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组件、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5094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0: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散热组件、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该散热组件包括:液冷板,液冷板的内部具有冷却液流道,冷却液流道内部密封有冷却流体,且液冷板具有与冷却液流道相联通的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压电陶瓷泵,压电陶瓷泵设置在液冷板上并与冷却液流道联通,压电陶瓷泵具有泵入端口以及泵出端口,泵入端口与冷却液出口相连,泵出端口与冷却液入口相连。由此,可通过压电陶瓷泵加速冷却液流道内的冷却流体的流动,从而加快冷却流体之间的传热,最终得到温度均一的冷却流体,进而得到快速散热、温度均一、尺寸小型化的散热组件。尺寸小型化的散热组件。尺寸小型化的散热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组件、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散热组件、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电子设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占有的比重越来越高。虽然电子设备的大范围普及促使其设计款式越来越丰富,但仍不足以满足人们日益繁多的需求。近年来,人们对终端电子消费类产品的功能性要求愈发显现,在产品设计中,工程师为了进一步增多产品所具有的功能,会进行大量的模块、结构堆叠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但随着电子设备内部模块、结构的增多,电子设备的功耗也在逐步提高。现有技术中的电子设备通常通过被动散热(自然对流)的方式可以满足产品的散热要求。但随着电子设备功率的进一步提高,在保证电子设备体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依靠自然对流难以满足产品的温升要求,继而降低电子产品性能,带来不友好的用户体验。
[0003]因此,目前的散热组件、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仍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一定程度上缓解或解决上述提及问题中至少一个。
[0005]现有技术中采用冷却液循环散热作为主动制冷的散热方式已经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服务器、激光显示等设备。冷却液的比热容较大、与发热器件的接触更为充分、流速较快且可控等优势,冷却液循环散热的热流密度可以达到自然对流的100倍以上。在本申请中,专利技术人发现:冷却液循环散热的小型化有诸多困难,主要体现如下:
[0006]冷却液泵的小型化难度极大,很难兼顾高流量与高压头。流量不足会导致由于冷却液自身温升造成的热阻较大,降低换热效率;压头过低使得冷却液泵难以克服流道对冷却液的阻力,该阻力的主要来源是冷却液的因自身粘性与冷却液流道壁产生的摩擦力,继而导致流量不足;电子设备对液冷板的轻量化与薄型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液冷板材质普遍为铝合金、铜、不锈钢等,厚度通常在毫米级别以上,给电子设备的轻薄、便携性带来了较大阻碍;冷却液循环散热一般采用外循环散热,需要配置储水装置,在电子设备上难以实现。此外,冷却液循环散热的小型化还有冷却液流道与热源的换热系数较低、冷却液泵的尺寸较大、风扇尺寸较大以及风扇的噪声难以克服等问题,用户体验极不友好。
[000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散热组件,包括:液冷板,所述液冷板的内部具有冷却液流道,所述冷却液流道内部密封有冷却流体,且所述液冷板具有与所述冷却液流道相联通的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压电陶瓷泵,所述压电陶瓷泵设置在所述液冷板上并与所述冷却液流道联通,所述压电陶瓷泵具有泵入端口以及泵出端口,所述泵入端口与所述冷却液出口相连,所述泵出端口与所述冷却液入口相连。由此,可通过压电陶瓷泵加速冷却液流道内的冷却流体的流动,从而加快冷却流体之间的传热,最终得到温度均一的冷却流体,进而得到快速散热、温度均一、尺寸小型化的散热组件。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壳体组件,包括:液冷板,包括第一盖体
和第二盖体,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之间具有冷却液流道,所述冷却液流道内部密封有冷却流体,且所述液冷板具有与所述冷却液流道相联通的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压电陶瓷泵,所述压电陶瓷泵设置在所述液冷板上并与所述冷却液流道联通,所述压电陶瓷泵具有泵入端口以及泵出端口,所述泵入端口与所述冷却液出口相连,所述泵出端口与所述冷却液入口相连。由此,可通过压电陶瓷泵加速冷却液流道内的冷却流体的流动,从而加快冷却流体之间的传热,最终得到温度均一的冷却流体,进而得到快速散热、温度均一、尺寸小型化的壳体组件。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为前面所述的,所述壳体组件中的压电陶瓷泵与主板电连接,电池以及所述主板,所述电池以及所述主板位于所述壳体组件所限定出的电子设备容纳空间内部,所述主板与所述电池电连接。由此,该电子设备因具有前面所述的具有较好均温性能的壳体组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局部过热的现象,用户体验较好。
附图说明
[0010]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1]图1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散热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3]图3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压电陶瓷泵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4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散热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5]图5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散热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的局部放大图;
