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轮机联合闪蒸型热泵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02832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4 23: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燃气轮机联合闪蒸型热泵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包括用户供暖回水管道、用户供暖供水管道、余热锅炉、管壳式换热器、发生器、冷凝器、吸收器、蒸发器、凝结水泵、真空泵、凝结水罐、烟气换热器、热网循环水泵及冷却塔,该系统能够有效降低热网循环水的加热成本。成本。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燃气轮机联合闪蒸型热泵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综合能源领域,涉及一种燃气轮机联合闪蒸型热泵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清洁高效的新型供能方式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在我国逐渐推广开来。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是一种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供能方式,具有适应性强、安全系数高、运行布置灵活等优点。在能源短缺、环境恶化和气候问题相互作用的背景下,生活污水作为城市原有废热具有便于收集、蕴含低品位热能较高、水量水温相对稳定、便于利用等一系列优点,作为城市清洁供热的低品位热源具有巨大节能潜力,是用户侧回收方便快捷的余热热源,然而现有技术中热网循环水的加热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燃气轮机联合闪蒸型热泵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降低热网循环水的加热成本。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燃气轮机联合闪蒸型热泵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包括用户供暖回水管道、用户供暖供水管道、余热锅炉、管壳式换热器、发生器、冷凝器、吸收器、蒸发器、凝结水泵、真空泵、凝结水罐、烟气换热器、热网循环水泵及冷却塔;
[0005]用户供暖回水管道与热网循环水泵的入口相连通,热网循环水泵的出口分为三路,其中,第一路与管壳式换热器的一次侧入口相连通,第二路与烟气换热器的管侧入口相连通,第三路与吸收器的管侧入口相连通,管壳式换热器的一次侧出口与余热锅炉的管侧入口相连通,余热锅炉的管侧出口与发生器的放热侧入口相连通,发生器的放热侧出口经管壳式换热器的二次侧与用户供暖供水管道相连通;烟气换热器的管侧出口与用户供暖供水管道相连通,吸收器的管侧出口经冷凝器的吸热侧及冷却塔与热网循环水泵的出口相连通,余热锅炉的烟气出口经烟气换热器的壳侧与烟气输出管道相连通;
[0006]发生器吸热侧的水蒸气出口与冷凝器的放热侧入口相连通,冷凝器的放热侧出口与蒸发器的放热侧入口相连通,蒸发器的放热侧出口与吸收器的壳侧入口相连通,发生器吸热侧的液体出口与吸收器的壳侧入口相连通,吸收器的壳侧出口与发生器的吸热侧入口相连通;
[0007]闪蒸罐顶部的出口与蒸发器的吸热侧入口相连通,蒸发器的吸热侧出口经凝结水泵后分为两路,其中一路与凝结水罐相连通,另一路与闪蒸罐的底部入口相连通。
[0008]热网循环水泵的出口经第一闸阀及第一电动调节阀与管壳式换热器的一次侧入口相连通。
[0009]吸收器的管侧出口经冷凝器的吸热侧、冷却塔及膨胀阀与热网循环水泵的出口相连通。
[0010]冷凝器的放热侧出口经膨胀阀与蒸发器的放热侧入口相连通。
[0011]发生器吸热侧的液体出口经溶液阀与吸收器的壳侧入口相连通。
[0012]吸收器的壳侧出口经溶液泵与发生器的吸热侧入口相连通。
[0013]还包括污水输入管道、污水来水泵、污水退水泵及真空泵;污水输入管道经污水来水泵与闪蒸罐内的喷淋头相连通,闪蒸罐的底部排污口经污水退水泵与污水输出管道相连通,真空泵与闪蒸罐相连通。
[0014]还包括压气机、回热器、燃烧室、透平及发电机;压气机的出口依次经回热器的吸热侧、燃烧室、透平、回热器的放热侧与余热锅炉的入口相连通,压气机、透平及发电机相连接。
[0015]压气机、透平及发电机同轴布置。
[0016]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燃气轮机联合闪蒸型热泵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在具体操作时,利用燃气轮机、吸收式式热泵、闪蒸罐、余热锅炉及烟气换热器,对燃气轮机排出烟气进行梯级利用,制取蒸汽和热水,配合吸收式热泵制冷或制热,建立污水负压闪蒸系统,在回收生活污水低品位余热的同时,提高热泵COP,降低热泵汽耗,进一步降低供能成本,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供能质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流程图。
