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风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6573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便携式风扇,包括风力部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通过柔性连接或夹持的方式将所述风力部固定于外部,所述风力部包括:进风部,包括进风罩以及位于所述进风罩径向内侧的增压器,所述进风罩上设有进风口;出风部,包括加压件以及连接于所述加压件径向外侧的出风罩,所述加压件的前端和所述出风罩的前端的径向之间形成出风口,所述出风部和所述进风部前后相配合,且共同形成容置部;混流风扇,收容于所述容置部,且绕转轴旋转,风自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容置部,后自所述出风口吹出。通过在所述进风罩和所述出风罩的径向内侧设置所述增压器、所述混流风扇和所述加压件,使得对从所述进风口进入的风进行增压,增加了吹出的风的能量,提升了用户体验。提升了用户体验。提升了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携式风扇


[0001]本技术涉及风扇
,具体涉及一种风压增大的便携式风扇。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风扇中,通常采用轴流式风扇,轴流式风扇的特点是风从进风到出风的路径不会往径向偏移,基本上等效于直进直出,风从进风端轴向进入轴流式风扇后,再从出风端轴向离开,这种方式风阻小,因此风量损失较小。并且由于轴流式风扇投入研发少,成本低,产品发展较为成熟,因此,一般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默认会采用轴流式风扇。
[0003]然而,轴流式风扇的风压较低,送风距离较短,以普通的手持风扇或桌面风扇为例,轴流式风扇使用时,对于用户与风扇之间的距离有一定要求,用户与风扇距离较大时,风扇对用户的吹风降温散热的功能将下降,而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通过在进风罩和出风罩的径向内侧设置增压器、混流风扇和加压件,使得对从所述进风口进入的风进行增压,增加了吹出的风的能量,提升了用户体验。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便携式风扇,包括风力部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通过柔性连接或夹持的方式将所述风力部固定于外部,所述风力部包括:进风部,包括进风罩以及位于所述进风罩径向内侧的增压器,所述进风罩上设有进风口;出风部,包括加压件以及连接于所述加压件径向外侧的出风罩,所述加压件的前端和所述出风罩的前端的径向之间形成出风口,所述出风部和所述进风部前后相配合,且共同形成容置部;混流风扇,收容于所述容置部,且绕转轴旋转,风自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容置部,后自所述出风口吹出。/>[0006]进一步,所述加压件的厚度与所述出风罩的厚度的比值范围为0.5

1,所述加压件的厚度与所述混流风扇的厚度的比值范围为0.8

1.2;和/或,所述加压件的厚度为20

35mm,以形成可允许细长异物从所述出风口进入后无伤的安全空间。
[0007]进一步,所述混流风扇包括旋转座和多个第一叶片,所述旋转座包括自后向前径向增大的导风面,多个所述第一叶片连接且等距布置于所述导风面;所述加压件包括加压座和多个第二叶片,所述加压座包括自后向前径向增大的加压面,多个所述第二叶片连接且等距布置于所述加压面,且多个所述第二叶片连接所述出风罩;所述增压器包括朝向所述混流风扇且自后向前径向增大的增压面。
[0008]进一步,所述导风面和所述加压面在轴向上紧邻间隔设置,所述导风面和所述加压面之间的间隔为1.8

2.2mm,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之间的间隔为1.8

2.2mm。
[0009]进一步,所述导风面和所述加压面整体形成径向增大的加压斜面,所述加压斜面与所述增压面和所述出风罩之间形成加压导流通道;所述导风面的至少部分和所述加压面的至少部分径向凹陷形成凹面。
[0010]进一步,所述加压座自后向前径向增大,多个所述第一叶片轴向上的投影未向外
超出所述加压座的前端的径向截面边缘;和/或,所述加压座的前端和所述出风罩的前端之间的径向距离为4

