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扩瞳观察视网膜检眼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0257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成本低、输入功率低的检眼装置,极适用于不扩瞳观察宽视网膜区成像。装置包括有一个会聚光照明系统和一个孔径光阑。会聚光照明系统使光线易于进入一侧眼内,提供宽视网膜区照明,减少眩光和降低能耗。孔径光阑阻断多余的眩光,使之不构成视网膜成像的一部分。只要孔径大小与不扩瞳直径相符,本装置特别适用于不扩瞳观察视网膜。(*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术介绍
专利技术范围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用诊断仪器,特别地涉及用于观察视网膜的一种检眼装置。从一种间接检眼镜设计来看,在观察光程中配有分光器,以引导照明光线射入一侧眼内,同时还可接受成像光线通过。这一设计必然造成大量光损失,需在装置中装有一个大功率的光源,以使视网膜获得良好的照明。大功率光源一般来说难以组装,过量消耗输入电能,并产生大量的热和多余的光,如眩光。大功率光源还要配有粗的灯丝,一般要比未扩瞳孔的直径大。这样,间接检眼镜更易受到入射光线产生的眩光影响,因诸多如虹膜、角膜和巩膜等外眼构造会产生反射。用于观察视网膜的照像机,如眼底照像机(fundus cameras),可提供高质量的成像。但是,观察视网膜照像机一般价格昂贵,为观察视网膜,一般需要扩瞳,一般需有训练有素、技艺高明的摄像师进行操作。因而需要有一种结构紧凑、输入功率低的检眼装置,可提供相应的视网膜照明,且便于不扩瞳进行大视野视网膜观察。专利技术简述本专利技术的主要内容是一种输入功率低、价廉的用于观察视网膜的检眼装置。本装置可用于不扩瞳观察宽视网膜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检眼装置,包括一个会聚光照明系统,该系统在工作状态时所产生的光线会聚在病人瞳孔附近,并在眼内散开,照亮宽的视网膜区。会聚光照明(converging light illumination)系统可以通过未扩瞳的小瞳孔照亮宽的视网膜区。会聚光照明系统还减少输入电能的消耗和减少眩光,即照明系统通过病人瞳孔进入眼睛的几乎所有的光线都不从瞳孔以外的结构反射,诸如虹膜和巩膜等。另一方面,本检眼装置本检眼装置包括有孔径光阑的观察系统,它的位置与病人瞳孔构成共轭,并与观察系统的成像轴处于同轴的位置上。孔径光阑的位置与病人瞳孔共轭,并与成像轴同轴的位置上,工作时既可接收可形成视网膜成像的光,又可阻断不能形成视网膜成像的光。孔径光阑工作时无论整个装置准备进入工作位置或已进入工作位置,均可阻断多余的光。因而,孔径光阑无论本装置对准眼(即本装置正调整到工作位置)和在视网膜观察期间(即本装置已进入工作位置)均可减少眩光,改善成像质量。因孔径光阑的孔径大小与未扩瞳眼瞳孔直径一致,本检眼装置特别适合于通过未扩瞳眼进行视网膜观察。通过调整孔径,使之与未扩瞳瞳孔的直径一致,孔径光阑在可阻断来自瞳孔直径以外眼结构(诸如虹膜和巩膜)几乎全部的反射光。本专利技术的特点,本领域技术人员经过仔细阅读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联系参考的附图,可以更加明了。图3B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具体表现的功能原理图,展示来自一离轴物体的光线,用图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带有一散焦镜的成像系统的具体专利技术详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检眼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例描述,参见附图说明图1A—图1E。检眼装置10包括一个照明系统,其工作原理主要是在图1A中介绍,以及一个成像系统,其工作原理主要在图1B中介绍。图1A—图1E的装置尤其适用于不扩瞳观察视网膜。不扩大瞳孔的小直径,对于观察视网膜成像带来诸多挑战。不扩大瞳孔的小直径,会阻止射向视网膜的入射光线,以及与视网膜成像相应的反射光的传导。进一步,射向瞳孔的光以及诸如虹膜和巩膜等外眼结构高反射面对入射瞳孔的光的阻断,都能作为眩光反射进入观察系统。