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持续的上电复位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6851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7 1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持续的上电复位电路,包括:芯片IC1和芯片IC2,所述芯片IC1的第1接口与第一充电电路连接,所述第一充电电路与所述芯片IC2的第12接口连接,所述芯片IC1的第13接口与所述芯片IC2的第9接口连接,所述芯片IC1的第14接口和第15接口与第二充电电路连接。如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可持续的上电复位电路,解决上电时装置没反应,但按一下复位按钮就能正常运行了的问题解决上电时装置没反应,但按一下复位按钮就能正常运行了的问题,设计合理,适于生产和推广应用。适于生产和推广应用。适于生产和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持续的上电复位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工业电气自动化
,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持续的上电复位电路。

技术介绍

[0002]采用708系列芯片,上电时只提供一次低电平复位信号。由于现在很多微处理器芯片对供电芯片没有特殊的要求,往往很多系统都这样配置:进口的微处理器芯片配国产的电源芯片。在大部分情况下这种配置运行没有问题,但是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上电时装置没反应,按一下复位按钮就能正常运行了。
[0003]当上电时如果微处理器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时,不断地给微处理器系统补充增加一个复位信号以使微处理器系统正常工作。一旦微处理器系统正常工作,则该信号被屏蔽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持续的上电复位电路,用于解决上电时装置没反应,但按一下复位按钮就能正常运行了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持续的上电复位电路,包括:芯片IC1和芯片IC2,
[0006]所述芯片IC1的第1接口与第一充电电路连接,所述第一充电电路与所述芯片IC2的第 12接口连接,所述芯片IC1的第13接口与所述芯片IC2的第9接口连接,所述芯片IC1的第14接口和第15接口与第二充电电路连接;
[0007]所述芯片IC2的第2接口、第3接口、第10接口、第11接口和第16接口与5V连接,所述芯片IC2的第8接口接地,所述芯片IC2的第1接口与G1连接,所述芯片IC2的第14 接口和第15接口与第三充电电路连接,所述芯片IC2的第6接口和第7接口与第四充电电路连接;所述芯片IC2的第13接口与二极管VD1的正极连接;
[0008]所述二极管VD1的负极与电阻R6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6另一端与三极管VT1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VT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与电阻R8一端、电阻R7 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7另一端与所述芯片IC2的地5接口连接,所述电阻R8另一端与三极管VT2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VT2的集电极接地,所述三极管VT2的发射极与电阻R9 一端、电阻R10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0另一端与二极管VD2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VD2 负极与三极管VT3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VT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VT3的集电极与电阻R11一端、二极管VD3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VD3正极与所述电阻R12一端、二极管VD4正极连接。
[0009]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芯片IC1和芯片IC2的型号均为74HC123。
[0010]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充电电路包括电阻R1和电容C1,所述电容C1一端与所述芯片IC1的第2接口、第3接口、第16接口连接,所述电容C1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另一端与芯片IC1的第8接口连接且接地,通过电阻R1和电容C1配合实现充电。
[0011]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充电电路包括电阻R2和电容C2,所述电容C2一端与所述芯片IC1的第15接口、电阻R2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另一端与所述芯片IC1的第14接口连接且接地,通过电阻R2和电容C2配合实现充电。
[0012]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充电电路包括电阻R3和电容C3,所述电容C3一端与所述芯片IC2的第15接口、电阻R3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另一端与所述芯片IC2的第14接口连接且接地,通过电阻R3和电容C3配合实现充电。
[0013]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四充电电路包括电阻R5和电容C4,所述电容C4一端与所述芯片IC2的第7接口、电阻R5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另一端与所述芯片IC2的第6接口连接且接地,通过电阻R5和电容C4配合实现充电。
[0014]如上所述,本技术一种可持续的上电复位电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当上电时,由 C1和R1组成的充电电路,由于电容C1不能突变,则在集成电路双重可反向触发的单稳态电路74HC123的IC1的第1接口(1A)上产生一个下降沿信号,触发IC1的第1接口单稳态电路,从而在IC1的第13接口(1Q)产生一个正方波信号,宽度为0.45*R2*C2=0.45*10 *1000*22*0.000001=99ms(这时间也是持续的周期间隔时间)。IC1的1地13接口(1Q) 送集成电路双重可反向触发的单稳态电路74HC123的IC2的第9接口(2A),触发IC2的第 2接口单稳态电路,在IC2的第5接口(2Q)和第12接口(2Q\)分别产生正、负方波波形,宽度为0.45*C4*R5=0.45*22*1000*0.1*0.000001=0.99ms(该时间也是补充的低电平复位时间宽度),IC2的第5接口(2Q)信号(见图1的红色标记图)送R7从而产生补充的复位信号,IC2的第12接口(2Q\)信号(见图1的红色标记图)反馈给IC1的第1 接口(1A)从而再产生下降沿信号再次触发单稳态电路,以此不断往复。G1来自于为处理器系统,当系统运行正常后,系统周期地给IC2的第1接口(1A)发G1信号(见图1的红色标记图)以触发IC2的第1接口单稳态电路,在IC2的第13接口(1Q)产生高电平信号。当系统还不能正常工作时,G1上没有信号,则IC2的第13接口(1Q)始终为低电平信号, VT1的b极没电压而截止,来自于IC2的第5接口(2Q)信号通过VT2、VT3最终产生一个周期地低电平复位信号(波形见VT1和VT3的c即、VT2的e极的上图)。当系统正常工作后VT1导通,则在VT1的c极产生低电平从而IC2的第5接口(2Q)信号不起作用而被闭锁掉,在VT2的e极产生低电平,VT3的c极产生高电平(波形见VT1和VT3的c即、VT2 的e极的下图)。该电路产生的信号和来自于708系列的RST\信号相与后产生综合的RST\ 送微处理器的复位口。设计合理,适于生产和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0015]图1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可持续的上电复位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17]请参阅图1。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
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18]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持续的上电复位电路,包括:芯片IC1和芯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持续的上电复位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芯片IC1和芯片IC2,所述芯片IC1的第1接口与第一充电电路连接,所述第一充电电路与所述芯片IC2的第12接口连接,所述芯片IC1的第13接口与所述芯片IC2的第9接口连接,所述芯片IC1的第14接口和第15接口与第二充电电路连接;所述芯片IC2的第2接口、第3接口、第10接口、第11接口和第16接口与5V连接,所述芯片IC2的第8接口接地,所述芯片IC2的第1接口与G1连接,所述芯片IC2的第14接口和第15接口与第三充电电路连接,所述芯片IC2的第6接口和第7接口与第四充电电路连接;所述芯片IC2的第13接口与二极管VD1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VD1的负极与电阻R6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6另一端与三极管VT1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VT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与电阻R8一端、电阻R7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7另一端与所述芯片IC2的地5接口连接,所述电阻R8另一端与三极管VT2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VT2的集电极接地,所述三极管VT2的发射极与电阻R9一端、电阻R10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0另一端与二极管VD2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VD2负极与三极管VT3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VT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VT3的集电极与电阻R11一端、二极管VD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翔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瑞格莱泰自动化控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