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碳捕集系统和燃气发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97690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18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耦合碳捕集系统和燃气发电系统。其中,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耦合碳捕集系统包括吸收膜组件、吸收液池和再生组件。所述吸收膜组件具有二氧化碳渗透膜,所述二氧化碳渗透膜的内侧和外侧中的一者构成吸收液通道和烟气通道,其中所述吸收液通道具有吸收液进口和吸收液出口。吸收液池具有循环液出口、循环液回流口、富液出口和贫液入口,循环液出口与吸收液进口连通且所述吸收液出口与所述循环液回流口连通以便所述吸收液池与所述吸收膜组件形成吸收液循环通道,所述再生组件与所述吸收液池形成解析循环通道。因此,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耦合碳捕集系统具有设备简单、建造成本低、空间占用小及吸收液的使用寿命高的优点。命高的优点。命高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耦合碳捕集系统和燃气发电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尾气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耦合碳捕集系统和具有该耦合碳捕集系统的燃气发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碳捕集系统可以从环境中或工业排放气中分离捕集二氧化碳,捕集的二氧化碳加以利用、固定或封存,以实现减碳的目的。相关技术中,多采用吸收塔对烟气碳进行捕集,但单独修建吸收塔存在占地面积大和造价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耦合碳捕集系统。该耦合碳捕集系统具有设备简单、建造成本低、空间占用小及吸收液的使用寿命高的优点。
[0004]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燃气发电系统。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耦合碳捕集系统包括吸收膜组件、吸收液池和再生组件。
[0006]所述吸收膜组件具有二氧化碳渗透膜,所述二氧化碳渗透膜的内侧和外侧中的一者构成吸收液通道,所述二氧化碳渗透膜的内侧和外侧中的另一者构成烟气通道,其中所述吸收液通道具有吸收液进口和吸收液出口,所述烟气通道具有烟气进口和烟气出口。所述吸收液池具有循环液出口、循环液回流口、富液出口和贫液入口,所述循环液出口与所述吸收液进口连通且所述吸收液出口与所述循环液回流口连通以便所述吸收液池与所述吸收膜组件形成吸收液循环通道。所述再生组件具有富液入口和贫液出口,所述富液出口与所述富液入口连通且所述贫液出口与所述贫液入口连通以便所述再生组件与所述吸收液池形成解析循环通道。换言之,所述二氧化碳渗透膜的内侧构成吸收液通道,所述二氧化碳渗透膜外侧构成烟气通道;或者,所述二氧化碳渗透膜外侧构成吸收液通道,所述二氧化碳渗透膜的内侧构成烟气通道。
[0007]相关技术中,多采用吸收塔对烟气中二氧化碳进行捕集,但吸收塔存在占地面积大和造价高的问题。
[0008]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耦合碳捕集系统,通过吸收膜组件和吸收液池替代吸收塔,可以避免因建造吸收塔所造成的成本高和占用空间大的问题。因而降低了耦合碳捕集系统的设备投入,而且,此吸收膜组件和吸收液池所占用的空间相对吸收塔较低。由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耦合碳捕集系统具有设备投入低和占用空间小的优点。
[0009]同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耦合碳捕集系统耦合了吸收膜组件(膜法)和吸收液池(化学吸收法)实现了二氧化碳的捕集,可以不再对二氧化碳进行预处理,简化了耦合碳捕集系统的设备。
[0010]此外,通过二氧化碳渗透膜将烟气和吸收液隔开,可以将烟气中的杂质有效的过滤,进而提升了得到的二氧化碳的纯度。因为在燃气发电系统在燃烧时,往往采用过氧燃
烧,过氧燃烧会造成烟气中含氧量过大,过量的氧气会造成吸收液氧化,进而降低了吸收液的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耦合碳捕集系统通过二氧化碳渗透膜将烟气和吸收液隔开,仅使二氧化碳通过二氧化碳渗透膜,由此避免了烟气中氧气进入吸收液引起吸收液氧化的问题。由此,具有提升吸收液的使用寿命和和降低吸收液损失量的优点。
[0011]因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耦合碳捕集系统具有设备简单、建造成本低、空间占用小及吸收液的使用寿命高的优点。
[001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耦合碳捕集系统工作原理如下:吸收膜组件的二氧化碳渗透膜将吸收膜组件分隔为吸收液通道和烟气通道,通过二氧化碳渗透膜将烟气中的二氧化碳渗入吸收液通道,使烟气中其他气体与二氧化碳气体分离,再将渗入吸收液通道内的二氧化碳通过吸收液吸收。再通过解析循环通道,以便将吸收液中的二氧化碳的解析形成贫液(具有较高二氧化碳吸收能力)和二氧化碳产品。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收膜组件包括壳体和吸收膜管,所述壳体具有腔室,所述吸收膜管设在所述腔室内,所述吸收膜管与所述壳体之间限定出所述烟气通道,所述吸收膜管具有所述吸收液通道。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收膜管包括多个吸收膜管段,多个所述吸收膜管段串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收膜管呈蛇形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收膜管包括管式膜或中空纤维膜。