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非极限土压力分布模式的偏压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97509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考虑非极限土压力分布模式的偏压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方法,包括确定偏压基坑的剖面参数以及土体参数;确定偏压基坑两侧围护结构的位移模式和偏压基坑围护结构模型整体受力分析图;确定初步设计时内支撑的位移值;计算各级内支撑的轴力;确定两侧围护结构上的土压力由极限状态转变为非极限状态的待求深度以及两侧围护结构的嵌固深度;确定两侧围护结构的材料及配筋。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对偏压基坑围护结构进行基于变形控制的设计,计算公式简便可行,可以在确保安全稳定和基坑变形控制要求的前提下有效节约工程造价,减小施工量,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值。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考虑非极限土压力分布模式的偏压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下工程领域,更确切地说,它涉及考虑非极限土压力分布模式的偏压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基坑受偏压荷载的情况愈发常见,包括基坑一侧存在堤坝、基坑两侧堆载不同,基坑两侧建筑物不同等,而常规的计算方法仅能应用于围护结构在基坑两侧坑边荷载对称情况下的设计。
[0003]目前,对于偏压基坑,现行《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规定按最不利作用效应一侧进行设计计算,该处理方法会造成投资和施工量的增大。基坑的偏压受荷载将导致基坑两侧围护结构的位移有所不同,进而使得两侧围护结构受到的土压力分布不同,内力分布不对称,两侧围护结构所需的嵌固深度也将有所不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考虑非极限土压力分布模式的偏压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方法。
[0005]第一方面,提供了考虑非极限土压力分布模式的偏压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方法,包括:
[0006]S1、确定偏压基坑的剖面参数以及土体参数;
[0007]S2、确定偏压基坑两侧围护结构的位移模式和偏压基坑围护结构模型整体受力分析图;所述两侧围护结构包括荷载大侧围护结构和荷载小侧围护结构;所述两侧围护结构之间通过多级内支撑进行连接;
[0008]S3、通过两侧偏压的荷载值以及基坑的容许位移控制值确定初步设计时内支撑的位移值;
[0009]S4、根据S3确定的支撑处的位移值,通过应力应变关系计算各级内支撑的轴力;
[0010]S5、根据偏压基坑两侧围护结构的位移模式,假定两侧围护结构上土压力的分布模式为:在坑底以下某一深度X
i
以上为极限土压力分布,在该深度以下为非极限土压力分布,并线性衰减至坑底处为静止土压力;
[0011]S6、基于S5提出的分布模式分别对所述荷载大侧围护结构和所述荷载小侧围护结构的土压力进行计算,确定两侧围护结构上的土压力由极限状态转变为非极限状态的待求深度X
i
以及两侧围护结构的嵌固深度D
i

[0012]S7、分别计算两侧围护结构的弯矩与剪力分布,并根据最大弯矩和最大剪力分别确定两侧围护结构的材料及配筋;
[0013]S8、进行整体稳定性验算、抗倾覆验算、抗隆起稳定性验算。
[0014]作为优选,S1中,所述偏压基坑为一侧坑边荷载较大,另一侧坑边荷载较小的基坑;所述偏压基坑的剖面参数包括基坑的开挖深度H,每级内支撑的布设深度h
m
、计算长度
B、受压刚度EA、水平间距S,荷载大侧的坑边荷载值q
d
和荷载小侧的坑边荷载值q
x
;所述土体参数包括三倍开挖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土层厚度d,重度γ,墙土间摩擦角δ,内摩擦角以及粘聚力c。
[0015]作为优选,S3中,内支撑靠近荷载大侧围护结构一端的位移大小Δs
dm
取基坑围护结构容许位移值[Δ]max
;内支撑靠近荷载小侧围护结构一端的位移大小Δs
xm
根据每级内支撑的两侧偏压比值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0016][0017]其中,m表示第m级内支撑;K
a
表示主动土压力系数;γ是土层的等效重度,对多层土层通过分层总和法求得。
[0018]作为优选,S4中,各级内支撑的轴力的计算公式为:
[0019][0020]作为优选,S5中,所述偏压基坑两侧围护结构的位移模式为:荷载大侧围护结构底部位移近似于零,底部以上部分呈现向坑内的位移,最大位移由基坑容许位移值确定;荷载小侧围护结构底部位移近似于零,底部以上部分呈现向坑内的位移,同时受到荷载大侧的推回位移影响,位移小于荷载大侧。
[0021]作为优选,S6中,水平力平衡方程和力矩平衡方程表示为:
[0022][0023]其中,i=1表示荷载较大侧,i=2表示荷载较小侧;S
ai
表示坑底以上部分的主动区土压力合力值,即S
bi
表示坑底以下土压力合力减小至零以上区域的主动区土压力合力值,即a
i
则表示该区域的高度,即σ
i
表示按极限土压力分布模式计算时围护桩(墙)底部处的土压力合力,即
[0024]σ
2i
表示按非极限土压力分布模式计算时围护桩(墙)底部处的土压力合力,即表示按非极限土压力分布模式计算时围护桩(墙)底部处的土压力合力,即
[0025]作为优选,所述荷载大侧围护结构为荷载大侧围护桩或荷载大侧围护墙;所述荷载小侧围护结构为荷载小侧围护桩或荷载小侧围护墙。
[0026]第二方面,提供了考虑非极限土压力分布模式的偏压基坑围护结构设计装置,用于执行第一方面任一所述的考虑非极限土压力分布模式的偏压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方法,包括:
