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创口缝合修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0566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56
一种内镜下创口缝合修补器,在内管中设置两个或者多个连接内镜夹的内镜夹释放器,在外管上设置弹性套圈,并将外管滑动地套设在内管外,所述内镜夹释放器驱动所述内镜夹全层夹持创口的单侧边缘并释放该内镜夹,牵引部件牵引两个内镜夹向内聚拢,外管和内管相对滑动,以使弹性套圈位于已聚拢的内镜夹的周侧并释放弹性套圈,弹性套圈收紧,以缝合较大的创口。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镜下创口缝合修补器,能够适配于单钳道内镜且能以直线的缝合方式缝合较大直径的创口,且该修补器的操作简单、生产成本低。低。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镜下创口缝合修补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创口缝合装置领域,更具体的涉及内镜下创口缝合修补器。

技术介绍

[0002]在医用领域,内镜被广泛用于胃肠道、腹腔、呼吸道等相关疾病的检查或治疗。检查或治疗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在内镜下缝合创口,其中,内镜下缝合的创口有两类:一类是由于病灶形成的创口,如胃穿孔;另一类是为了将内镜送入人体密闭体腔而形成的切口。
[0003]在内镜下缝合上述创口,需先将缝合关闭装置通过内镜的钳道送入至人体体腔内,再对创口实施缝合。而对于不同的缝合关闭装置,其需要的内镜的钳道数量不同。
[0004]通常金属钛夹闭合装置或内镜外金属夹(over

