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医康复治疗中的针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06828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1:27
一种中医康复治疗中的针法装置,包括治疗床,在治疗床上方安装有X、Y、Z数控三轴系统,在数控三轴系统的末端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取针杆,取针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夹针机构,夹针机构包括锥形筒,锥形筒的底面中心具有与轴向孔,锥形筒的筒壁上周向上均布有三条径向导孔径向导孔内具有弹簧,弹簧的内端的导孔内具有顶珠,在锥形筒壁上导孔的外端固定安装有电磁铁,电磁铁的推杆压设在弹簧的外端,机架的一侧具有针台,针台上具有针座,针位于针座上,在治疗床上方还安装有可进行位置识别的相机。本装置可使医务人员从扎针作业中脱离出来。人员从扎针作业中脱离出来。人员从扎针作业中脱离出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医康复治疗中的针法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中医康复治疗设备,特别涉及中医康复治疗设备中的针法装置,属于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0002]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的一种经过长期历史验证的有效康复治疗途径,能够用于多种病症的康复治疗,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刺入患者体内,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目前,艾灸普通人员经过简单的培训或学习后即可自己进行实践,而针法治疗目前必须依赖专业医生进行扎针,而且这种治疗一般都是半个月、一个月一个疗程,每天大量重复的扎针使专业医务人员会感到身心疲惫,在这种医疗场所发现,很多医生大部分工作时间就是扎针,若能够采用设备替代医务人员扎针,则可将医生从繁重的扎针作业中解放出来。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的针法治疗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中医康复治疗中的针法装置。
[0004]为实现本技术的目前,采用了下述的技术方案:一种中医康复治疗中的针法装置,包括治疗床,在治疗床上方安装有X、Y、Z数控三轴系统,在数控三轴系统的末端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为水平方向,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取针杆,取针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夹针机构,所述的夹针机构包括锥形筒,锥形筒的底面中心具有与轴向孔,锥形筒的筒壁上周向上均布有三条径向导孔,径向导孔与轴向孔相通,径向导孔内具有弹簧,弹簧的内端的导孔内具有顶珠,在锥形筒壁上导孔的外端固定安装有电磁铁,电磁铁的推杆压设在弹簧的外端,三个顶珠接触后形成形成的孔的直径小于针的直径,在机架的一侧具有针台,所述的针台上具有针座,针位于针座上,在治疗床上方的机架或三轴系统上还安装有可进行位置识别的相机,所述的数控三轴系统、伺服电机、电磁铁、相机均连接至控制系统。
[0005]进一步的;取针杆与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垂直。
[0006]进一步的;所述的针座上具有插针孔,插针孔为锥形盲孔,锥形盲孔的最小直径小于针的直径。
[0007]进一步的;所述的针台上具有套筒,针座插设在套筒中,套筒固定连接在针台上。
[0008]进一步的;在取针杆上安装有感应体,在机架上或伺服电机旁安装有与感应体配合的感应开关,伺服电机驱动取针杆转动一周,感应体与感应开关感应一次。
[0009]本技术的积极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本装置在进行针法治疗时,在患者需要扎
针的部位贴上标志贴,患者到治疗床上后,通过相机对标志贴的位置进行识别,传给控制系统后,控制系统即可通过三轴系统进行取针、扎针,针疗完成后的取针采用一般护理人员即可,可省去专业医务人员的扎针作业,使医务人员从繁重的扎针作业中脱离出来,通过控制伺服电机的转动角度,可以实现扎针角度的调整。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技术的示意图之一。
[0011]图2是本技术的示意图之二。
[0012]图3是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3]图4是夹针机构部位的示意图。
[0014]图5是锥形筒的示意图。
[0015]图6是锥形筒内的弹簧、顶珠示意图。
