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砂烫大蒜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496589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7 12: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砂烫大蒜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制药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以常用食物大蒜为原料,通过砂烫的炮制方法,消除其辛辣的刺激性,制成的口服液酸甜,较为可口,方便服用;对缓解或治疗小儿肠道寄生虫病效果明显,60例用药组中治愈5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到96.7%,有效率接近于阿苯达唑治疗组,且本发明专利技术未见任何不良反应,更适用于小儿肠道寄生虫病得病初期的治疗,且服用剂量、服用时间长短和服用次数、服用人群可不受限制;本发明专利技术生产原料易得,生产工艺较为简单、成本低,利于推广和应用。利于推广和应用。利于推广和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砂烫大蒜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制药
,具体涉及一种砂烫大蒜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肠道寄生虫病常见于1~7岁的儿童,多数为肠道蠕虫(鞭虫、蛲虫、蛔虫、钩虫、带绦虫等)和土源性线虫原虫(如阿米巴原虫)引起发病。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药物有咪唑类(丙硫咪唑、左旋咪唑、甲苯咪唑、四咪唑)、噻嘧啶和枸橼酸哌嗪等。因咪唑类药物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又名变态反应性脑病),从而出现四肢无力、语言迟钝、表情冷漠、视力减退等症状。其中四咪唑和左旋咪唑致脑炎的相关报道较多,所以有医生建议禁用二者作为驱虫药应用于儿童。除此外,甲苯咪唑、丙硫咪唑也存在着相同的风险。2004年4月,第六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曾对服用咪唑类驱虫药引起脑炎的风险进行通报。咪唑类药物还可能会引起患者的消化系统(恶心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皮疹等)、血液系统(贫血等)、心血管系统(心肌炎)、泌尿系统(如肾炎)等不良反应,对肝肾功能也有一定影响,所以禁用于2岁以下的幼儿、过敏体质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和肝肾功能不全者。噻嘧啶也不适用于过敏体质、1岁以下婴幼儿、肝功能不全者、肝肾有疾病和严重心脏病者患者;枸橼酸哌嗪存在有肌肉神经毒性,所以儿童应用时需要注意用药量和用药时间。Bagheri H等在法国进行的243例驱虫药不良反应调查中发现291例次不良反应,说明驱虫药的不良反应具有普遍性。
[0003]然而,普通民众对于上述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可能带来的风险知之甚少,即使是皮疹等速发型反应,民众也很少将该症状归因于药物;严重的脑炎和血液系统等不良反应常发生在用药后3天到半年内,判别起来更加困难,再加之某些药物广告的作用,导致民众在选择用药的时候常常不会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为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安全有效的肠道驱虫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砂烫大蒜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解决了现有驱虫药物造成不良反应的技术问题,同时提供了一种临床疗效显著的肠道驱虫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砂烫大蒜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0006]S1,烫蒜:砂子去除水分后加热至70~90℃关火,将大蒜肉质瓣状小鳞茎埋入砂子中至所述鳞茎中心变色,除杂后得到烫蒜;
[0007]S2,制备烫蒜提取物粉末:将S1得到的烫蒜剥去膜质的鳞茎外皮,切成小块,加入乙醇并于70~90℃进行回流提取,得到提取液Ⅰ,回收乙醇后浓缩,得到浓缩液,于

0.1MPa压力下,50~70℃真空干燥4~5h,得到烫蒜提取物粉末;
[0008]S3,制备烫蒜总皂苷粉末:向S2得到的浓缩液中加入无水乙醇,密封后冷藏,过滤,上清液回收乙醇后得到提取液Ⅱ,采用石油醚对提取液Ⅱ萃取,摇匀后静置至分层,下层液采用正丁醇萃取,摇匀后静置至分层,上层液回收正丁醇,并去除残余正丁醇后,得到浸膏,
所述浸膏于