the

scope clip,OTSC)通过单钳道送入,即可对创口实施缝合关闭;但是,由于受到金属钛夹及OTSC的夹取范围的限制,仅能闭合较小的全层创口。
[0005]对于较大创口的缝合,目前较为常用的是尼龙绳联合内镜夹荷包缝合装置或OverStitch缝合系统,这两种缝合系统均需要内镜具有两个钳道,其中,一个钳道送入尼龙绳或者缝合线,另一个钳道送入异物钳,通过两个钳道送入部件的相互配合实现缝合较大的全层创口。这两种缝合系统的缺点:第一,需要在双钳道内镜中使用,在实际的使用中,并不是每个医院都会配备双钳道内镜,双钳道内镜的使用并不普遍;第二,操作复杂,而且OverStitch缝合系统需要系统培训且费用昂贵;第三,尼龙绳联合内镜夹荷包缝合装置,通过尼龙绳结扎形成荷包缝合,不易达到内翻全层收拢创面的效果,因而无法确保全层闭合创面,从而影响伤口愈合。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镜下创口缝合修补器,能够适配于单钳道内镜且能缝合较大直径的创口,且该修补器的操作简单、生产成本低。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镜下创口缝合修补器,包括
[0008]外管,可穿设并固定于内镜的活检通道中;所述外管的近端设置锁紧装置;所述外管的侧壁内侧的末端可分离地设置沿所述外管的径向向外撑开的弹性套圈;
[0009]内管,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外管中,并通过所述锁紧装置与所述外管锁紧连接;其中,所述内管具有由内管的顶部向内管的底部贯通的腔道;
[0010]两个或多个内镜夹释放器,设置于所述腔道中;其中,所述内镜夹释放器包含位于所述内管外部的操作部、穿设于所述腔道的连接部及可伸出内管的内镜夹;所述连接部的上端与所述操作部连接,所述连接部的下端与所述内镜夹可分离的连接;所述操作部通过所述连接部驱动所述内镜夹脱离所述连接部;
[0011]牵引部件,连接所述内镜夹,并引出至所述内管的外部。
[0012]对于设置两个内镜夹释放器的技术方案:逐个释放内镜夹对创口的单侧边缘实施夹持,再通过牵引部件牵引聚拢,弹性套圈收紧聚拢的两个内镜夹,实现创口闭合;实现整
个创口的直线缝合,有利于创口的愈合;
[0013]对于设置多个内镜夹释放器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对于较大创口的分步夹闭:首先,利用两个内镜夹分别对创口单侧实施夹持,再通过牵引部件牵引聚拢,并被弹性套圈收紧,创口部分闭合,同时,缩小未被夹闭的部分创口两侧的距离;然后,再逐个释放内镜夹并使每个内镜夹直接夹闭未闭合的部分。通过分步夹闭,实现整个创口的直线缝合,使创口更容易愈合;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管与所述内镜活检通道卡接,所述外管的末端端面与所述活检通道的末端端面平齐;
[0015]优选地,所述外管的外壁近端环向设置外沿,所述外管通过所述外沿与所述活检通道卡接;其中,所述外沿的外径大于内镜活检通道的内径。
[0016]优选地,外管的外径小于4.15mm或大于2.8mm;使该修补器能够适用于常规的内镜活检通道。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锁紧装置为锁紧块,所述锁紧块包括锁紧块本体以及凸出于锁紧块本体的锁紧杆;其中,所述外管的侧壁设置第一锁孔,所述内管设置第二锁孔,所述锁紧杆插接于所述第一锁孔与所述第二锁孔中,以锁紧内管和外管。
[0018]优选地,所述锁紧块由橡胶材料制得;
[0019]优选地,所述外管的内壁沿平行于中心纵轴线的方向设置滑动槽,所述内管的外壁上设置第一滑动块,所述第一滑动块与所述滑动槽滑动连接。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腔道的数量等于所述内镜夹释放器的数量;避免内镜夹释放器之间的相互干涉;
[0021]优选地,所述腔道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腔道相对于所述内管的中心纵向轴线对称分布。使内镜夹位于内管的中心纵向轴线的两侧,第一内镜夹夹持创口第一侧后,平移内镜或者内镜夹释放器使第二内镜夹由创口第一侧向与第一侧相对的创口第二侧移动,以使第二内镜夹夹持创口第二侧,而无需大幅度的调整内镜或至内镜夹释放器的移动方向,使得操作更为方便;
[0022]优选地,所述腔道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所述腔道与另外两个所述腔道相对于所述内管的中心纵向截面对称分布;
[0023]优选地,所述腔道的近端向内管的外侧延伸呈“Y”型布置。Y型布置增大多个内镜夹释放器的操作部之间的距离,避免干涉,便于操作。
[00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操作部的近端设置挂钩,所述内管的近端侧壁设置挂钩孔,所述挂钩挂接于所述挂钩孔中;以便于操作时,内镜夹释放器不会自由滑落。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操作部包括具有滑动空腔的手柄以及与滑动空腔可滑动连接的滑块;所述连接部包括操作导丝,所述操作导丝的近端与所述滑动块固定连接,所述操作导丝的远端与所述内镜夹可分离地卡接;
[0026]优选地,滑动空腔上的侧壁设置倒L型的滑槽,滑块可以在L型的横向槽中固定,在L型的纵向槽中滑动以推动操作导丝沿内管的纵向方向移动。
[002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牵引部件包括牵引线及设置于内管外部的线轮;其中,所述牵引线与所述内镜夹连接,所述牵引线的端部引出至所述内管外部并绕设于所述线轮上;
[0028]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套圈与所述外管的侧壁底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内镜
夹的长度;
[0029]优选地,所述弹性套圈与所述外管的末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内镜夹连接部的长度;以使内镜夹的夹持部露出于外管的末端时,释放套圈,套圈能够在内镜夹连接部的位置收紧内镜夹,以便于通过观察夹持部的露出部分,确定是否释放套圈。
[0030]于一些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侧壁纵向设置多个孔道,所述孔道中可滑动地穿设勾拉丝,所述勾拉丝的下端具有钩部;其中,所述孔道的入口位于所述侧壁的顶面,所述孔道的出口位于所述外管的侧壁内侧的末端;所述勾拉丝的上端固定于所述外管的上方;所述钩部穿出于所述出口并勾拉所述弹性套圈;
[0031]优选地,所述钩部为“J”型,且所述“J”型的钩部均以向内弯钩的形式向心排列;便于弹性套圈与勾拉丝分离。
[0032]优选地,所述勾拉丝由弹性材料制得。抽拉勾拉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镜下创口缝合修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穿设并固定于内镜的活检通道中;所述外管的近端设置锁紧装置;所述外管的侧壁内侧的末端可分离地设置沿所述外管的径向向外撑开的弹性套圈;内管,滑动地套设于所述外管中,并通过所述锁紧装置与所述外管锁紧连接;其中,所述内管具有由内管的顶部向内管的底部贯通的腔道;两个或多个内镜夹释放器,设置于所述腔道中;其中,所述内镜夹释放器包括位于所述内管外部的操作部、穿设于所述腔道的连接部及可伸出内管的内镜夹;所述连接部的上端与所述操作部连接,所述连接部的下端与所述内镜夹可分离的连接;所述操作部通过所述连接部驱动所述内镜夹脱离所述连接部;牵引部件,连接所述内镜夹,并引出至所述内管的外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镜下创口缝合修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外径小于4.15mm或大于2.8m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镜下创口缝合修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装置为锁紧块,所述锁紧块包括锁紧块本体以及凸出于锁紧块本体的锁紧杆;其中,所述外管的侧壁设置第一锁孔,所述内管设置第二锁孔,所述锁紧杆插接于所述第一锁孔与所述第二锁孔中,以锁紧内管和外管。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镜下创口缝合修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道的数量等于所述内镜夹释放器的数量。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镜下创口缝合修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道的数量为两个,且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倩卡特宁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