[0027]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偏压基坑的剖面参数以及土体参数;
[0028]第二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偏压基坑两侧围护结构的位移模式和偏压基坑围护结构模型整体受力分析图;所述两侧围护结构包括荷载大侧围护结构和荷载小侧围护结构;所述两侧围护结构之间通过多级内支撑进行连接;
[0029]第三确定模块,用于通过两侧偏压的荷载值以及基坑的容许位移控制值确定初步设计时内支撑的位移值;
[0030]第一计算模块,用于根据第三确定模块确定的支撑处的位移值,通过应力应变关系计算各级内支撑的轴力;
[0031]假定模块,用于根据偏压基坑两侧围护结构的位移模式,假定两侧围护结构上土压力的分布模式为:在坑底以下某一深度X
i
以上为极限土压力分布,在该深度以下为非极限土压力分布,并线性衰减至坑底处为静止土压力;
[0032]第二计算模块,用于基于假定模块提出的分布模式分别对所述荷载大侧围护结构和所述荷载小侧围护结构的土压力进行计算,确定两侧围护结构上的土压力由极限状态转变为非极限状态的待求深度X
i
以及两侧围护结构的嵌固深度D
i

[0033]第三计算模块,分别计算两侧围护结构的弯矩与剪力分布,并根据最大弯矩和最大剪力分别确定两侧围护结构的材料及配筋;
[0034]验算模块,用于进行整体稳定性验算、抗倾覆验算、抗隆起稳定性验算。
[0035]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内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任一所述的考虑非极限土压力分布模式的偏压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方法。
[0036]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任一所述的考虑非极限土压力分布模式的偏压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方法。
[003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克服了常规基坑设计方法中未考虑的基坑受偏压荷载情况,且可以对偏压基坑围护结构进行基于变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考虑非极限土压力分布模式的偏压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S1、确定偏压基坑的剖面参数以及土体参数;S2、确定偏压基坑两侧围护结构的位移模式和偏压基坑围护结构模型整体受力分析图;所述两侧围护结构包括荷载大侧围护结构和荷载小侧围护结构;所述两侧围护结构之间通过多级内支撑进行连接;S3、通过两侧偏压的荷载值以及基坑的容许位移控制值确定初步设计时内支撑的位移值;S4、根据S3确定的支撑处的位移值,通过应力应变关系计算各级内支撑的轴力;S5、根据偏压基坑两侧围护结构的位移模式,假定两侧围护结构上土压力的分布模式为:在坑底以下某一深度X
i
以上为极限土压力分布,在该深度以下为非极限土压力分布,并线性衰减至坑底处为静止土压力;S6、基于S5提出的分布模式分别对所述荷载大侧围护结构和所述荷载小侧围护结构的土压力进行计算,确定两侧围护结构上的土压力由极限状态转变为非极限状态的待求深度X
i
以及两侧围护结构的嵌固深度D
i
;S7、分别计算两侧围护结构的弯矩与剪力分布,并根据最大弯矩和最大剪力分别确定两侧围护结构的材料及配筋;S8、进行整体稳定性验算、抗倾覆验算、抗隆起稳定性验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考虑非极限土压力分布模式的偏压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所述偏压基坑为一侧坑边荷载较大,另一侧坑边荷载较小的基坑;所述偏压基坑的剖面参数包括基坑的开挖深度H,每级内支撑的布设深度h
m
、计算长度B、受压刚度EA、水平间距S,荷载大侧的坑边荷载值q
d
和荷载小侧的坑边荷载值q
x
;所述土体参数包括三倍开挖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土层厚度d,重度γ,墙土间摩擦角δ,内摩擦角以及粘聚力c。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考虑非极限土压力分布模式的偏压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内支撑靠近荷载大侧围护结构一端的位移大小Δs
dm
取基坑围护结构容许位移值[Δ]
max
;内支撑靠近荷载小侧围护结构一端的位移大小Δs
xm
根据每级内支撑的两侧偏压比值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其中,m表示第m级内支撑;K
a
表示主动土压力系数;γ是土层的等效重度,对多层土层通过分层总和法求得。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考虑非极限土压力分布模式的偏压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S4中,各级内支撑的轴力的计算公式为: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考虑非极限土压力分布模式的偏压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所述偏压基坑两侧围护结构的位移模式为:荷载大侧围护结构底部位移近似于零,底部以上部分呈现向坑内的位移,最大位移由基坑容许位移值确定;荷载小侧围护结构底部位移近似于零,底部以上部分呈现向坑内的位移,同时受到荷载大侧的推回位移影响,位移小于荷载大侧。
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晓真徐长节丁智梁禄钜胡成宝魏纲蒋昊宇
申请(专利权)人:浙大城市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