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蒋红叶专利>正文

用于建筑的高效抗震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8958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抗震架领域的用于建筑的高效抗震架,所述相对两根第一底杆之间设有中部连接杆,侧连接杆的顶部设有支撑杆,侧连接杆的侧面与中部连接杆的两端均与支撑杆的两端进行连接,支撑杆与中部连接杆之间连接有用于抗震的第一缓冲件;所述相对两根第一底杆之间设有中部连接杆,通过中部连接杆加固整体结构,起到稳定支撑作用;所述侧连接杆的顶部设有支撑杆,侧连接杆的侧面与中部连接杆的两端均与支撑杆的两端进行连接,侧连接杆、中部连接杆和支撑杆之间组成第一抗震防护构件,增加抗震面积,所述支撑杆与中部连接杆之间连接有用于抗震的第一缓冲件,支撑杆、第一缓冲件和中部连接杆之间组成第二抗震防护构件,进一步增加抗震效果。增加抗震效果。增加抗震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建筑的高效抗震架


[0001]本技术涉及抗震架领域,具体涉及用于建筑的高效抗震架。

技术介绍

[0002]我国分布有多个地震带,地震的毁灭性不言而喻,我们无法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可以在建筑技术上可以降低地震对于建筑物的损害,在建筑领域中,抗震支架经常被用于安装管道,以便对管道进行承重,在进行建筑物的管路安装时,通常用支架将管道固定在墙体的表面。现阶段固定管道的支架的结构简单,缺少减震机构,这极容易造成管道发生振动,从而引发严重的后果。
[0003]公告号CN21374526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建筑用抗震支架,但该抗震支架还存在的问题:1、管道机构通过折叠杆进行连接,造成结构不够稳固,2、并没有设有多层抗震机构,减少抗震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以上缺陷,提供用于建筑的高效抗震架。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用于建筑的高效抗震架,包括第一底杆、下连接杆和侧连接杆,第一底杆设有四根,侧连接杆安装于相邻两根第一底杆之间,下连接杆安装于另相邻两根第一底杆之间,下连接杆与侧连接杆相互垂直,所述相对两根第一底杆之间设有中部连接杆,侧连接杆的顶部设有支撑杆,侧连接杆的侧面与中部连接杆的两端均与支撑杆的两端进行连接,支撑杆与中部连接杆之间连接有用于抗震的第一缓冲件。
[0006]上述说明中,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底杆的侧面设有第一定位杆,第一定位杆垂直于第一底杆。
[0007]上述说明中,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定位杆的底面设有第二底杆,第二底杆与第一底杆相互平行。
[0008]上述说明中,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相邻第二底杆的顶部均设有第二定位杆,第二定位杆穿过支撑杆,侧连接杆、第二定位杆和支撑杆分别通过第一定位柱进行固定连接连接。
[0009]上述说明中,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定位杆与第二定位杆之间通过第二定位柱进行连接。
[0010]上述说明中,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定位杆设有两根,两根第二定位杆之间通过上连接杆进行连接。
[0011]上述说明中,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连接杆与下连接杆之间设有用于抗震的第二缓冲件。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均由弹簧构成。
[0012]本技术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如下:所述相对两根第一底杆之间设有中部连接杆,通过中部连接杆加固整体结构,起到稳定支撑作用;所述侧连接杆的顶部设有支撑杆,
侧连接杆的侧面与中部连接杆的两端均与支撑杆的两端进行连接,侧连接杆、中部连接杆和支撑杆之间组成第一抗震防护构件,增加抗震面积,所述支撑杆与中部连接杆之间连接有用于抗震的第一缓冲件,支撑杆、第一缓冲件和中部连接杆之间组成第二抗震防护构件,进一步增加抗震效果。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主视图;
[001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

上连接杆,2

第二缓冲件,3

下连接杆,4

第二底杆,5

第一底杆,6

第二定位柱,7

侧连接杆,8

支撑杆,9

中部连接杆,10

第一缓冲件,11

第一定位柱,12

第一定位杆,13

第二定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
[0017]请参阅图1

2,其具体实施的用于建筑的高效抗震架,包括第一底杆5、下连接杆3和侧连接杆7,第一底杆5设有四根,侧连接杆7安装于相邻两根第一底杆5之间,下连接杆3安装于另相邻两根第一底杆5之间,下连接杆3与侧连接杆7相互垂直。
[0018]所述相对两根第一底杆5之间设有中部连接杆9,侧连接杆7的顶部设有支撑杆8,侧连接杆7的侧面与中部连接杆9的两端均与支撑杆8的两端进行连接,支撑杆8与中部连接杆9之间连接有用于抗震的第一缓冲件10。第一底杆5的侧面设有第一定位杆12,第一定位杆12垂直于第一底杆5。第一定位杆12的底面设有第二底杆4,第二底杆4与第一底杆5相互平行。相邻第二底杆4的顶部均设有第二定位杆13,第二定位杆13穿过支撑杆8,侧连接杆7、第二定位杆13和支撑杆8分别通过第一定位柱11进行固定连接连接。第一定位杆12与第二定位杆13之间通过第二定位柱6进行连接。第二定位杆13设有两根,两根第二定位杆13之间通过上连接杆1进行连接。上连接杆1与下连接杆3之间设有用于抗震的第二缓冲件2。
[0019]本技术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即为侧连接杆9、支撑杆8、第一缓冲件10和中部连接杆9之间形成主抗震防护架,上连接杆1、第二缓冲件2和下连接杆3形成辅助抗震防护架。
[0020]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进一步实施例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建筑的高效抗震架,包括第一底杆、下连接杆和侧连接杆,第一底杆设有四根,侧连接杆安装于相邻两根第一底杆之间,下连接杆安装于另相邻两根第一底杆之间,下连接杆与侧连接杆相互垂直,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对两根第一底杆之间设有中部连接杆,侧连接杆的顶部设有支撑杆,侧连接杆的侧面与中部连接杆的两端均与支撑杆的两端进行连接,支撑杆与中部连接杆之间连接有用于抗震的第一缓冲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建筑的高效抗震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杆的侧面设有第一定位杆,第一定位杆垂直于第一底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用于建筑的高效抗震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杆的底面设有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红叶苗志娟王玉江曹三豹柯佳利邹冠莹
申请(专利权)人:蒋红叶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