6mm;和/或,所述进风口包括多个圆孔,所述圆孔的半径为1.05

1.45mm,以形成防异物进入的安全孔径。
[0011]进一步,所述加压件包括加压座和前盖,所述加压座形成有开口朝前的容纳腔,电池收容于所述容纳腔,所述前盖遮盖所述容纳腔;还包括外转子无刷电机;所述旋转座形成有开口朝前的收容腔,所述外转子无刷电机收容于所述收容腔。
[0012]进一步,所述容纳腔中还设有开关和接口,所述开关用于启动、调节风速和关闭,所述接口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对所述电池充电,所述开关和所述接口向前显露于所述前盖。
[0013]进一步,所述增压器的前端与所述进风罩连接,所述增压器的后端悬空,所述增压器与所述进风罩之间形成过渡区,所述过渡区用于吸音降噪和缓存风;或所述增压器的前后两端均与所述进风罩连接,所述增压器与所述进风罩之间形成过渡区,所述过渡区用于吸音降噪。
[0014]进一步,所述固定部包括支架、连接部和至少三个支腿,所述风力部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支架和所述支腿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连接部的相对两侧,且所述支腿可弯折定型。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便携式风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风从进风端轴向进入混流风扇后,再从出风端斜向离开,结合了轴流式风扇风量大和离心式风扇风压大的优点。同时,在进风罩和出风罩的径向内侧,还设置有增压器和加压件,进一步对进风口进入的风进行增压,增加了吹出的风的能量,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便携式风扇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0017]图2是本技术便携式风扇第一实施例一个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0018]图3是本技术便携式风扇第一实施例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0019]图4是本技术便携式风扇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0020]图5是本技术便携式风扇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21]图6是本技术便携式风扇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便于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便携式风扇100作进一步说明。
[0023]如图1至图4所示,为本技术便携式风扇100,所述便携式风扇100包括风力部1和固定部2,所述固定部2用于将所述风力部1固定于外部。所述风力部1包括进风部11、出风部13和混流风扇3。所述进风部11包括进风罩12以及位于所述进风罩12径向内侧的增压器5,所述进风罩12上设有进风口121。所述出风部13包括加压件4以及连接于所述加压件4径向外侧的出风罩14,所述加压件4的前端和所述出风罩14的前端的径向之间形成出风口141,所述出风部13和所述进风部11前后相配合,且共同形成容置部15。所述混流风扇3收容于所述容置部15,且绕转轴旋转。所述进风口121和所述出风口141相连通,风自所述进风口
121进入所述容置部15,后自所述出风口141吹出。
[0024]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2为八爪鱼形式,所述固定部2通过柔性连接的方式将所述风力部1固定于外部,所述固定部2包括支架21、连接部22和三个支腿23,当然,所述支腿23的数量不以此为限制。所述支架21和三个所述支腿23安装在所述连接部22的相对两侧,具体说来,所述支架21安装于所述连接部22的上侧,三个所述支腿23安装在所述连接部22的下侧,并且,所述支架21、所述连接部22和三个所述支腿23三者之间可相对旋转,所述支架21可相对所述连接部22水平旋转,每一所述支腿23均可独自相对与所述连接部22的连接处旋转。
[0025]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支架21连接于所述风力部1的相对两侧,且自所述风力部1的相对两侧相向延伸,在所述风力部1的下方汇合,并在所述风力部1的下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风力部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通过柔性连接或夹持的方式将所述风力部固定于外部,所述风力部包括:进风部,包括进风罩以及位于所述进风罩径向内侧的增压器,所述进风罩上设有进风口;出风部,包括加压件以及连接于所述加压件径向外侧的出风罩,所述加压件的前端和所述出风罩的前端的径向之间形成出风口,所述出风部和所述进风部前后相配合,且共同形成容置部;混流风扇,收容于所述容置部,且绕转轴旋转,风自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容置部,后自所述出风口吹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件的厚度与所述出风罩的厚度的比值范围为0.5

1,所述加压件的厚度与所述混流风扇的厚度的比值范围为0.8

1.2;和/或,所述加压件的厚度为20

35mm,以形成可允许细长异物从所述出风口进入后无伤的安全空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流风扇包括旋转座和多个第一叶片,所述旋转座包括自后向前径向增大的导风面,多个所述第一叶片连接且等距布置于所述导风面;所述加压件包括加压座和多个第二叶片,所述加压座包括自后向前径向增大的加压面,多个所述第二叶片连接且等距布置于所述加压面,且多个所述第二叶片连接所述出风罩;所述增压器包括朝向所述混流风扇且自后向前径向增大的增压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面和所述加压面在轴向上紧邻间隔设置,所述导风面和所述加压面之间的间隔为1.8

2.2mm,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之间的间隔为1.8

2.2mm。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观正李享福何志强谢佳航肖馨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几素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