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底泥就地削减装置和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96410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7 12: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污染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河道底泥就地削减装置和使用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河道底泥就地削减装置,包括:臭氧发生器,聚四氟乙烯管,一端与臭氧发生器固定,聚四氟乙烯管适于抽取并运输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不锈钢潜水泵,不锈钢潜水泵适于抽吸河道底泥;喷射器,喷射器固定设置在不锈钢潜水泵一侧,喷射器与不锈钢潜水泵连通;以及聚四氟乙烯管远离臭氧发生器的一端插入喷射器;其中不锈钢潜水泵将河道底泥抽入喷射器时,聚四氟乙烯管将臭氧发生器的臭氧吸入喷射器,以使河道底泥在喷射器内与臭氧混合,喷射器将混合完成后的河道底泥喷出。将该装置放置于河道底泥需要清理的河床上,持续工作实现河道底泥就地削减。削减。削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底泥就地削减装置和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污染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河道底泥就地削减装置和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底泥作为水体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体环境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一方面,底泥作为污染物的富集场所,可吸收水体中的污染物,减轻水体污染;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底泥也可向水体释放污染物,造成水体二次污染。在受污染的水体中,如果底泥的污染严重,则底泥中的有机物、重金属以及营养元素的释放也是水体的一个重要的污染源。在有机物的释放方面,在控制污染源之后,河流水质相对清洁时,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底泥释放对上覆水体水质的二次污染作用,在一定流速条件下,底泥的作用可使水中CODcr增加15~67mg/L,这样,底泥就成为潜在的污染源。由此可见,底泥的二次污染是河流治理控制规划中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
[0003]目前的底泥原位处理技术主要有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底泥稳定化、覆盖等几大类。底泥的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有着成本相对较低,同时能减少疏浚带来的环境干扰等优点。稳定化是指将有害物质转变为低溶解性、低毒性及低迁移性的物质,以减少底泥中有害物质污染潜力,稳定技术一般由固化来实现,河道疏浚底泥的污染物和重金属等的稳定化可通过添加固化材料实现,以改变底泥本身的土力学性质、减少污染物的溶出。覆盖作为底泥的一种原位处理技术对污染底泥的修复效果非常明显,而且工程造价低,能有效防止底泥中的污染物进入水体而造成的二次污染,不论是有机污染还是无机污染类型的底泥均适用。
[0004]但是从水利工程角度方面,更期望河道底泥的原位减量化,一方面削减河道底泥,减少二次污染,另一方面可以削减底泥加大河道的流通量,为河道水利工程实施提供新思路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河道底泥就地削减装置和使用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河道底泥就地削减装置,包括:臭氧发生器,所述臭氧发生器适于通电产生臭氧;聚四氟乙烯管,一端与所述臭氧发生器固定,所述聚四氟乙烯管适于抽取并运输所述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不锈钢潜水泵,所述不锈钢潜水泵适于抽吸河道底泥;喷射器,所述喷射器固定设置在所述不锈钢潜水泵一侧,所述喷射器与所述不锈钢潜水泵连通;以及所述聚四氟乙烯管远离所述臭氧发生器的一端插入所述喷射器;其中所述不锈钢潜水泵将河道底泥抽入喷射器时,所述聚四氟乙烯管将所述臭氧发生器的臭氧吸入所述喷射器,以使河道底泥在所述喷射器内与臭氧混合,所述喷射器将混合完成后的河道底泥喷出。
[0007]进一步地,所述喷射器包括导气管、收缩段、颈部段、扩散段和直通段;所述收缩段、所述颈部段、所述扩散段和所述直通段沿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所述导气管一端与所述聚四氟乙烯管远离所述臭氧发生器的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颈部段;其中所述不锈钢潜水泵将河道底泥抽入所述喷射器内后,河道底泥与导气管喷出的臭氧在所述颈部段混合。
[0008]进一步地,所述颈部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直通段的直径;所述扩散段的窄头与所述颈部段固定连接,所述扩散段的宽头与所述直通段固定连接;所述收缩段的窄头与所述颈部段远离所述扩散段的一端固定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喷射器还包括外丝弯头,所述外丝弯头一端与所述收缩段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不锈钢潜水泵可拆卸的固定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外丝弯头与所述不锈钢潜水泵螺纹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臭氧发生器的自身安装有气体流量计。