[0019]其中,1为压气机、2为回热器、3为燃烧室、4为透平、5为发电机、6为余热锅炉、7为管壳式换热器、8为发生器、9为冷凝器、10为溶液泵、11为溶液阀、12为吸收器、13为蒸发器、14为凝结水泵、15为真空泵、16为喷淋头、17为污水来水泵、18为污水退水泵、19为凝结水罐、20为烟气换热器、21为第一电动调节阀、22为第一闸阀、23为热网循环水泵、24为膨胀阀、25为冷却塔、26为第二闸阀、27为第二电动调节阀、28为第三闸阀、29为第三电动调节阀、30为第四电动调节阀、31为第四闸阀、32为第五闸阀、33为第六闸阀、34为第七闸阀、35为第五电动调节阀、36为第八闸阀、37为第九闸阀、38为第十闸阀、39为第十一闸阀、40为第十二闸阀、41为第十三闸阀、42为第十四闸阀、43为第十五闸阀、44为第十六闸阀、45为第十七闸阀、46为第十八闸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而并非要限制本专利技术公开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的混淆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概念。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在附图中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公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这些图并非是按比例绘制的,其中为了清楚表达的目的,放大了某些细节,并且可能省略了某些细节。图中所示出的各种区域、层的形状及它们之间的相对大小、位置关系仅是示例性的,实际中可能由于制造
公差或技术限制而有所偏差,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所需可以另外设计具有不同形状、大小、相对位置的区域/层。
[0022]参考图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燃气轮机联合闪蒸型热泵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包括压气机1、回热器2、燃烧室3、透平4、发电机5、余热锅炉6、管壳式换热器7、发生器8、冷凝器9、溶液泵10、溶液阀11、吸收器12、蒸发器13、凝结水泵14、真空泵15、喷淋头16、污水来水泵17、污水退水泵、凝结水罐19、烟气换热器20、第一电动调节阀21、第一闸阀22、热网循环水泵23、膨胀阀24及冷却塔25;
[0023]用户供暖回水管道与热网循环水泵23的入口相连通,热网循环水泵23的出口分为三路,其中,第一路经第一闸阀22及第一电动调节阀21与管壳式换热器7的一次侧入口相连通,第二路经第二闸阀26及第二电动调节阀27与烟气换热器20的管侧入口相连通,第三路经第三闸阀28及第三电动调节阀29与吸收器12的管侧入口相连通,管壳式换热器7的一次侧出口经第七闸阀34及第五电动调节阀35分为两路,其中一路与余热锅炉6的管侧入口相连通,另一路经第四电动调节阀30及第四闸阀31与发生器8的放热侧相连通,余热锅炉6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气轮机联合闪蒸型热泵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户供暖回水管道、用户供暖供水管道、余热锅炉(6)、管壳式换热器(7)、发生器(8)、冷凝器(9)、吸收器(12)、蒸发器(13)、凝结水泵(14)、真空泵(15)、凝结水罐(19)、烟气换热器(20)、热网循环水泵(23)及冷却塔(25);用户供暖回水管道与热网循环水泵(23)的入口相连通,热网循环水泵(23)的出口分为三路,其中,第一路与管壳式换热器(7)的一次侧入口相连通,第二路与烟气换热器(20)的管侧入口相连通,第三路与吸收器(12)的管侧入口相连通,管壳式换热器(7)的一次侧出口与余热锅炉(6)的管侧入口相连通,余热锅炉(6)的管侧出口与发生器(8)的放热侧入口相连通,发生器(8)的放热侧出口经管壳式换热器(7)的二次侧与用户供暖供水管道相连通;烟气换热器(20)的管侧出口与用户供暖供水管道相连通,吸收器(12)的管侧出口经冷凝器(9)的吸热侧及冷却塔(25)与热网循环水泵(23)的出口相连通,余热锅炉(6)的烟气出口经烟气换热器(20)的壳侧与烟气输出管道相连通;发生器(8)吸热侧的水蒸气出口与冷凝器(9)的放热侧入口相连通,冷凝器(9)的放热侧出口与蒸发器(13)的放热侧入口相连通,蒸发器(13)的放热侧出口与吸收器(12)的壳侧入口相连通,发生器(8)吸热侧的液体出口与吸收器(12)的壳侧入口相连通,吸收器(12)的壳侧出口与发生器(8)的吸热侧入口相连通;闪蒸罐顶部的出口与蒸发器(13)的吸热侧入口相连通,蒸发器(13)的吸热侧出口经凝结水泵(14)后分为两路,其中一路与凝结水罐(19)相连通,另一路与闪蒸罐的底部入口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轮机联合闪蒸型热泵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热网循环水泵(23)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洪宇耿如意王钰泽刘长瑞孙明兴乔磊刘国臣尚海军徐瑞皎梁世鑫刘圣冠石春寒贺凯魏灿赢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西热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