵌入外管的底部开设周向间隔设置的若干侧向通孔,所述内管的底部设置封盖,并于所述封盖的边缘向上凸伸一圈侧壁。通过本申请,实现了对冷却循环系统的回液管路中残留的空气予以有效的排出从而确保了换热效率。空气予以有效的排出从而确保了换热效率。空气予以有效的排出从而确保了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却循环系统的脱气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热交换设备
,更具体涉及一种冷却循环系统的脱气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数据中心部署由数量众多的服务器,并由多个服务器部署形成服务器集群。服务器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需要冷却系统予以散热。相对于风冷而言,由于水冷系统具有更大的比热容,因此具有更为优异的散热效果。
[0003]申请人经过检索后发现,公告号为CN214792726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数据中心利用自来水冷却与余热回收。该现有技术通过增压泵、回流泵及管道实现冷却与余热回收。诸如前述用于服务器进行冷却降温的现有技术在安装并启动后需要向封闭管道内注入换热介质(例如,水或者防冻型冷却液)过程中,封闭管道内的空气无法被有效地被排出;此外,由于换热介质溶解有一定量的空气,当冷却系统启动后,换热介质循环地流动至服务器,以对服务器通过换热介质的热交换效应以冷却服务器等负载的过程中,会因为换热介质吸收热量而导致气体析出,从而在封闭管道中产生气泡,从而导致换热效率大大降低。因此,无论在冷却系统启动过程中,还是在运行过程中,均存在因为封闭管道内存在一定量的空气所导致的换热介质换热效率的大幅降低的缺陷,从而导致现有技术中用于对服务器(或者数据中心) 等产生热量的装置进行冷却降温的冷却循环系统的换热效率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冷却循环系统的脱气装置,用以解决前述技术缺陷,尤其是为了实现在该冷却循环系统在安装启动过程中彻底排出空气,并实现该冷却循环系统在对数据中心中的服务器进行持续地冷却过程中,有效地排出空气,以保持换热效率。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却循环系统的脱气装置,接入冷却循环系统的回液管路,
[0006]所述冷却循环系统的脱气装置包括:
[0007]沿竖直方向轴向嵌套设置的内管及外管,所述内管沿竖直方向部分嵌入外管,内管嵌入外管的底部开设周向间隔设置的若干侧向通孔,所述内管的底部设置封盖,并于所述封盖的边缘向上凸伸一圈侧壁。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管的顶部设置第三手动阀,所述冷却循环系统包括储液罐,储液罐的顶部与脱气装置的顶部连接透明管,透明管接入所述第三手动阀。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管的顶部设置接入孔,所述接入孔连接排气阀,以通过导通所述排气阀对外管中残留的少量空气予以排出。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却循环系统包括:
[0011]循环泵,换热循环管路,吸热循环管路,连接于所述循环泵与吸热循环管路的脱气装置,以及稳压罐;
[0012]所述换热介质流经所述脱气装置后,在所述循环泵的驱动下泵入所述换热循环管路,所述换热循环管路将降低温度后的换热介质重新回流入吸热循环管路;所述稳压罐通过第一管道接入设置于所述脱气装置与循环泵之间的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设置压力传感器,当第二管道中的压力低于预设压力阈值时,所述稳压罐通过第一管道向第二管道中压入换热介质,以保持第二管道中的压力大于或者等于预设压力阈值。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吸热循环管路包括向负载导入换热介质的第三管道,以及自负载重新回流吸收负载所产生的热量后的换热介质的第四管道,所述第三管道连接所述脱气装置。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却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热交换装置;
[0015]所述换热循环管路包括向第一热交换装置导入换热介质的第五管道及自第一热交换装置重新回流经过热交换处理后的换热介质的第六管道,以通过所述第六管道向连接所述冷却循环系统的负载导入降低温度后的换热介质。
[00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却循环系统还包括:储液罐,补液泵以及补液管路;
[0017]所述补液管路包括设置于所述储液罐底部的第七管道,连接第七管道并接入补液泵的第八管道,以及与补液泵连接的第九管道,所述第九管道通过第十管道及第十一管道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管道与储液罐;
[0018]所述第九管道依次设置止回阀与第一手动阀,所述第十管道设置第二手动阀,所述第十一管道设置第一电磁阀,并当所述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第二管道中的压力大于或者等于预设压力阈值时,导通所述第一电磁阀并延时设定时间后闭合,以通过第十一管道向所述储液罐内导入换热介质,所述第七管道设置第二电磁阀,当所述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第二管道中的压力小于预设压力阈值时,所述第二电磁阀导通,通过补液泵经由所述第七管道、第八管道、第九管道及第十管道向第二管道内补充换热介质。