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再生组件包括再生塔,所述再生塔与所述吸收液池形成所述解析循环通道,所述再生塔具有所述富液入口和所述贫液出口,所述富液入口位于所述再生塔的上部,所述贫液出口位于所述再生塔的下部。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收膜组件为多个,多个所述吸收膜组件沿预设方向依次串联设置,其中相邻两个所述吸收膜组件中的位于上游的一者的所述吸收液出口与相邻两个所述吸收膜组件中的位于下游的一者的所述吸收液进口连通,位于最下游的所述吸收膜组件的所述吸收液进口与所述循环液出口连通,位于最上游的所述吸收膜组件的所述吸收液出口与所述循环液回流口连通。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耦合碳捕集系统还包括循环泵和富液泵,所述循环泵设置在所述循环液出口与所述吸收液进口之间,所述富液泵设置在所述富液出口和所述富液入口之间。
[0020]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燃气发电系统包括燃气机、烟道和耦合碳捕集系统。所述燃气机具有烟气口,所述烟道的进烟口与所述烟气口连通,所述耦合碳捕集系统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耦合碳捕集系统,所述耦合碳捕集系统的烟气进口与所述烟道连通。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收膜组件设置在所述烟道内,所述吸收液池和所述再生组件中的每一者均设置在所述烟道外。
[002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收膜组件设置在所述烟道外侧,所述烟气进口与所述烟道的出烟口连通,所述吸收液池和所述再生组件中的每一者均设置在所述烟道外。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耦合碳捕集系统。
[0024]图2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耦合碳捕集系统。
[0025]图3是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的耦合碳捕集系统。
[0026]附图标记:
[0027]耦合碳捕集系统100;
[0028]烟道1;
[0029]吸收膜组件2;壳体21;吸收膜管22;
[0030]吸收液池3;循环液出口31;循环液回流口32;富液出口33;贫液入口34;
[0031]再生组件4;再生塔41;富液入口411;贫液出口412;
[0032]循环泵51;富液泵52。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4]下面参考图1

图3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耦合碳捕集系统100和具有该耦合碳捕集系统100的燃气发电系统。
[003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耦合碳捕集系统100包括吸收膜组件2、吸收液池3和再生组件4。
[0036]吸收膜组件2具有二氧化碳渗透膜,二氧化碳渗透膜的内侧和外侧中的一者构成吸收液通道,二氧化碳渗透膜的内侧和外侧中的另一者构成烟气通道,其中吸收液通道具有吸收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耦合碳捕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收膜组件,所述吸收膜组件具有二氧化碳渗透膜,所述二氧化碳渗透膜的内侧和外侧中的一者构成吸收液通道,所述二氧化碳渗透膜的内侧和外侧中的另一者构成烟气通道,其中所述吸收液通道具有吸收液进口和吸收液出口,所述烟气通道具有烟气进口和烟气出口;吸收液池,所述吸收液池具有循环液出口、循环液回流口、富液出口和贫液入口,所述循环液出口与所述吸收液进口连通且所述吸收液出口与所述循环液回流口连通以便所述吸收液池与所述吸收膜组件形成吸收液循环通道;和再生组件,所述再生组件具有富液入口和贫液出口,所述富液出口与所述富液入口连通且所述贫液出口与所述贫液入口连通以便所述再生组件与所述吸收液池形成解析循环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碳捕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膜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腔室;和吸收膜管,所述吸收膜管设在所述腔室内,所述吸收膜管与所述壳体之间限定出所述烟气通道,所述吸收膜管具有所述吸收液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耦合碳捕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膜管包括多个吸收膜管段,多个所述吸收膜管段串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耦合碳捕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膜管呈蛇形设置在所述壳体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碳捕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膜管段为管式膜或中空纤维膜。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耦合碳捕集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喻江涛杨洋吴其荣陈建宏刘舒巍杨和辰吴梦莉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远达烟气治理特许经营有限公司科技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