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丙硫菌唑与吡唑醚菌酯的种子处理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501077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5: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含丙硫菌唑与吡唑醚菌酯的种子处理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种子包衣剂技术领域。种子处理悬浮剂的活性成分包括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之间的质量比为(1: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含丙硫菌唑与吡唑醚菌酯的种子处理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种子包衣剂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含丙硫菌唑与吡唑醚菌酯的种子处理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由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等侵染小麦引起的茎基腐病又称小麦冠腐病,该病最早于1951年在澳大利亚被发现,目前,欧洲、美洲、澳洲、亚洲均有该病的报道,我国于2012年首次报道该病,小麦茎基腐病严重威胁世界小麦的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
[0003]假禾谷镰刀菌在小麦的各个生育期均能侵染。苗期植株受到侵染后,茎基部叶鞘及茎秆变褐,严重时可引起整个茎基部的腐烂,最终导致麦苗发黄死亡。成株期一般感染小麦1

2 节,有黑色或褐色病斑产生,在潮湿的环境下,发病处可产生白色或红色菌丝。灌浆期,感病植株形成白穗,干瘪甚至没有籽粒。后期随着小麦的生长,若多雨水土壤较为湿润,病原菌迅速扩展,整个植株腐烂。
[0004]近年来,由于秸秆还田、少耕免耕等耕作制度的改变,小麦茎基腐病原菌在田间大量积累,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该病的发病率及危害程度的增加。该病害在冬前即可侵入植株,随着气温降低,潜伏在麦苗中。病原菌侵入早期,植株无明显症状。随着早春气温回升,在适宜的天气条件下,病原菌迅速扩展,最终导致整个植株死亡。
[0005]目前,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以农业防治、选育优良品种,由于育种周期长以及田间管理的局限性,化学防治是最常用的防治方法。化学农药虽能有效控制病情,却对生态环境和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同时重复使用农药使病菌抗药性增强。因此,环境友好型的生物防治技术逐渐引起重视,关于镰孢菌拮抗菌的研究也在日益增多。在生防微生物类群中,放线菌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前景,极大促进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利用有益微生物来控制小麦茎基腐病符合我国现代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小麦茎基腐病生防菌筛选中关于放线菌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现阶段仍缺乏有效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拮抗菌。
[0006]例如,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杀菌组合物,申请号:CN201710945027.1,公开号:CN107 691460A,其技术方案(参考其实施例3)如下:
[0007]“实施例3:11%氟唑环菌胺
·
克菌丹悬浮剂
[0008]氟唑环菌胺10%,克菌丹1%,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3%,木素磺酸钠5%,黄原胶1%,硅油1%,丙三醇1%,水补足至100%。
[0009]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11%氟唑环菌胺
·
克菌丹悬浮剂。
[0010]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小麦茎基腐病。将11%氟唑环菌胺
·
克菌丹悬浮剂按有效成分用量 200g a.i./hm2加水稀释淋根,药后10天的防效为96.3%。对照药剂44%氟唑环菌
胺悬浮剂按有效成分用量200g a.i./hm2和45%克菌丹悬浮剂按有效成分用量900g a.i./hm2,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10天防效分别为87.2%、84.4%。氟唑环菌胺与克菌丹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0011]又如另一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复配杀菌组合物及在防治小麦茎基腐病上的应用,申请号: CN202111247257.3,公开号:CN113841702A,其技术方案(参考其实施例1)如下:
[0012]“实施例1
[0013]一种复配杀菌组合物由以下质量百分数的组分:
[0014]活性组分4.5%、分散剂8%、氮素增效剂1.5%、黄原胶(增稠剂)2.0%、有机硅消泡剂1. 0%,其余为水;其中活性组分为咯菌腈和戊唑醇,其中咯菌腈、戊唑醇的质量比为1:7;分散剂是由木质素磺酸钠、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吐温80的质量比为1:1:3混合而成。
……
将实施例1的复配杀菌组合物作为包衣剂对石新828、国麦301、石麦15三种小麦子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作为实验组,同时增设空白对照组(即不进行包衣处理)。并将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的小麦种子于2019年10月~2020年6月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试验农场进行田间种植。于灌浆期进行调查,5点取样,每样点取20~30株小麦
……
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包衣剂对小麦种子进行包衣能对小麦茎基腐病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随着生育期的推移,其成株期防效也在72%以上”。
[0015]结合上述两个现有技术可以得知以下问题:
[0016]缺乏种子安全性的分析,对于发芽率或发芽势的情况无法得知,采用淋根的方式需将小麦的根部取出来,造成小麦植株的损伤且人工操作成本高,同时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效较差,类似的种子包子处理后的防效仅在72%左右。

