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反射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973247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全反射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显示介质层、像素驱动层以及反射层。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相对设置。显示介质层设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像素驱动层设置于第一基板上,且位于显示介质层与第一基板之间。反射层设置在第一基板与像素驱动层之间。一种全反射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也被提出。一种全反射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也被提出。一种全反射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也被提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反射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全反射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一般液晶显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LCD panel)可分为穿透式、全反射式,以及半穿透半反射式三大类,其分类的依据在于光源的种类与使用方式。其中,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reflective LCD panel)主要系以前光源(front

light)或是外界光源作为光源。因此,其像素阵列基板上需设置反射层以将前光源或是外界光源有效率地反射。为了取得较佳的光散射效果,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的像素阵列基板上一般都设有一披覆层(overcoat),且此披覆层的表面具有用于散射光线的多个光学微结构。然而,此类披覆层多为较厚的膜层方能使其具有较为平坦的表面,因此,其制程时间也较长,造成整体的产能利用率无法被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全反射显示面板,其具有较薄的整体膜厚。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全反射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其产能利用率较高。
[0005]本专利技术的全反射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显示介质层、像素驱动层以及反射层。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相对设置。显示介质层设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像素驱动层设置于第一基板上,且位于显示介质层与第一基板之间。反射层设置在第一基板与像素驱动层之间。
[000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全反射显示面板中,反射层直接接触第一基板。
[000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全反射显示面板中,反射层是由至少一高折射率介质层与至少一低折射率介质层堆叠而成。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全反射显示面板中,反射层的材质包括纳米银浆、纳米银墨水、银化的聚酰亚胺薄膜或金属粒子沉积薄膜。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全反射显示面板中,反射层是由金属材料所组成,且电性绝缘于像素驱动层。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全反射显示面板中,显示介质层为聚合物分散型液晶层、聚合物网状结构液晶层或胆固醇液晶层。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全反射显示面板中,还包括辅助层,设置于反射层与第一基板之间。辅助层的材质包括钼、铝、二氧化硅、氮化硅或氧化铟锡。
[0012]本专利技术的全反射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包括于第一基板上形成反射层以及于反射层上形成像素驱动层。形成像素驱动层的步骤包括在第一基板上形成多个主动元件以及在多个主动元件上形成多个像素电极。多个像素电极分别电性连接多个主动元件。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全反射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中,还包括在形成反射层之
前,于第一基板上形成辅助层,且辅助层直接接触第一基板与反射层。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全反射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中,反射层直接接触第一基板。
[0015]基于上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全反射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中,设置在第一基板与像素驱动层之间的反射层具有较佳的膜面平整度,并有助于提升全反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另一方面,在像素驱动层的形成步骤之前形成反射层,可有效缩短像素驱动层的制程时间,从而提升生产线的产能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全反射显示面板的剖视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的反射层的剖视示意图;
[0018]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反射层的剖视示意图;
[0019]图4A及图4B是图1的全反射显示面板的制造流程的剖视示意图;
[0020]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全反射显示面板的剖视示意图;
[0021]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全反射显示面板的剖视示意图;
[0022]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全反射显示面板的剖视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10、10A、20、20A:全反射显示面板;
[0025]100:第一基板;
[0026]100s、200s:表面;
[0027]110、110A、110B:反射层;
[0028]111:低折射率介质层;
[0029]112:高折射率介质层;
[0030]115:金属粒子;
[0031]120、140:绝缘层;
[0032]130:闸绝缘层;
[0033]140r1、140r2:开口;
[0034]150:辅助层;
[0035]200:第二基板;
[0036]210:披覆层;
[0037]220:间隙物;
[0038]300:显示介质层;
[0039]CE:共电极;
[0040]CP1、CP2:导电图案;
[0041]DE:漏极;
[0042]GE:栅极;
[0043]OC:欧姆接触层;
[0044]PDL、PDL

A、PDL

B:像素驱动层;
[0045]PE、PE

A:像素电极;
[0046]PS:高分子基材;
[0047]PX、PX

A:像素结构;
[0048]SC:半导体图案;
[0049]SE:源极;
[0050]T:主动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51]现将详细地参考本专利技术的示范性实施例,示范性实施例的实例说明于附图中。只要有可能,相同元件符号在附图和描述中用来表示相同或相似部分。
[0052]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全反射显示面板的剖视示意图。图2是图1的反射层的剖视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反射层的剖视示意图。图4A及图4B是图1的全反射显示面板的制造流程的剖视示意图。请参照图1,全反射显示面板10包括第一基板100、第二基板200、像素驱动层PDL以及显示介质层300。第一基板100与第二基板200彼此相对设置。显示介质层300设置于第一基板100与第二基板200之间。第一基板100与第二基板200的材质包括玻璃、石英、高分子聚合物、或其他合适的基板材料。
[0053]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介质层300可以是聚合物分散型液晶层(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PDLC)、聚合物网状结构液晶层(polymer network liquid crystal,PNLC)或胆固醇液晶层(cholesteric liquid crystal,CLC),但不以此为限。更具体地说,本实施例的显示介质层300具有可电控切换的散光特性与透光特性,例如:当显示介质层300的相对两侧未被施加电压时,液晶层处于散射状态;反之,当显示介质层300的相对两侧被施加电压时,液晶层则处于透光状态。然而,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液晶层的散射状态也可以是液晶层在被施加电压的情况下来实现,而其透光状态则是液晶层在未被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反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彼此相对设置;显示介质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像素驱动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且位于所述显示介质层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以及反射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像素驱动层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反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直接接触所述第一基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反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是由至少一高折射率介质层与至少一低折射率介质层堆叠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反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的材质包括纳米银浆、纳米银墨水、银化的聚酰亚胺薄膜或金属粒子沉积薄膜。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反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是由金属材料所组成,且电性绝缘于所述像素驱动层。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反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介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谚宗李孟儒赖俊延刘丁玮徐维志
申请(专利权)人: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