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缝洞型碳酸盐岩边水油藏无因次水侵图版绘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03524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4 2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缝洞型碳酸盐岩边水油藏无因次水侵图版绘制方法,包括:通过收集现场油藏和地质资料获取基质、裂缝和溶洞的基本参数、油藏基本参数;获取无因次水体半径;获取基质向裂缝窜流的窜流系数、溶洞向裂缝窜流的窜流系数、基质系统弹性储容比、裂缝系统弹性储容比、溶洞系统弹性储容比;建立缝洞型三重介质边水油藏平面径向流数学模型;绘制无因次水侵量图。本发明专利技术绘制了无限大水体及封闭水体平面径向流边水油藏无因次水侵量与无因次时间的关系曲线,为油藏预测水侵量奠定了理论基础;分析了实例油藏在不同半径、弹性储容比、窜流系数下不同时间内无因次水侵量的变化,结果可为该油藏未来预测水侵量提供参考和指导。可为该油藏未来预测水侵量提供参考和指导。可为该油藏未来预测水侵量提供参考和指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缝洞型碳酸盐岩边水油藏无因次水侵图版绘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勘探与开发
,具体涉及一种缝洞型碳酸盐岩边水油藏无因次水侵图版绘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碳酸盐岩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分支。碳酸盐岩储量约占全球油气总储量的40%,剩余可采储量约占47%,其产量约占60%。碳酸盐岩油藏非均质性强且缝洞发育不均衡,其储集空间更是复杂多样,包括:裂缝型、裂缝

溶孔型、裂缝

溶洞型和溶孔

裂缝

溶洞型,其中裂缝和溶洞同时发育的缝洞型油藏就是最为重要的一种。
[0003]随着开发的进行和边水的侵入,无论是储量计算还是动态预测的过程都必须进行水侵量的计算,可以根据无因次水侵图版来预测水侵量的大小,但目前的无因次图版大多数针对的是砂岩油藏,并没有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无因次水侵图版,因此本文基于缝洞型碳酸盐岩建立边水油藏无因次图版绘制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缝洞型碳酸盐岩边水油藏无因次水侵图版绘制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缝洞型碳酸盐岩边水油藏无因次水侵图版绘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步骤S1、通过收集现场油藏和地质资料获取基质、裂缝和溶洞的基本参数、油藏基本参数;
[0007]步骤S2、根据油藏基本参数获取无因次水体半径r
aD<br/>;
[0008]步骤S3、根据基质、裂缝和溶洞的基本参数获取基质向裂缝窜流的窜流系数λ
mf
、溶洞向裂缝窜流的窜流系数λ
vf
、基质系统弹性储容比ω
m
、裂缝系统弹性储容比ω
f
、溶洞系统弹性储容比ω
v

