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驱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6694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7 1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驱动器,包括有具有内腔的壳体,壳体内腔中分别设置有蜡马达、支撑座、拉杆、弹簧,壳体前端设置有第一导孔,内腔的前端设置有限位部,内腔的两个相对设置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一滑槽、第二滑槽,所述拉杆包括有连接部、两个延伸臂,两个延伸臂之间间隔形成有通槽,两个延伸臂的后端与支撑座连接配合,支撑座与蜡马达的顶针抵接配合,弹簧分别抵设在内腔的后端和支撑座的后端,所述壳体上穿设有两个导电片,两个导电片的一端分别位于通槽的两侧,其中一个导电片和蜡马达的一侧之间抵设连接有发热元件,另一个导电片和蜡马达的另一侧接触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紧凑、安装方便、可靠性更强的热驱动器。器。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驱动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热驱动器。

技术介绍

[0002]蜡马达是一种驱动模块,它由一个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组成,该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被安装在一个充有固体蜡的密封容器上。当固体蜡被通电的热敏电阻加热到一个可控制的温度时,固体蜡熔化、膨胀,从而驱动顶针向外运动;当热敏电阻被断电时,液态蜡冷却,通过其内部的弹簧驱动顶针返回其初始位置。蜡马达广泛应用于电蒸炉、换气扇、电烤箱、洗衣机、洗碗机、冰箱等家用产品上。
[0003]蜡马达通常被设计的较为紧凑、小巧,其包括有细杆状的顶针,为了实现与设备其他部件的驱动配合,其在实际使用时需要配置在热驱动器中进行使用,现有热驱动器通常包括有与蜡马达相连接的传动机构以及用于安装配置蜡马达和传动结构的壳体结构。现有的热驱动器存在以下缺陷:
[0004](1)整体结构不够紧凑,对于设备的安装空间有一定的要求;
[0005](2)零部件较多,装配较为繁琐,且具有较高的生产成本;
[0006](3)驱动动作容易出现卡顿,可靠性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紧凑、安装方便、可靠性更强的热驱动器。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热驱动器,包括有具有内腔的壳体,壳体内腔中分别设置有蜡马达、支撑座、拉杆、弹簧,壳体前端设置有供拉杆活动穿设的第一导孔,内腔的前端设置有与蜡马达的后端限位配合的限位部,内腔的两个相对设置的内侧壁设置有与支撑座、拉杆的两侧分别配合导向运动的第一滑槽、第二滑槽,所述拉杆包括有位于前端的连接部、位于后端的两个相平行的延伸臂,两个延伸臂之间间隔形成有供蜡马达插装的通槽,两个延伸臂的后端分别与支撑座的前端两侧连接配合,支撑座的前端中部与蜡马达的顶针抵接配合,所述弹簧的前后两端分别抵设在内腔的后端和支撑座的后端,所述壳体上穿设有两个导电片,两个导电片的一端穿设在所述内腔中并分别位于通槽的两侧,其中一个导电片和蜡马达的一侧之间抵设连接有发热元件,另一个导电片和蜡马达的另一侧接触配合。
[0009]进一步地,两个延伸臂的后端与支撑座的前端两侧之间卡接配合。
[0010]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的前端中部设置有与顶针配合嵌装定位的定位口。
[0011]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的前端中部设置有锥形凹口,该锥形凹口用于与蜡马达的外壳前端配合插装,所述定位口设置在锥形凹口中。
[0012]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片的一端包括有与发热元件或蜡马达弹性接触配合的弹性接触部,导电片的另一端位于壳体外侧并具有接线部。
[0013]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后端具有第二导孔,所述支撑座的后端设置有与第二导孔配合导向运动的导柱。
[0014]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的后端以及内腔的后端均设置有与弹簧的两端分别对应嵌装定位配合的定位槽。
[0015]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由两个形状结构相同的子壳体拼接形成,子壳体上设置有多个卡扣、多个卡槽,两个子壳体的多个卡扣、多个卡槽对应卡接定位配合,子壳体上还设置有多个定位凸柱、多个定位插孔,两个子壳体的多个定位凸柱、多个定位插孔对应导向插接配合,子壳体上设置有散热孔。
[0016]进一步地,所述拉杆的前端设置有环形的连接槽。
[0017]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定位安装部,定位安装部包括有安装孔。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蜡马达插装设置在拉杆的两个延伸臂之间间隔形成的通槽中,其前端与支撑座构成驱动配合,其后端与壳体限位部构成限位配合,支撑座和拉杆的两侧均与内腔的第一滑槽、第二滑槽构成滑动配合,蜡马达的顶针伸出时能够驱动支撑座以带动拉杆向后运动,当蜡马达冷却后通过抵设在内腔的后端和支撑座的后端的弹簧驱动支撑座和拉杆复位,整体结构紧凑,力的传递过程快速、直接,动作不容易发生卡顿,蜡马达从通槽中露出的一侧直接与导电片接触导电配合,另一侧通过发热元件与另一导电片接触导电配合,发热元件与蜡马达接触,能够将热量直接的传递给蜡马达的外壳,从而触发其动作。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图;
[00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内部的结构图;
[00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子壳体的结构图;
[00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剖视图;
[00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内部部件的装配示意图;
[0024]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导电片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本技术热驱动器的实施例如图1

