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线便捷的云母加热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7769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接线便捷的云母加热圈,包括云母加热圈、接线端和接线口,接线端固定于云母加热圈的外壁上,接线口固定于接线端的外侧,接线口的内部设置有内接头,内接头的一端与接线端电性连接,内接头的内部设置有外接线缆,外接线缆的前端设置的插接头与内接头固定连接,内接头的外侧固定有外板,内接头的外侧均设置有侧板,侧板与插接头上的接触板卡设固定,且外板的内侧设置有控制组件,控制组件中包括下压杆、弹簧和下压板,下压杆的底端与下压板固定,且下压板与接触板接触,插接头的外侧设置有外框较与现有结构,本装置具有加强固定,接线便捷的效果,有效防止了插头松动、掉落的情况。掉落的情况。掉落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接线便捷的云母加热圈


[0001]本技术涉及云母加热圈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接线便捷的云母加热圈。

技术介绍

[0002]云母加热圈是以高质量的镍铬合金发热丝为发热体,采用天然云母为绝缘层组绕而成,外层采用高品质不锈钢为传导发热层,云母加热圈可根据客户需求经机械加工而成的圈、板、及各种异形产品。现在市面上的云母加热圈大都是通过螺丝和螺母将两个半圈的加热圈连接在一起。但是这种连接方式降低了工作人员安装和拆卸云母加热圈的速度,需要进行改进。
[0003]在中国专利CN201821403947.7中,介绍了一种云母加热圈,其中当需要拆卸云母加热圈时,拉动拉绳解除楔形块和半环形齿条之间的卡接,将滑动半环转动回原位即可拆卸云母加热圈,达到了提高云母加热圈安装速度和拆卸速度的效果,然而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该结构在使用长时间之后,容易造成内部结构的老化,造成其内部的结构转动困难,进而可能造成插头松动,掉落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接线便捷的云母加热圈,通过设置的内接头结构,使用者可以将插接头通过两侧的接触板与内接头中的侧板进行卡设固定,而在卡设时,可以通过突起结构相互匹配,之后接触板会向内部移动,在向外移动时,会受到两组突起结构的阻挡,避免掉落,而在拆卸时,可以通过内部的控制组件中的下压杆向内部按压,通过弹簧带动下压板向下运动,穿过侧板与接触板接触之后向下压动,进而将两组突起结构之间形成一定间距,所以在插接头在向外拔出时,不会受到阻挡,较与现有结构,本装置具有加强固定,接线便捷的效果,有效防止了插头松动、掉落的情况。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接线便捷的云母加热圈,包括云母加热圈、接线端和接线口,所述接线端固定于云母加热圈的外壁上,所述接线口固定于接线端的外侧,所述接线口的内部设置有内接头,所述内接头的一端与接线端电性连接,所述内接头的内部设置有外接线缆,所述外接线缆的前端设置的插接头与内接头固定连接,所述内接头的外侧固定有外板,所述内接头的外侧均设置有侧板,所述侧板与插接头上的接触板卡设固定,且所述外板的内侧设置有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中包括下压杆、弹簧和下压板,所述下压杆的底端与下压板固定,且所述下压板与接触板接触,所述插接头的外侧设置有外框。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框卡设在插接头的外侧中部,且所述接触板固定于外框的外侧,且每组所述接触板末端均向下设置有突起结构,所述接触板的中部设置有突起结构,且两组突起结构均为三角结构。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外板的内侧壁与下压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下压杆贯穿外板,所述下压板贯穿侧板。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插接头的外壁两侧均设置有带有螺纹孔的凸起,所述插接头通过凸起和螺纹杆与外框的外壁实现固定。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板的内径与接触板的外径相适配。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框和侧板均硬质塑料材质。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0012]1、本装置中,通过设置的内接头结构,使用者可以将插接头通过两侧的接触板与内接头中的侧板进行卡设固定,而在卡设时,可以通过突起结构相互匹配,之后接触板会向内部移动,在向外移动时,会受到两组突起结构的阻挡,避免掉落,而在拆卸时,可以通过内部的控制组件中的下压杆向内部按压,通过弹簧带动下压板向下运动,穿过侧板与接触板接触之后向下压动,进而将两组突起结构之间形成一定间距,所以在插接头在向外拔出时,不会受到阻挡,较与现有结构,本装置具有加强固定,接线便捷的效果,有效防止了插头松动、掉落的情况。
[0013]2、通过设置的外框和插接头结构,使用者可以通过外框进行固定插接头结构,通过插接头两侧的螺纹杆和凸起结构,使用者可以实现外框的固定效果,而硬质塑料材质的外框结构,一可提高插拔效果,二可避免触电,三可提高固定效果,四可方便内部的插接头的更换,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中无外接线缆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接线口的结构剖面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接线头的结构剖面图;
[0018]图5为本技术的插接头结构示意图。
[0019]其中:1、云母加热圈;2、接线端;3、接线口;31、内接头;311、侧板;32、外板;4、外接线缆;41、插接头;411、凸起;42、外框;43、接触板;44、螺纹杆;5、控制组件;51、下压杆;52、弹簧;53、下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0021]实施例:
[0022]如图1

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接线便捷的云母加热圈,包括云母加热圈1、接线端2和接线口3,接线端2固定于云母加热圈1的外壁上,接线口3固定于接线端2的外侧,接线口3的内部设置有内接头31,内接头31的一端与接线端2电性连接,内接头31的内部设置有外接线缆4,外接线缆4的前端设置的插接头41与内接头31固定连接,内接头31的外侧固
定有外板32,内接头31的外侧均设置有侧板311,侧板311与插接头41上的接触板43卡设固定,且外板32的内侧设置有控制组件5,控制组件5中包括下压杆51、弹簧52和下压板53,下压杆51的底端与下压板53固定,且下压板53与接触板43接触,插接头41的外侧设置有外框42。
[0023]在其他实施例中,外框42卡设在插接头41的外侧中部,且接触板43固定于外框42的外侧,且每组接触板43末端均向下设置有突起结构,接触板43的中部设置有突起结构,且两组突起结构均为三角结构。
[0024]通过设置的内接头31结构,使用者可以将插接头41通过两侧的接触板43与内接头31中的侧板311进行卡设固定,而在卡设时,可以通过突起结构相互匹配,之后接触板43会向内部移动,在向外移动时,会受到两组突起结构的阻挡,避免掉落,而在拆卸时,可以通过内部的控制组件5中的下压杆51向内部按压,通过弹簧52带动下压板53向下运动,穿过侧板311与接触板43接触之后向下压动,进而将两组突起结构之间形成一定间距,所以在插接头41在向外拔出时,不会受到阻挡,较与现有结构,本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线便捷的云母加热圈,包括云母加热圈(1)、接线端(2)和接线口(3),所述接线端(2)固定于云母加热圈(1)的外壁上,所述接线口(3)固定于接线端(2)的外侧,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口(3)的内部设置有内接头(31),所述内接头(31)的一端与接线端(2)电性连接,所述内接头(31)的内部设置有外接线缆(4),所述外接线缆(4)的前端设置的插接头(41)与内接头(31)固定连接,所述内接头(31)的外侧固定有外板(32),所述内接头(31)的外侧均设置有侧板(311),所述侧板(311)与插接头(41)上的接触板(43)卡设固定,且所述外板(32)的内侧设置有控制组件(5),所述控制组件(5)中包括下压杆(51)、弹簧(52)和下压板(53),所述下压杆(51)的底端与下压板(53)固定,且所述下压板(53)与接触板(43)接触,所述插接头(41)的外侧设置有外框(4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线便捷的云母加热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臧崇森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佰瑞电热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