0.1MPa压力下,50~70℃真空干燥4~5h,得到烫蒜总皂苷粉末;
[0009]S4,制备砂烫大蒜口服液:向S3得到的烫蒜总皂苷粉末中加入山梨酸钾、枸橼酸和单糖浆,纯化水定容后搅拌、过滤、罐装、灭菌后即得。
[0010]优选的,S2中,所述乙醇浓度为45%~65%。
[0011]优选的,S2中,所述烫蒜与乙醇的料液比为1g:13~17ml。
[0012]优选的,S2中,所述提取时间为60~80min。
[0013]优选的,S3中,所述浓缩液中无水乙醇浓度为60%~65%。
[0014]优选的,S3中,所述萃取次数为3次。
[0015]优选的,S3中,所述石油醚与提取液Ⅱ的体积比为1:3;所述正丁醇与上层液的体积比为1:3。
[0016]优选的,S4中,所述烫蒜总皂苷粉末、山梨酸钾和枸橼酸的质量比为1:0.13~0.16:0.15~0.25;所述烫蒜总皂苷粉末与单糖浆的料液比为1g:14~16ml。
[0017]上述砂烫大蒜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砂烫大蒜口服液。
[0018]上述砂烫大蒜口服液在驱除肠道寄生虫中的应用。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0](1)本专利技术以常用食物大蒜为原料,通过砂烫的炮制方法,消除其辛辣的刺激性,制成的口服液酸甜,较为可口,方便服用;对缓解或治疗小儿肠道寄生虫病效果明显,60例用药组中治愈5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到96.7%,有效率接近于阿苯达唑治疗组,且本专利技术未见任何不良反应,更适用于小儿肠道寄生虫病得病初期的治疗,且服用剂量、服用时间长短和服用次数、服用人群可不受限制。
[0021](2)本专利技术的生产原料易得,生产工艺较为简单、成本低,利于推广和应用。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砂烫大蒜总皂苷标准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予以实施,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下述试验方法和检测方法,如没有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原料,如没有特殊说明,均为市售。
[0024]实施例1
[0025]一种砂烫大蒜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0026]S1,烫蒜:砂子去除水分后加热至70℃关火,将大蒜肉质瓣状小鳞茎埋入砂子中至所述鳞茎中心变色,除杂后得到烫蒜;
[0027]S2,制备烫蒜提取物粉末:将S1得到的烫蒜剥去膜质的鳞茎外皮,切成小块,按照烫蒜与乙醇1g:13ml的料液比,向烫蒜小块中加入浓度为45%的乙醇,并于70℃回流提取60min,得到一次提取液和烫蒜小块残余物;按照同样的提取参数向上述烫蒜小块残余物中再次加入乙醇,进行回流提取,得到二次提取液,合并一次提取液和二次提取液,得到提取液Ⅰ,回收乙醇后浓缩,得到浓缩液,于

0.1MPa压力下,50℃真空干燥4h,得到烫蒜提取物粉末;
[0028]S3,制备烫蒜总皂苷粉末:向S2得到的浓缩液中加入无水乙醇,至无水乙醇的浓度为60%,密封后冷藏,过滤,上清液回收乙醇后得到提取液Ⅱ,采用石油醚对提取液Ⅱ萃取,石油醚与提取液Ⅱ的体积比为1:3,摇匀后静置至分层,下层液采用正丁醇萃取,摇匀后静置至分层,保留上层液,上述萃取步骤重复3次,合并三次上层液,回收正丁醇后,得到膏体,向所述膏体中加入等质量的水,于80℃旋转蒸发15min,上述旋转蒸发工艺重复3次后,得到浸膏,所述浸膏于

0.1MPa压力下,50℃真空干燥4h,得到烫蒜总皂苷粉末;
[0029]S4,制备砂烫大蒜口服液:向S3得到的烫蒜总皂苷粉末中加入山梨酸钾、枸橼酸和单糖浆,纯化水定容后搅拌、过滤、罐装,于121℃下热压灭菌30min后即得。
[0030]所述烫蒜总皂苷粉末、山梨酸钾和枸橼酸的质量比为1:0.13:0.15;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砂烫大蒜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烫蒜:将大蒜肉质瓣状小鳞茎埋入70~90℃砂子中至鳞茎中心变色,除杂后得到烫蒜;S2,将S1得到的烫蒜剥去膜质的鳞茎外皮,切成小块,加入乙醇并于70~90℃进行回流提取,得到提取液Ⅰ,回收乙醇后浓缩,得到浓缩液;S3,向S2得到的浓缩液中加入无水乙醇,密封后冷藏,过滤,上清液回收乙醇后得到提取液Ⅱ,采用石油醚对提取液Ⅱ萃取,摇匀后静置至分层,下层液采用正丁醇萃取,摇匀后静置至分层,上层液回收正丁醇,并去除残余正丁醇后,得到浸膏,干燥,得到烫蒜总皂苷粉末;S4,向S3得到的烫蒜总皂苷粉末中加入山梨酸钾、枸橼酸和单糖浆,纯化水定容后搅拌、过滤、罐装、灭菌后即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砂烫大蒜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所述乙醇浓度为45%~6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砂烫大蒜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所述烫蒜与乙醇的料液比为1g: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利香郑海连王海燕李娟耿晓桐刘敏杰陈琼
申请(专利权)人:信阳农林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