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刀刀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8912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超声刀刀头,包括依次连接形成锥形的连接部、过渡部、切削部,所述连接部和过渡部均为圆柱形,所述切削部为厚度自其尾端向其前端逐渐减小的薄片状,所述切削部的外周侧边设置有一组锯齿,所述锯齿的厚度沿其延伸方向逐渐减薄,所述锯齿的第一侧与所述切削部的轴线之间形成的第一夹角α大于其第二侧与所述切削部的轴线之间形成的第二夹角β,使得所述锯齿倾斜延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切削部的外周侧边设置一组锯齿结构来增加切削时的摩擦力,提高切削效率,并且利于提高切割定位的精准性,所述锯齿由厚至薄逐渐延伸,可以减少切割骨损失量并且所述锯齿形成非对称性的结构,进一步提高切割效率。进一步提高切割效率。进一步提高切割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声刀刀头


[0001]本技术涉及骨科手术医疗器械
,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切骨领域的超声刀刀头。

技术介绍

[0002]在骨科手术中,会使用超声切骨刀对骨头进行切割、磨削、刨削、刮削或者任意整形。传统的超声切骨刀刀头切削部前端为厚度一致的薄片,切骨时刀头受到压力较大,厚度一致的结构使得切削薄片与骨头之间容易发生卡滞,并且对设备本身压力较大,较易发生断刀现象,增加手术风险。或者传统超声切骨刀刀头切削部前端薄片为由厚到薄设计,与人体接触部位较厚,既使得切骨刀切割困难,切割效率低,又会造成骨损失量增加,影响手术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超声刀刀头。
[0004]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超声刀刀头,包括依次连接形成锥形的连接部、过渡部、切削部,所述连接部和过渡部均为圆柱形,所述切削部为厚度自其尾端向其前端逐渐减小的薄片状,所述切削部的外周侧边设置有一组锯齿,所述锯齿的厚度沿其延伸方向逐渐减薄,所述锯齿的第一侧与所述切削部的轴线之间形成的第一夹角α大于其第二侧与所述切削部的轴线之间形成的第二夹角β,使得所述锯齿以非对称性结构做倾斜延伸。
[0006]优选的,所述切削部的外周侧边依次由第一侧边、圆弧侧边和第二侧边连接形成,所述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之间的间距自二者尾端向所述圆弧侧边逐渐缩小,所述第一侧边、圆弧侧边和第二侧边中至少有一个设置有所述锯齿。
[0007]优选的,所述第二夹角β的角度范围为20/>°‑
100
°
,且其与所述第一夹角α之间的差值在50
°‑
60
°
之间。
[0008]优选的,所述切削部位于其外周侧边之间的两个端面上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形状与所述外周侧边的形状一致。
[0009]优选的,所述凹槽的外边缘与所述切削部的外边缘之间的宽度在 0.2mm~0.8mm之间。
[0010]优选的,所述凹槽沿其边沿设置有一组流道,所述流道的深度不超过所述凹槽的深度。
[0011]优选的,所述流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锯齿的延伸方向一致。
[0012]优选的,每间隔三个所述锯齿设置一个所述流道。
[0013]优选的,所述锯齿两两之间形成有通槽,在所述切削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通槽的轴线与所述切削部的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三夹角ε,所述第三夹角ε的角度范围为30
°‑
90
°