技术实现思路

[0017]1、要解决的问题
[0018]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含丙硫菌唑与吡唑醚菌酯的种子处理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它可以有效抑制小麦茎基腐病。
[0019]2、技术方案
[0020]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21]一种含丙硫菌唑与吡唑醚菌酯的种子处理悬浮剂,所述的种子处理悬浮剂的活性成分包括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所述的丙硫菌唑、所述的吡唑醚菌酯之间的质量比为(1:8)
‑ꢀ
(8:1);
[0022]所述的种子处理悬浮剂的活性成分与种子之间的质量比为1:(50

500)。
[0023]上述所述的含丙硫菌唑与吡唑醚菌酯的种子处理悬浮剂中,
[0024]所述的丙硫菌唑、所述的吡唑醚菌酯之间的质量比为(1:(3

6))

((3

6):1);
[0025]所述的种子处理悬浮剂的活性成分与种子之间的质量比为1:(150

250)。
[0026]上述所述的含丙硫菌唑与吡唑醚菌酯的种子处理悬浮剂中,
[0027]所述的所述的种子处理悬浮剂的非活性成分为农药制剂上可接受的辅料;
[0028]所述的活性成分与所述的非活性成分的质量比为(1:30)

(30:1)。
[0029]上述所述的含丙硫菌唑与吡唑醚菌酯的种子处理悬浮剂中,
[0030]所述的活性成分与所述的非活性成分的质量比为(1:10)

(10:1)。
[0031]上述所述的含丙硫菌唑与吡唑醚菌酯的种子处理悬浮剂中,
[0032]所述的辅料包括润湿分散剂、成膜剂、增稠剂、防冻剂、消泡剂及水,所述的润湿分散剂、所述的成膜剂、所述的增稠剂、所述的防冻剂、所述的消泡剂、所述的水之间的质量比为(3

8):(3

8):(0.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丙硫菌唑与吡唑醚菌酯的种子处理悬浮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种子处理悬浮剂的活性成分包括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所述的丙硫菌唑、所述的吡唑醚菌酯之间的质量比为(1:8)

(8:1);所述的种子处理悬浮剂的活性成分与种子之间的质量比为1:(50

50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丙硫菌唑与吡唑醚菌酯的种子处理悬浮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丙硫菌唑、所述的吡唑醚菌酯之间的质量比为(1:(3

6))

((3

6):1);所述的种子处理悬浮剂的活性成分与种子之间的质量比为1:(150

25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丙硫菌唑与吡唑醚菌酯的种子处理悬浮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所述的种子处理悬浮剂的非活性成分为农药制剂上可接受的辅料;所述的活性成分与所述的非活性成分的质量比为(1:30)

(30: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含丙硫菌唑与吡唑醚菌酯的种子处理悬浮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性成分与所述的非活性成分的质量比为(1:10)

(10: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含丙硫菌唑与吡唑醚菌酯的种子处理悬浮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料包括润湿分散剂、成膜剂、增稠剂、防冻剂、消泡剂及水,所述的润湿分散剂、所述的成膜剂、所述的增稠剂、所述的防冻剂、所述的消泡剂、所述的水之间的质量比为(3

8):(3

8):(0.1

1):(2

10):(0.5

2.5):(60

80)。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含丙硫菌唑与吡唑醚菌酯的种子处理悬浮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润湿分散剂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蓖麻油聚氧乙烯醚非离子乳化剂、非离子型羟基聚环氧乙烷嵌段聚合物、聚羧酸脂类高分子分散剂、聚丙烯酸共聚物分散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烷基苯醚磺酸盐,亲水性的单梳状聚合物,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钠、甲基萘磺酸甲醛缩合物硫酸盐、萘磺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运河余正莲熊国银祝玉超张腾飞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久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