6所示:包括有具有内腔10的壳体1,壳体1内腔10中分别设置有蜡马达2、支撑座3、拉杆4、弹簧5,壳体1前端设置有供拉杆4活动穿设的第一导孔11,内腔10的前端设置有与蜡马达2的后端限位配合的限位部12,内腔10的两个相对设置的内侧壁设置有与支撑座3、拉杆4的两侧分别配合导向运动的第一滑槽13、第二滑槽14,所述拉杆4包括有位于前端的连接部41、位于后端的两个相平行的延伸臂42,连接部41包括有环形槽,两个延伸臂42之间间隔形成有与蜡马达2配合插装的通槽43,两个延伸臂42的后端分别与支撑座3的前端两侧连接配合,支撑座3的前端中部与蜡马达2的顶针抵接配合,所述弹簧5的前后两端分别抵设在内腔10的后端和支撑座3的后端,所述壳体1上穿设有两个导电片6,两个导电片6的一端穿设在所述内腔10中并分别位于通槽43的两侧,其中一个导电片6和蜡马达2的一侧之间抵设连接有发热元件7,另一个导电片6和蜡马达2的另一侧接触配合。
[0026]当两个导电片6通电时,电流在蜡马达2的外壳、发热元件7之间传导,发热元件7在通以电流时会产生热量,热量传递到蜡马达2的外壳上,通过蜡马达2的外壳对其内部的固体蜡进行加热,使其膨胀,膨胀后通过活塞驱动顶针向外伸出,顶针驱动支撑座3、拉杆4向后运动,因而拉杆4能够响应的产生动作。当不通电时,蜡马达2冷却,顶针复位,支撑座3和拉杆4在弹簧5的驱动下复位向前运动,回归初始状态。
[0027]两个延伸臂42的后端与支撑座3的前端两侧之间卡接配合,具体结构为:两个延伸臂42的后端均设置有卡头421,支撑座3前端的两侧设置有与卡头421配合卡接定位的卡槽31,采用这种结构设计,方便拉杆4和支撑座3之间的配合安装。
[0028]所述支撑座3的前端中部设置有与顶针配合嵌装定位的定位口32,定位口32供顶针嵌入,能够使支撑座3和拉杆4的行程更加稳定。为了防止顶针从定位口32中脱出,定位口32设计为锥形的口。
[0029]所述支撑座3的前端中部设置有锥形凹口33,该锥形凹口33用于与蜡马达2的外壳前端配合插装,蜡马达2的外壳前端优选的同样为锥形,所述定位口32设置在锥形凹口33中,锥形凹口33能够提高与蜡马达2前端的配合效果,当蜡马达2冷却复位时,其前端能够插入到锥形凹口33中,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锥形的形状设计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提高可靠性。
[00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具有内腔的壳体,壳体内腔中分别设置有蜡马达、支撑座、拉杆、弹簧,壳体前端设置有供拉杆活动穿设的第一导孔,内腔的前端设置有与蜡马达的后端限位配合的限位部,内腔的两个相对设置的内侧壁设置有与支撑座、拉杆的两侧分别配合导向运动的第一滑槽、第二滑槽,所述拉杆包括有位于前端的连接部、位于后端的两个相平行的延伸臂,两个延伸臂之间间隔形成有与蜡马达配合插装的通槽,两个延伸臂的后端分别与支撑座的前端两侧连接配合,支撑座的前端中部与蜡马达的顶针抵接配合,所述弹簧的前后两端分别抵设在内腔的后端和支撑座的后端,所述壳体上穿设有两个导电片,两个导电片的一端穿设在所述内腔中并分别位于通槽的两侧,其中一个导电片和蜡马达的一侧之间抵设连接有发热元件,另一个导电片和蜡马达的另一侧接触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驱动器,其特征在于:两个延伸臂的后端与支撑座的前端两侧之间卡接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的前端中部设置有与顶针配合嵌装定位的定位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的前端中部设置有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仇旻罡鲁文杰吴步强徐良刚陈丹琼
申请(专利权)人:东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