[001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却循环系统还包括:用以向所述第二管道内加入换热介质的加液管路;
[0020]所述加液管路包括加液管,以及
[0021]接入加液管中的过滤器、第三手动阀、第四手动阀以及第三电磁阀,所述加液管接入第八管道;当首次向所述第二管道内加入换热介质时,所述第一电磁阀与第二电磁阀均呈闭合状态。
[002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却循环系统还包括:连接第八管道的排空管,所述排空管设置第五手动阀。
[002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却循环系统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五管道的第十二管道,连接所述第六管道的第十三管道,连接所述第十二管道与所述第十三管道的第十四管道,以及电动三通比例阀;所述电动三通比例阀接入所述第十二管道并连通所述第十四管道;所述预设压力阈值为 7Bar,所述换热介质为水或者防冻型冷却液。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5]在本申请中,实现了对冷却循环系统的回液管路中残留的空气予以有效的排出从而确保了换热效率,从而保证该冷却循环系统具有良好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包含本技术冷却循环系统的脱气装置的冷却循环系统在一个视角中的立体图;
[0027]图2为包含本技术冷却循环系统的脱气装置的冷却循环系统在另一个视角中的立体图;
[0028]图3为包含本技术冷却循环系统的脱气装置的冷却循环系统在又一个视角中的立体图;
[0029]图4为向数据中心(负载的一种下位概念)泵入温度较低的换热介质及数据中心向冷却循环系统的脱气装置回流经过换热介质吸热后所产生的温度较高的换热介质的示意图;
[0030]图5为本技术冷却循环系统的脱气装置将温度较高的换热介质通过热交换装置予以降温并重新回流至冷却循环系统的脱气装置的示意图;
[0031]图6为储液罐执行补液作业时的局部示意图;
[0032]图7为本技术冷却循环系统的脱气装置的透视图;
[0033]图8为包含本技术冷却循环系统的脱气装置的冷却循环系统在最后一个视角中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冷却循环系统的脱气装置,接入冷却循环系统的回液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循环系统的脱气装置包括:沿竖直方向轴向嵌套设置的内管及外管,所述内管沿竖直方向部分嵌入外管,内管嵌入外管的底部开设周向间隔设置的若干侧向通孔,所述内管的底部设置封盖,并于所述封盖的边缘向上凸伸一圈侧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循环系统的脱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顶部设置第三手动阀,所述冷却循环系统包括储液罐,储液罐的顶部与脱气装置的顶部连接透明管,透明管接入所述第三手动阀。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循环系统的脱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顶部设置接入孔,所述接入孔连接排气阀,以通过导通所述排气阀对外管中残留的少量空气予以排出。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循环系统的脱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循环系统包括:循环泵,换热循环管路,吸热循环管路,连接于所述循环泵与吸热循环管路的脱气装置,以及稳压罐;换热介质流经所述脱气装置后,在所述循环泵的驱动下泵入所述换热循环管路,所述换热循环管路将降低温度后的换热介质重新回流入吸热循环管路;所述稳压罐通过第一管道接入设置于所述脱气装置与循环泵之间的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设置压力传感器,当第二管道中的压力低于预设压力阈值时,所述稳压罐通过第一管道向第二管道中压入换热介质,以保持第二管道中的压力大于或者等于预设压力阈值。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循环系统的脱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循环管路包括向负载导入换热介质的第三管道,以及自负载重新回流吸收负载所产生的热量后的换热介质的第四管道,所述第三管道连接所述脱气装置。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循环系统的脱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热交换装置;所述换热循环管路包括向第一热交换装置导入换热介质的第五管道及自第一热交换装置重新回流经过热交换处理后的换热介质的第六管道,以通过所述第六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立国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泓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