[0012]进一步地,不锈钢潜水泵进水量为10~100m3/h,扬程为30~50m。
[0013]进一步地,所述不锈钢潜水泵进水量与所述臭氧发生器的输出臭氧气量之比为10~15:1。
[0014]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的一种底泥就地臭氧氧化削减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检查喷射器的导气管与臭氧发生器出口聚四氟乙烯管连接的紧密与否,如果不紧密,将臭氧发生器出口聚四氟乙烯管重新插入喷射器的导气管;检查不锈钢潜水泵电源线是否破损,如果破损,整体更换不锈钢潜水泵;检查不锈钢潜水泵出水口与喷射器的外丝弯头连接是否紧密,如果不紧密,重新缠绕生料带,螺旋可靠拧紧;B:检查完毕后,理顺气路和线路。再利用吊车通过钢丝绳穿过底泥就地臭氧氧化削减装置的不锈钢水泵上的吊环,将底泥就地臭氧氧化削减装置吊置河道上空,平稳安放于待削减底泥层上;C:先启动不锈钢潜水泵电源,看底泥就地臭氧氧化削减装置水力扰动平稳后,再启动臭氧发生器电源,调节臭氧气体流量计至适宜的进气量。
[00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该装置放置于河道底泥需要清理的河床上,持续工作实现河道底泥就地削减。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7]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河道底泥就地削减装置的主视图;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河道底泥就地削减装置的侧视图;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喷射器的剖视图。
[0018]图中:1、臭氧发生器;2、聚四氟乙烯管;3、不锈钢潜水泵;4、喷射器;41、导气管;42、外丝弯头;43、收缩段;44、颈部段;45、扩散段;46、直通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19]现在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
[0020]实施例一如图1至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河道底泥就地削减装置,包括臭氧发生器1、聚四氟乙烯管2、不锈钢潜水泵3、喷射器4组成。其中喷射器4有连接不锈钢水泵的外丝弯头42、收缩段43、颈部段44、扩散段45、直通段46和导气管41组成。不锈钢潜水泵3将河道底泥抽吸通过喷射器4喷出,在此过程中喷射器4的颈部会产生负压,将臭氧发生器1产生的臭氧由导气管41吸入输运至喷射器4的颈部,被吸入的臭氧与由不锈钢潜水泵3抽吸的河道底泥在喷射器4的扩散段45内混合,吸入臭氧气体量由臭氧发生器1的气体流量计调控,利用臭氧气体的强氧化性将被抽吸的河道底泥中的有机质氧化分解。喷射器4的外丝弯头42通过其中的螺纹端和不锈钢潜水泵3出水口螺纹连接,外丝弯头42的另一端与收缩段43的大径端等外径焊接,收缩段43的小径端与颈部段44一端等外径焊接,颈部段44的另一端与扩散段45的小径端等外径焊接,扩散段45的大径端与直通段46等外径焊接,另外导气管41进气端伸入颈部段44,与颈部段44同心,导气管41另一端穿孔外丝弯头42的弯曲部,导气管41与外丝弯头42相交处焊接,导气管41另一端与臭氧发生器1的输气聚四氟乙烯管2卡级配合。假设所述外丝弯头42的内径为

D,收缩段43的角度为θ1,其长度为L2,颈部段44的内径为

d,其长度为L1,扩散段45的角度为θ2,其长度为L3,直通段46其长度为L4,导气管41的内径外dd,导气管41的进气端伸入颈部段44的距离为t。那么上述各部件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底泥就地削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臭氧发生器(1),所述臭氧发生器(1)适于通电产生臭氧;聚四氟乙烯管(2),一端与所述臭氧发生器(1)固定,所述聚四氟乙烯管(2)适于抽取并运输所述臭氧发生器(1)产生的臭氧;不锈钢潜水泵(3),所述不锈钢潜水泵(3)适于抽吸河道底泥;喷射器(4),所述喷射器(4)固定设置在所述不锈钢潜水泵(3)一侧,所述喷射器(4)与所述不锈钢潜水泵(3)连通;以及所述聚四氟乙烯管(2)远离所述臭氧发生器(1)的一端插入所述喷射器(4);其中所述不锈钢潜水泵(3)将河道底泥抽入喷射器(4)时,所述聚四氟乙烯管(2)将所述臭氧发生器(1)的臭氧吸入所述喷射器(4),以使河道底泥在所述喷射器(4)内与臭氧混合,所述喷射器(4)将混合完成后的河道底泥喷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底泥就地削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器(4)包括导气管(41)、收缩段(43)、颈部段(44)、扩散段(45)和直通段(46);所述收缩段(43)、所述颈部段(44)、所述扩散段(45)和所述直通段(46)沿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所述导气管(41)一端与所述聚四氟乙烯管(2)远离所述臭氧发生器(1)的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颈部段(44);其中所述不锈钢潜水泵(3)将河道底泥抽入所述喷射器(4)内后,河道底泥与导气管(41)喷出的臭氧在所述颈部段(44)混合。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河道底泥就地削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段(44)的直径小于所述直通段(46)的直径;所述扩散段(45)的窄头与所述颈部段(44)固定连接,所述扩散段(45)的宽头与所述直通段(46)固定连接;所述收缩段(43)的窄头与所述颈部段(44)远离所述扩散段(45)的一端固定连接。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东风郭云书朱文元朱立群丁在源
申请(专利权)人:镇江市防汛防旱抢险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