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雾剂面盖自动上料冲压成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99546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雾剂面盖自动上料冲压成型装置,包括主体板,所述转动块的外侧活动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冲压模具,所述主体板的顶部设置有冲压装置,所述主体板的顶部设置有上料装置,所述上料装置的内部设置有原料,所述主体板的顶部设置有传送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冲压技术领域;该气雾剂面盖自动上料冲压成型装置,通过上料、一二次冲压与取料均在同一时间不同冲压模具上进行,当一个流程完成后,四个转动块会同步转动,从而带动冲压模具同步移动,四个冲压模具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不同的步骤,通过冲压模具的移动,每个冲压模具逐步完成所有步骤,从而实现装置的连续性较高,自动化程度高,冲压效率较高,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雾剂面盖自动上料冲压成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冲压
,具体是一种气雾剂面盖自动上料冲压成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众所周知,冲压是靠压力机和模具对板材、带材、管材和型材等施加外力,使之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冲压件)的成形加工方法。冲压件与铸件和锻件相比,具有薄、匀、轻、强等的特点。
[0003]对于现有的冲压设备在使用时需要人工进行上料与取料,自动化程度较低,并且在同一时间只能执行一个步骤,连续性较差,从而导致整体冲压效率十分低,无法满足现代大批量的生产需求。
[0004]为此,亟需要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气雾剂面盖自动上料冲压成型装置,大大提高上料和取料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0007](二)需要采取的技术方案
[0008]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气雾剂面盖自动上料冲压成型装置,包括主体板,所述主体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主体支撑,所述主体支撑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主体块,所述主体块的内部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的外侧活动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冲压模具,所述主体板的顶部设置有冲压装置,所述主体板的顶部设置有上料装置,所述上料装置的内部设置有原料,所述主体板的顶部设置有传送带。
[0009]优选的,相邻两个转动块之间的距离相同,所述转动块的内部安装有电机,所述转杆固定连接在对应电机的转轴上。
[0010]优选的,所述上料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料筒,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上料液压杆,所述上料液压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压块,所述料筒的内侧壁活动连接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与料筒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内部开设有通孔,该通孔与料筒内径相同,且该通孔连通外界与料筒内部,所述压块位于通孔正上方,且压块直径与通孔相同。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杆固定连接在主体板的顶部,所述限位杆的内侧位于料筒的内部,所述原料位于料筒内部限位杆的上方。
[0013]优选的,所述冲压装置包括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三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一次冲压杆与二次冲压杆,所述一次冲压杆的
底部固定连接有一次冲压头,所述二次冲压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二次冲压头,所述主体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液压杆,所述支撑液压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块。
[0014]优选的,两个支撑块分别位于一次冲压头与二次冲压头的正下方,所述第三支撑杆固定连接在主体板的顶部,且两个第三支撑杆分别位于两个支撑块的外侧。
[0015]优选的,所述主体块外侧的四个冲压模具分别位于传送带的上方,料筒的下方,一次冲压头与对应支撑块之间,二次冲压头与对应支撑块之间。
[0016](三)需要达到的有效果
[001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气雾剂面盖自动上料冲压成型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8](1)、该气雾剂面盖自动上料冲压成型装置,通过上料时,上料液压杆带着压块向下移动,挤压料筒内部的原料,最下方原料挤压限位杆,从而将原料挤入下方冲压模具中,压块每次移动的距离等于一个原料的厚度,一次冲压时一次冲压杆带动一次冲压头向下移动,支撑液压杆带着支撑块移动到冲压模具下方,可在冲压时对冲压模具进行支撑,二次冲压时同理,取料时启动转动块内的电机,进而带动转杆转动,从而带动冲压模具翻动,冲压模具内的产品会落入下方传送带上,从而实现上料、冲压与取料全自动化,解放了双手,提高了生产效率,更加能够满足现代的生产需求。
[0019](2)、该气雾剂面盖自动上料冲压成型装置,通过上料、一二次冲压与取料均在同一时间不同冲压模具上进行,当一个流程完成后,四个转动块会同步转动,从而带动冲压模具同步移动,四个冲压模具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不同的步骤,通过冲压模具的移动,每个冲压模具逐步完成所有步骤,从而实现装置的连续性较高,自动化程度高,冲压效率较高,有利于适应现在的大批量的生产需求。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的外部结构立体图。
[0021]图2是本技术的侧视立体图。
[0022]图3是本技术的部分结构图。
[0023]图4是本技术的结构主视图。
[0024]图中:1、主体板;2、上料装置;21、第一支撑杆;22、料筒;23、第一支撑板;24、第二支撑杆;25、第二支撑板;26、上料液压杆;27、压块;28、限位杆;29、弹簧;3、冲压装置;31、第三支撑杆;32、第三支撑板;33、一次冲压杆;34、一次冲压头;35、二次冲压杆;36、二次冲压头;37、支撑液压杆;38、支撑块;4、主体支撑;5、主体块;6、滑槽;7、转动块;8、转杆;9、冲压模具;10、传送带;11、原料。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
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8]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雾剂面盖自动上料冲压成型装置,包括主体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主体支撑(4),所述主体支撑(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主体块(5),所述主体块(5)的内部开设有滑槽(6),所述滑槽(6)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转动块(7),所述转动块(7)的外侧活动连接有转杆(8),所述转杆(8)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冲压模具(9),所述主体板(1)的顶部设置有冲压装置(3),所述主体板(1)的顶部设置有上料装置(2),所述上料装置(2)的内部设置有原料(11),所述主体板(1)的顶部设置有传送带(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雾剂面盖自动上料冲压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转动块(7)之间的距离相同,所述转动块(7)的内部安装有电机,所述转杆(8)固定连接在对应电机的转轴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气雾剂面盖自动上料冲压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装置(2)包括第一支撑杆(21),所述第一支撑杆(2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23),所述第一支撑板(2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料筒(22),所述第一支撑板(2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杆(24),所述第二支撑杆(2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25),所述第二支撑板(2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上料液压杆(26),所述上料液压杆(2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压块(27),所述料筒(22)的内侧壁活动连接有限位杆(28),所述限位杆(28)与料筒(22)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29)。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气雾剂面盖自动上料冲压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3)的内部开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于龙
申请(专利权)人:金华市绿华塑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