[0016]图7是针座部位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更充分的解释本技术的实施,提供本技术的实施实例。这些实施实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阐述,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18]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的解释,附图中各标记为:1:治疗床;2:机架;3:X数控轴;4:Y数控轴;5:Z数控轴;6:伺服电机;7:取针杆;8:夹针机构;801:锥形筒;8011:轴向孔;8012:径向导孔;802:电磁铁;803:弹簧;804:顶珠;9:针座;901:盲孔;902:套筒;10:针;11:针台;12:相机。
[0019]一种中医康复治疗中的针法装置,包括治疗床1,治疗床优选为可升降的治疗床,这样在使用时可通过将扎针部位升降到一个固定高度,可以精确的控制扎针深度,治疗床旁具有机架2,在治疗床上方安装有X、Y、Z数控三轴系统,图中,3所示为X数控轴、4所示Y数控轴、5所示为Z数控轴;在数控三轴系统的末端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6,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为水平方向,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取针杆7,取针杆与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垂直,在取针杆上安装有感应体,在机架上或伺服电机旁安装有与感应体配合的感应开关,伺服电机驱动取针杆转动一周,感应体与感应开关感应一次。感应开关可以对取针杆的位置进行检测和校正。
[0020]取针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夹针机构8,所述的夹针机构包括锥形筒801,锥形筒的底面中心具有与轴向孔8011,锥形筒的筒壁上周向上均布有三条径向导孔8012,径向导孔与轴向孔相通,径向导孔内具有弹簧803,弹簧的内端的导孔内具有顶珠804,在锥形筒壁上导孔的外端固定安装有电磁铁802,电磁铁的推杆压设在弹簧的外端,三个顶珠接触后形成形成的孔的直径小于针的直径,在机架的一侧具有针台11,所述的针台上具有针座9,针10位于针座9上。所述的针座上具有插针孔,插针孔为锥形盲孔901,锥形盲孔的最小直径小于针的直径。所述的针台上具有套筒902,针座插设在套筒中,套筒固定连接在针台上。盲孔中可以装入酒精,实现对针消毒的作用,避免交叉感染。针座可以从套筒中取出以清理盲孔。
[0021]在治疗床上方的机架或三轴系统上还安装有可进行位置识别的相机12,可进行位置识别的相机可通过市购得到,如可采用英特尔实感深度摄像头。所述的数控三轴系统、伺
服电机、电磁铁、相机均连接至控制系统。本系统中,各设备、部件固定后其就有了绝对的坐标位置。本实施例中,控制器上可连接手动控制盒,手动控制盒用于用于手动控制数控三轴系统、伺服电机,这样可对扎针位置、角度、深度进行更为精确的调整。
[0022]本系统工作时,针位于针座上,针座上的针的方位信息存储在控制器中,取针时,伺服电机带动取针杆旋转,使轴向孔与针平行,通过数控三轴系统移动取针杆使针进入三个顶珠形成的孔中,然后电磁铁动作顶压弹簧使三个顶珠向中心挤压夹紧针,然后伺服电机根据标志贴的方位调整到对应的方位,通过三轴系统移动将针扎到标志贴部位。针疗结束后,可通过护理人员将针拔出后置放到盲孔中,置放到盲孔中之前可以对针进行一次清洗消毒。
[0023]本装置推荐用于背部、腿部、臀部等头部以外的部位针灸治疗,应用于头部时,穴位须可明显区分,最好前几次扎针时有医生在场,本装置替代部分医务人员的工作,但不能完全替代医务人员治疗。
[0024]在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之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士可清楚地了解,在不脱离上述申请专利范围与精神下可进行各种变化与修改,凡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医康复治疗中的针法装置,包括治疗床,其特征在于:在治疗床上方安装有X、Y、Z数控三轴系统,在数控三轴系统的末端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为水平方向,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取针杆,取针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夹针机构,所述的夹针机构包括锥形筒,锥形筒的底面中心具有与轴向孔,锥形筒的筒壁上周向上均布有三条径向导孔,径向导孔与轴向孔相通,径向导孔内具有弹簧,弹簧的内端的导孔内具有顶珠,在锥形筒壁上导孔的外端固定安装有电磁铁,电磁铁的推杆压设在弹簧的外端,三个顶珠接触后形成形成的孔的直径小于针的直径,在机架的一侧具有针台,所述的针台上具有针座,针位于针座上,在治疗床上方的机架或三轴系统上还安装有可进行位置识别的相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凯郭栋李治锋单东方刘玉晶郭敏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嘉宇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