[0009]步骤S4、建立缝洞型三重介质边水油藏平面径向流数学模型;
[0010][0011][0012][0013]式中:ω
m
为基质弹性储容比,无因次;r
D
为无因次径向半径;r
aD
为无因次水体半
径;ω
v
为洞穴弹性储容比,无因次;为无限大水体的无因次水侵量;为封闭水体无因次水侵量;u为拉普拉斯变量;I0为第一类零阶变型贝塞尔函数;I1为第一类一阶变型贝塞尔函数;K0为第二类零阶变型贝塞尔函数;K1为第二类一阶变型贝塞尔函数;λ
mf
为基质向裂缝窜流的窜流系数;λ
vf
为溶洞向裂缝窜流的窜流系数;
[0014]步骤S5、根据缝洞型三重介质边水油藏平面径向流数学模型绘制无因次水侵量图版。
[0015]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基质、裂缝和溶洞的基本参数包括基质形状因子、溶洞形状因子、基质系统渗透率、溶洞系统渗透率、裂缝系统渗透率、裂缝系统孔隙度、基质系统孔隙度、洞穴系统孔隙度、裂缝综合压缩系数、基质综合压缩系数、洞穴综合压缩系数。
[0016]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油藏基本参数包括油藏半径、水体半径。
[0017]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无因次水体半径的计算公式为:
[0018]r
aD
=r
a
/r
o
[0019]式中:r
a
为水体半径,m;r
o
为油藏半径,m;r
aD
为无因次水体半径。
[0020]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基质向裂缝窜流的窜流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0021][0022]式中:α
m
为基质形状因子,1/m2;r
w
为井半径,m;k
m
为基质系统渗透率,μm2;k
f
为裂缝系统渗透率,μm2;λ
mf
为基质向裂缝窜流的窜流系数。
[0023]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溶洞向裂缝窜流的窜流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0024][0025]式中:α
v
为溶洞形状因子,1/m2;k
v
为溶洞系统渗透率,μm2;r
w
为井半径,m;k
f
为裂缝系统渗透率,μm2;λ
vf
为溶洞向裂缝窜流的窜流系数。
[0026]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裂缝系统弹性储容比的计算公式为:
[0027][0028]式中:φ
f
为裂缝系统孔隙度,小数;φ
m
为基质系统孔隙度,小数;φ
v
为洞穴系统孔隙度,小数;C
ft
为裂缝综合压缩系数,1/MPa;C
mt
为基质综合压缩系数,1/MPa;C
vt
为洞穴综合压缩系数,1/MPa;ω
f
为裂缝弹性储容比,无因次。
[0029]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基质系统弹性储容比的计算公式为:
[0030][0031]式中:φ
f
为裂缝系统孔隙度,小数;φ
m
为基质系统孔隙度,小数;φ
v
为洞穴系统孔隙度,小数;C
ft
为裂缝综合压缩系数,1/MPa;C
mt
为基质综合压缩系数,1/MPa;C
vt
为洞穴综合压缩系数,1/MPa;ω
m
为基质弹性储容比,无因次。
[0032]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溶洞系统弹性储容比的计算公式为:
[0033][0034]式中:φ
f
为裂缝系统孔隙度,小数;φ
m
为基质系统孔隙度,小数;φ
v
为洞穴系统孔隙度,小数;C
ft
为裂缝综合压缩系数,1/MPa;C
mt
为基质综合压缩系数,1/MPa;C
vt
为洞穴综合压缩系数,1/MPa;ω
v
为洞穴弹性储容比,无因次。
[0035]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绘制了无限大水体及封闭水体平面径向流边水油藏无因次水侵量与无因次时间的关系曲线,为油藏预测水侵量奠定了理论基础;分析了实例油藏在不同半径、弹性储容比、窜流系数下不同时间内无因次水侵量的变化,结果可为该油藏未来预测水侵量提供参考和指导。
[0036]本专利技术适合于缝洞型平面径向流边水油藏水侵量预测。
附图说明
[0037]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缝洞型碳酸盐岩边水油藏平面径向流水侵物理模型;
[0038]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有限封闭水体边水径向流无因次水侵量与无因次时间的关系曲线;
[0039]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无限大水体边水径向流无因次水侵量与无因次时间的关系曲线;
[0040]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不同无因次水体半径r...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缝洞型碳酸盐岩边水油藏无因次水侵图版绘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通过收集现场油藏和地质资料获取基质、裂缝和溶洞的基本参数、油藏基本参数;步骤S2、根据油藏基本参数获取无因次水体半径r
aD
;步骤S3、根据基质、裂缝和溶洞的基本参数获取基质向裂缝窜流的窜流系数λ
mf
、溶洞向裂缝窜流的窜流系数λ
vf
、基质系统弹性储容比ω
m
、裂缝系统弹性储容比ω
f
、溶洞系统弹性储容比ω
v
;步骤S4、建立缝洞型三重介质边水油藏平面径向流数学模型;学模型;学模型;式中:ω
m
为基质弹性储容比,无因次;r
D
为无因次径向半径;r
aD
为无因次水体半径;ω
v
为洞穴弹性储容比,无因次;为无限大水体的无因次水侵量;为封闭水体无因次水侵量;u为拉普拉斯变量;I0为第一类零阶变型贝塞尔函数;I1为第一类一阶变型贝塞尔函数;K0为第二类零阶变型贝塞尔函数;K1为第二类一阶变型贝塞尔函数;λ
mf
为基质向裂缝窜流的窜流系数;λ
vf
为溶洞向裂缝窜流的窜流系数;步骤S5、根据缝洞型三重介质边水油藏平面径向流数学模型绘制无因次水侵量图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缝洞型碳酸盐岩边水油藏无因次水侵图版绘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裂缝和溶洞的基本参数包括基质形状因子、溶洞形状因子、基质系统渗透率、溶洞系统渗透率、裂缝系统渗透率、裂缝系统孔隙度、基质系统孔隙度、洞穴系统孔隙度、裂缝综合压缩系数、基质综合压缩系数、洞穴综合压缩系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缝洞型碳酸盐岩边水油藏无因次水侵图版绘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藏基本参数包括油藏半径、水体半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缝洞型碳酸盐岩边水油藏无因次水侵图版绘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因次水体半径的计算公式为:r
aD
=r
a
/r
o
式中:r
a
为水体半径,m;r
o
为油藏半径,m;r
aD
为无因次水体半径。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缝洞型碳酸盐岩边水油藏无因次水侵图版绘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向裂缝窜流的窜流系数的计算公式为:式中:α
m
为基质形状因子,1/m2;r
w
为井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仁仕王宁卢聪杨岚唐红林羊思宇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石油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