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kV输电线路电压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978669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10KV输电线路电压监测预警系统,所述电压互感器设置于10V输电线路,所述电压互感器的输出端连接于前端电路的输入端,前端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检测控制电路的输入端,所述检测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采样电路的输入端,所述D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10kV输电线路电压监测预警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力监测预警系统,尤其涉及一种10kV输电线路电压监测预警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电力电网中,10kV输电线路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小型的水电站中,该输电线路中传输电压为10kV,在运行中需要对电压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电压状态进行相应的控制,比如断路器的投退、保护执行等,现有技术中,对于该输电线路的监测一般采用电压互感器进行监测,但是,现有的监测电路在输电线路存在过压时容易导致保护系统误动,从而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0003]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亟需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10kV输电线路电压监测预警系统,能够对输电线路的运行电压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上传至远程服务器,而且能够进行过压检测并进行过压锁定,有效避免过压时保护误动等安全隐患,确保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000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10kV输电线路电压监测预警系统,包括电压互感器、前端电路、检测控制电路、采样电路、DC

DC转换电路、控制芯片、蓄电池电路以及远程监控服务器;
[0006]所述电压互感器设置于10V输电线路,所述电压互感器的输出端连接于前端电路的输入端,前端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检测控制电路的输入端,所述检测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采样电路的输入端,所述DC

DC转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检测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DC

DC转换电路向控制芯片供电,所述控制芯片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远程监控服务器通信连接,所述采样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的控制输出端连接于检测控制电路的控制输入端;
[0007]所述蓄电池电路包括充放电管理电路、供电控制电路以及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检测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充放电管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蓄电池的正极,蓄电池的正极连接于供电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供电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DC

DC转换电路的输入端,所述供电控制电路的控制端连接于检测控制电路的输出端;
[0008]所述检测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容C2、电容C3、光耦G1、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以及NMOS管Q4;
[0009]电阻R3的一端作为检测控制电路的输入端,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于NMOS 管Q4的漏极,电阻R4的一端连接于NMOS管Q4的漏极,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于稳压管ZD1的负极,稳压管ZD1的正极通过电阻R5接地;
[0010]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6连接于NMOS管Q4的漏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
阻R7连接于三极管Q3额基极,稳压管ZD1的正极通过电阻R8连接于三极管Q3的基极,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电容C2接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于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 R9连接于NMOS管Q4的漏极,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于三极管Q3的基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基极作为检测控制电路的控制输入端连接于控制芯片;
[0011]光耦G1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通过电阻R10连接于NMOS管Q4的漏极,光耦 G1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于三极管Q3的集电极,光耦G1的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光耦G1的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于NMOS管Q4的栅极,NMOS管 Q4的栅极通过电阻R11连接于NMOS管Q4的漏极,NMOS管Q4的栅极通过电阻 R12和电容C3并联后接地,NMOS管Q4的源极作为检测控制电路的输出端。
[0012]进一步,所述前端电路包括整流电路REC、电阻R1、电阻R2、电容C1以及运放U1;
[0013]所述整流电路REC的输入端连接于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绕组,整流电路REC 的输出端连接于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2和电容C1并联后接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于运放U1的同相端,运放U1的反相端直接与运放U1的输出端连接,运放U1的输出端为前端电路的输出端。
[0014]进一步,所述供电控制电路包括光耦G2、电阻R14、电阻R13以及三极管 Q5;
[0015]光耦G2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于NMOS管Q4的源极,光耦G2的发光二极管负极连接于电阻R15的一端,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于DC

DC转换电路的输入端以及采样电路的输入端;
[0016]光耦G2的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于NMOS管Q4的源极,光耦G2的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14连接于三极管Q5的基极,三极管Q5的集电极作为供电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于电阻R13的一端,电阻 R13的另一端作为供电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蓄电池。
[0017]进一步,所述采样电路包括分压检测电路以及魔术转换电路,所述分压检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电阻R15,分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模数转换电路的输入端,模数转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控制芯片。
[0018]进一步,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为移动通信模块或者电力无线专网模块。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本技术,能够对输电线路的运行电压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上传至远程服务器,而且能够进行过压检测并进行过压锁定,有效避免过压时保护误动等安全隐患,确保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21]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进一步对本专利技术做出详细说明:
[002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10kV输电线路电压监测预警系统,包括电压互感器 PT1、
前端电路、检测控制电路、采样电路、DC

DC转换电路、控制芯片、蓄电池电路以及远程监控服务器;
[0025]所述电压互感器设置于10V输电线路,所述电压互感器的输出端连接于前端电路的输入端,前端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检测控制电路的输入端,所述检测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采样电路的输入端,所述DC

DC转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检测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DC

DC转换电路向控制芯片供电,所述控制芯片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远程监控服务器通信连接,所述采样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的控制输出端连接于检测控制电路的控制输入端;其中,DC

DC电路采用现有的电路,比如LM2596或者LM7805,控制芯片采用现有的单片机,比如STM32系列单片机,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原则;
[0026]所述蓄电池电路包括充放电管理电路、供电控制电路以及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10kV输电线路电压监测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压互感器、前端电路、检测控制电路、采样电路、DC

DC转换电路、控制芯片、蓄电池电路以及远程监控服务器;所述电压互感器设置于10V输电线路,所述电压互感器的输出端连接于前端电路的输入端,前端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检测控制电路的输入端,所述检测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采样电路的输入端,所述DC

DC转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检测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DC

DC转换电路向控制芯片供电,所述控制芯片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远程监控服务器通信连接,所述采样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的控制输出端连接于检测控制电路的控制输入端;所述蓄电池电路包括充放电管理电路、供电控制电路以及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检测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充放电管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蓄电池的正极,蓄电池的正极连接于供电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供电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DC

DC转换电路的输入端,所述供电控制电路的控制端连接于检测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检测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容C2、电容C3、光耦G1、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以及NMOS管Q4;电阻R3的一端作为检测控制电路的输入端,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于NMOS管Q4的漏极,电阻R4的一端连接于NMOS管Q4的漏极,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于稳压管ZD1的负极,稳压管ZD1的正极通过电阻R5接地;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6连接于NMOS管Q4的漏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7连接于三极管Q3额基极,稳压管ZD1的正极通过电阻R8连接于三极管Q3的基极,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电容C2接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于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9连接于NMOS管Q4的漏极,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于三极管Q3的基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基极作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宗伟张红太上官国威王艺颖刘汉英黄欧冉碧莲李黎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