[0014]优选的,当所述第三夹角ε≠90
°
时,所述第一侧边上的锯齿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
二侧边的锯齿的延伸方向相同或相反。
[0015]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扳手位部。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0017]1、在切削部的外周侧边设置一组锯齿结构来增加切削时的摩擦力,提高切削效率,并且利于提高切割定位的精准性,所述锯齿由厚至薄逐渐延伸,可以减少切割骨损失量并且所述锯齿的第一侧、第二侧的倾斜角度不一致,使得锯齿形成非对称性的结构,来进一步提高切割效率;
[0018]2、切削部的端面上设置有凹槽,凹槽减少所述切削部切削时与骨头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骨损失量,利于快速恢复,并减小摩擦,提高切削的流畅性,同时可减少所述切削部切割所需的压力,尽可能的避免切削部的断裂;
[0019]3、凹槽的边沿设置流道,使得凹槽内的冷却水可以精准引导至切割部位,及时降低切割部位的温度,减少对切割部位的细胞组织的损坏,使其保持活性;
[0020]4、外周侧边均设置锯齿,来满足不同的切割面的不同切割尺寸的需求,使其可以满足不同空间大小、不同角度的切割。
附图说明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22]图1:本技术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3]图2:本技术实施例的部分示意图;
[0024]图3:本技术实施例的部分示意图;
[0025]图4:本技术实施例的侧视图;
[0026]图5:本技术实施例的部分示意图;
[0027]图6:本技术实施例中切削部的可行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8]图7:本技术实施例中切削部的可行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9]图8:本技术实施例中切削部的可行实施例的示意图;
[0030]图9:本技术实施例中切削部的可行实施例的示意图;
[0031]图10:本技术实施例中锯齿的总齿数随第二夹角β度数变化的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0033]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
[0034]如图1至图9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超声刀刀头,包括依次连接形成锥形的
连接部1、过渡部3、切削部4,所述连接部1和过渡部3均为圆柱形,所述切削部4为厚度自其尾端向其前端逐渐减小的薄片状,所述切削部4的外周侧边设置有一组锯齿41,所述锯齿41的厚度沿其延伸方向逐渐减薄,所述锯齿41的第一侧411与所述切削部4的轴线之间形成的第一夹角α大于其第二侧412与所述切削部4的轴线之间形成的第二夹角β,使得所述锯齿41以非对称性结构做倾斜延伸。
[0035]在所述切削部4的外周侧边设置一组锯齿41来增加切削时的摩擦力,提高切削效率,并且利于提高切割定位的精准性,如图4所示,所述锯齿 41的最薄处厚度δ1与其最厚处厚度δ2的比例在0.5~0.8之间,所述最厚处厚度δ2的大小在0.7mm~1.2mm之间,所述最厚处厚度δ2不超过1mm,优选为0.8mm~1.0mm。这样的结构设置使得所述锯齿41由厚至薄逐渐延伸,其边缘较为锋利,具有较高的切削力,其较厚的部位又可以增加其整体刚性,使其不易断裂。并且所述锯齿41整体较薄,使其切割产生较小的骨损失量,有利于患者的后期康复。
[0036]如图2、3、5、6、7所示,所述切削部4的外周侧边依次由第一侧边 401、圆弧侧边402和第二侧边403连接形成,所述第一侧边401与第二侧边403之间的间距自二者尾端向所述圆弧侧边402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超声刀刀头,包括依次连接形成锥形的连接部(1)、过渡部(3)、切削部(4),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和过渡部(3)均为圆柱形,所述切削部(4)为厚度自其尾端向其前端逐渐减小的薄片状,所述切削部(4)的外周侧边设置有一组锯齿(41),所述锯齿(41)的厚度沿其延伸方向逐渐减薄,所述锯齿(41)的第一侧(411)与所述切削部(4)的轴线之间形成的第一夹角α大于其第二侧(412)与所述切削部(4)的轴线之间形成的第二夹角β,使得所述锯齿(41)以非对称性结构做倾斜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声刀刀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削部(4)的外周侧边依次由第一侧边(401)、圆弧侧边(402)和第二侧边(403)连接形成,所述第一侧边(401)与第二侧边(403)之间的间距自二者尾端向所述圆弧侧边(402)逐渐缩小,所述第一侧边(401)、圆弧侧边(402)和第二侧边(403)中至少有一个设置有所述锯齿(4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声刀刀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角β的角度范围为20
°‑
100
°
,且其与所述第一夹角α之间的差值在50
°‑
60
°
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声刀刀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削部(4)位于其外周侧边之间的两个端面上均开设有凹槽(4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少腾王磊袁小鹤刘柯骆威
申请(专利权)人:以诺康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