如后述的一样,图1A—图1E的装置的各种特点的配合,可克服通过未扩瞳观察视网膜成像带来的诸多挑战。一方面,图1A—图1E的装置包括一个会聚光源照明系统,并配有一孔径光阑。会聚光源照明系统的作用是引导足够量的光进入小孔内,而孔径光阑的作用是阻断来自外眼结构反射光线所造成的眩光。由图1A清楚可见,照明系统工作中产生的照明光线在端部34会聚,之后发散。一种带有会聚光线照明系统的检眼装置,与病人处于工作位置,可将最大量的入射光通过瞳孔12射入眼11内。图1A—图1E的本装置中,照明系统产生的光锥顶端34置于病人瞳孔12附近,即可使本装置处于工作位置。有了会聚光线照明系统,大量的照明光射入小直径的瞳孔,同时可照亮宽的视网膜区。一种会聚光线照明系统的设置,是通过光源14和位于光源14前的物镜16组合而成,以使来自光源14发射出的光线得到会聚。有了会聚光源照明系统,更多百分比的入射光线射入瞳孔12和照亮视网膜19,超过被外眼结构17和21反射的光线。鉴于会聚光线照明系统损耗的入射光少,因而减少了照明系统输入电能的消耗。鉴于来自外眼结构诸如虹膜12和巩膜21的反射入射光的量相对比较少,成像系统接受到的多余光也较少。光源14可以是一种能生成光的光源,诸白热丝灯、弧光灯、纤维光学光源或使用电晶体光源(solid state light source)。但是,根据现有技术,生成光源的灯太大,因而产生一些组装问题。这样,参照图2描述的光源是本检眼装置的理想光源。在图2的实施例中,光源14由一个反射元件提供,如反光镜,它与生成光的光源18结合,如用一种灯作为光源18;而一聚光镜20将光源18的光会聚到反光镜14。本装置的成像系统主要是参照图1B进行描述。本装置成像系统包括物镜16、成像透镜22和一个目镜透镜24。视网膜成像焦平面26是由中间的物镜16和成像透镜22生成的,而目镜焦平面28是由中间的成像透镜22和目镜透镜24生成的。成像系统进一步包括成像轴30,在其上透镜16、22和24都以此定心。在本说明中“透镜(lens)”一词既可指单一的光学元件,也可指多种共同工作的光学元件;而此处的操作位置定义为能使最大量入射光线通过瞳孔12进入眼11内的位置。操作位置也可定义为,病人瞳孔与孔径光阑32共轭的位置。视网膜成像光线交会于视网膜焦平面26,是由通过瞳孔12进入眼11的光线,从视网膜19通过瞳孔12反射形成。由于未扩瞳的小瞳孔对进入眼的入射光线以及视网膜成像反射光传播均有阻碍作用,通过未扩瞳观察的视网膜成像易被眩光所遮掩(尤其是当未扩瞳观察视网膜时,入射光易被外部眼的高反射结构反射,此现象更为明显)。眩光除来自外部眼结构的反射光外,还可以来自其他光源,使视网膜成像受到遮掩,诸如反射自角膜的光(角膜眩光)和反射自诸如本装置透镜的检眼装置组件(内部眩光)。总之,本装置特别适用于通过未扩瞳孔观察视网膜成像。本装置10主要的特点是工作时可减少上述眩光,这样可减少与视网膜成像无关光线的接收率,并增加与视网膜成像相应的光线接收率。如上文所述,减少与视网膜成像无关光线百分率的一个特征是采用会聚光照明。图1A中,可以看到会聚光照明系统,通过瞳孔12进入眼11的光的百分率较高,而反射自外部眼结构17和21的光的百分率较低。既增加视网膜成像形成的接收光百分率并减少多余光的另一些特点见后述。在图1B的装置中,孔径光阑32的位置在成像透镜22之前,以阻断多余的光。在本装置10处于操作位置时,孔径光阑32的位置应与成像轴保持同轴,并与病人瞳孔保持共轭。孔径光阑32的位置与成像轴30保持同轴,有利于最大量通过成像透镜22接收到成像光,而不接收源自病人瞳孔12周围的眩光。处于这一位置的孔径光阑32可与瞳孔保持最大的共轭,而孔径光阑32工作时可阻断来自外部眼结构17和反射的眩光。由于本装置在工作位置上使照明系统产生的光锥顶端34与病人瞳孔保持共轭,又鉴于孔径光阑的最佳位置也与瞳孔共轭,这样与图1A—图1E一致的本装置孔径光阑32的最佳位置可以描述为,与照明系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观察有瞳孔眼结构的检眼装置,所述的检眼装置包括: 一个照明系统,该系统生成的会聚光锥在顶端会聚,之后发散; 一个成像系统,该系统有一成像轴;以及 一个孔径光阑,配置在所述的装置内,且实际上与所述的成像轴同轴,与所述的顶端共轭,角膜眩光因而减少。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俄尔文枸德费恩威廉姆拉格尔卫克丽丝R罗博特斯史蒂汶R斯拉瓦森阿兰爱克劳特
申请(专利权)人:威尔驰阿林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