[0016]图6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散热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7]图7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8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制备散热组件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19]图9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制备散热组件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20]图10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11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12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13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压电陶瓷泵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14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压电陶瓷泵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15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压电陶瓷泵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6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压电陶瓷泵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7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单向阀膜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
[0029]10:冷却液流道;11:通孔;21:泵入口端;22:泵出口端;80:阻挡层;110:第一盖体;120:第二盖体;130:隔板;140:阻隔结构;150:冷却液入口及冷却液出口;151:冷却液入口;152:冷却液出口;160:旋转连接头;170:摄像头通孔;200:压电陶瓷泵;220:支撑板;230:底座;240:流体容纳空间;241:第一单向阀;242:第二单向阀;251:压电陶瓷片;252:单向阀上盖;253:单向阀膜片;2531:镂空区域;2532:实体部;254:单向阀下盖;310:电子设备后盖;
311:第一膜片;320:第一粘结层;330:第一水氧阻隔膜;340:第二水氧阻隔膜;350:第二粘结层;360:装饰层;2100:电子设备中框;2101:中框正面;2102:中框背面;313:中框芯片区域;314:中框电池区域;315:中框槽位。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冷板,所述液冷板的内部具有冷却液流道,所述冷却液流道内部密封有冷却流体,且所述液冷板具有与所述冷却液流道相联通的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压电陶瓷泵,所述压电陶瓷泵设置在所述液冷板上并与所述冷却液流道联通,所述压电陶瓷泵具有泵入端口以及泵出端口,所述泵入端口与所述冷却液出口相连,所述泵出端口与所述冷却液入口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陶瓷泵包括:压电振膜,所述压电振膜包括压电陶瓷片以及与所述压电陶瓷片相接触的支撑板,所述压电陶瓷片的表面具有可产生电场的电极,所述电场可控制所述压电陶瓷片发生震荡;以及阀体结构,所述阀体结构设置于所述压电振膜以及所述液冷板之间,所述阀体结构可控制所述泵入端口以及泵出端口中的一个打开,另一个关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结构位于所述液冷板上,且所述阀体结构包括:单向阀上盖和单向阀膜片,所述单向阀上盖上具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面积,所述单向阀膜片位于所述单向阀上盖以及所述液冷板之间,所述单向阀膜片被配置为可随着所述压电陶瓷片的震荡发生震荡,所述单向阀膜片具有两个形状一致的镂空区域,两个所述镂空区域中均具有一个实体部,所述实体部在单向阀上盖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处,并且,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液冷板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中的一个,所述第二通孔在所述液冷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中的另一个范围内,并且,与所述第二通孔相对应的所述实体部在所述单向阀上盖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应的所述实体部在所述液冷板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中的一个。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相邻设置,且所述冷却液入口与冷却液出口之间设置阻挡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陶瓷泵以及所述冷却液流道的体积被配置为可令所述冷却液流道内的冷却液的流速达到不小于0.5ml/min。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之一:所述冷却液流道的深度不小于25微米;以及所述压电陶瓷片的厚度H和直径D的至少之一满足:0.1mm≤H≤0.5mm;3mm≤D≤12m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相邻处的所述冷却液流道具有缓冲段,所述缓冲段的所述冷却液流道的宽度大于非缓冲段处所述冷却液流道的宽度。8.根据权利要求1

7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冷却液流道密封于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之间,形成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的材料分别独立地包括聚酯、聚酰亚胺、聚甲基丙
烯酸甲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陶瓷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种。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朝向所述第二盖体的一侧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盖体朝向所述第一盖体的一侧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形成所述冷却液流道,所述第一盖体或所述第二盖体上具有贯穿盖体的通孔,所述通孔构成所述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任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处所述第一盖体的厚度,以及所述第二凹槽处所述第二盖体的厚度分别独立地为不小于25微米。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中的一个表面具有凹槽,所述凹槽和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中的另一个形成所述冷却液流道。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之间进一步具有隔板,所述隔板具有镂空图案,所述镂空图案与构成所述冷却液流道,所述第一盖体或所述第二盖体上具有两个贯穿盖体的通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戈云飞王国辉
申请(专利权)人: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